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秸秆还田的2种基本方式:油菜收获直接粉碎还田和小麦、大麦收获穗部粉碎部分还田。同时,分析了秸秆还田带来的诸多影响,即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对土壤养分状态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等,为额尔古纳市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江苏泗洪稻米基地的麦田土壤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麦秸秆均不还田的对照相比,水稻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小麦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其他还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说明稻麦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江苏泗洪稻米基地的麦田土壤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麦秸秆均不还田的对照相比,水稻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小麦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其他还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说明稻麦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6,(2):44-49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5.
明确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2 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主要提高耕层下部土层土壤酶活性,深耕后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03%、4.01%、7.39%和5.43%;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水解酶的活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21%、12.68%和4.23%。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耕层土壤水解酶活性,该效应受土壤质地和年份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地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50%秸秆还田情况下玉米产量高于100%秸秆还田;正常施肥秸秆不还田时,玉米产量最低。正常施肥秸秆还田的土壤中土壤大型动物数量高于秸秆50%还田的土壤,地下大型土壤动物数量最少的是秸秆100%还田。在45个方样田块中共采集土壤动物472只,隶属26科;其中,地蜈蚣科、纽带科、蚁科为优势类群。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影响较大,但对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及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检索文献获取秸秆腐熟还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信息并形成数据集,并对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均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且明显增加后茬作物产量。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优势各异,水稻、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水稻和玉米秸秆采用腐熟还田更具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在农田土壤中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农田径流的影响,讨论了秸秆还田后农田径流养分流失情况和农作物产量情况。结果表明,腐解后的秸秆有利于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状况,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农田径流氮磷养分流失;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配施化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不同的秸秆还田量、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施肥量影响不一。因此,要依据农田土壤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还田方式;加强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化学需氧量影响的研究;研究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真正普遍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9.
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以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为试验唯一变量因素,设置3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将香蕉秸秆覆盖到土壤表层,作为秸秆自然还田处理F;将土壤与香蕉秸秆彻底混合,作为秸秆掩埋还田处理T),分析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以期揭示香蕉秸秆的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 表明:T、F处理与CK...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与化肥配施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钾肥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施化肥会降低土壤的钾肥力,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有影响;施用未腐熟的秸秆对于提高土壤钾肥力来讲效果要好于施用腐熟的秸秆处理;玉米秸秆的还田方式以秸秆直接还田并配施适量的秸秆速腐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培肥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全年还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A)、当季还田(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B)、对照(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隔季还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D)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达到3.0%~9.9%。全年还田和当季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7.4%~8.8%;经过一年的种植,土壤中的P2O5和K2O含量都有一定的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处理可以缓解下降幅度。但与对照相比,全年还田和当季还田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8%~5.8%和8.3%~11.2%,NH+4-N、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3.7%~4.2%、25.3%~26.9%和4.1%~4.7%;秸秆对土壤培肥的作用顺序为ABDC,受还田季数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定点试验,设置了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腐熟剂3个处理,定期取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容重等理化性状,并对小麦的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3年还田,对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钾、水解氮含量和降低土壤容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秸秆的质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后氮素矿化的重要因子.玉米秸秆C/N比较高,还田后往往造成对土壤氮素的固持,因此秸秆直接还田要补施氮肥,而在如今的农业生产中为满足对粮食产量的需求,氮肥的施用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危害了土壤质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一个关键问题.该试验在可控条件下,研究苜蓿秸秆和玉米秸秆共同还田对氮矿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比较豆科作物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相同C/N下(25:1)还田对土壤供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室内实验共设置4个处理:(1)对照(CK);(2)玉米秸秆单施(M);(3)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调节C/N为25:1 (MM);(4)无机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调节C/N为25:1(MF),在25℃下共培养270 d.玉米秸秆单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表现为对土壤氮素的固持作用,苜蓿秸秆与氮肥配施米秸秆均缓解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固持作用,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苜蓿秸秆配施相比于氮肥配施延长了氮素的可利用性.苜蓿秸秆与氮肥配施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转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并且以苜蓿配施处理最高.与玉米秸秆单施相比,苜蓿秸秆配施对脲酶活性影响没有差异,氮肥配施显著降低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氮输入量显著影响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具有较高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因此,我们认为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还田是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生产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增产率在3.9%~6.0%;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1~3.1 g/kg;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土壤中磷、钾养分含量,尤其是钾素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2.3~3.9 mg/kg。同时提出了秸秆还田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苏北沿海滩涂地区,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大麦生长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使大麦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其中4 500 kg/hm2秸秆还田水平下大麦产量较高;(2)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氮、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量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3)秸秆还田量越大,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越大,碳源代谢活性越强。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E)增大,优势度指数(Ds)值减小。表明高秸秆还田水平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高于低水平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 kg· 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秸秆全量还田对改善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扬州市在50个秸秆全量还田长期定位监测点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秸秆全量还田比对照(不还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6 g/kg、4.2 mg/kg、29 mg/kg,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0.27 g/cm3。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产量和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正确评价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作用,本文从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健康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三个方面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展望了秸秆还田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通过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及元素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低产砂姜黑土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提高,2种有机物料还田(堆肥和秸秆还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增幅分别为小麦4.43%、4.28%,玉米10.93%、4.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