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郑晓明 《植物保护》1983,9(5):24-24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杂优稻,杂优水稻栽培的主要因素是培育壮秧。而秧苗期杂草危害是培育壮秧的一大障碍。所以,对杂优稻秧苗防草十分重要。 去草胺(Machete)是一种新化学除草剂,剂型60%乳油,亩用33—90克(有效剂量,下同)持效期长达40天。  相似文献   

2.
1980年我县二晚不少品种特别是杂优稻稻曲病发生严重,发病面积达5-6万亩,给二晚带来一定的损失.此病是我县推广杂优以来,在杂优品种上发病最重的一年.据10月中下旬在五个公社抽样检查,杂优品种南优二号、汕优二号、银优等穗发病率一般1.4-2.3%,严重达4.07%;一病穗最多有稻曲7个,平均每病穗有稻曲1.08个.常规品  相似文献   

3.
一、发生概况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病害,感病谷粒不能食用,群众称之为“豆豉谷”。过去我县发生极轻,偶见一、二个标本。自1979年晚稻推广杂交水稻汕优二号以后,随着杂优面积的扩大,日渐增多,1980年发生较普遍。我县1980年晚稻杂优品种占75%,稻曲病发生面积20多万亩,约占总面积70%左右。发病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区是稻瘟病常年发生流行地区。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受品种抗性及气候条件的制约.1989年,武陵山区大部分主栽品种如汕优63、D 优63、V 优63、V 优64等丧失抗瘟性,稻瘟病猖獗流行,发病面积254.6万亩,占该地区稻田面积的47.1%,稻谷损失7731.46万公斤,其中黔江地区发病面积81万亩,占稻田面积的69.2%,稻谷损失1 440.8万公斤.为了尽快选出抗病高产的杂优水稻组合及制种亲本材料,为今后品种的布局和稻瘟病的综合治理提  相似文献   

5.
吴佳教  梁广文 《昆虫天敌》1996,18(3):112-115
本文研究了不同节品种及“红茄”对节瓜蓟马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瓜成虫平均产卵量以“七星仔”为最大,其值为54.9%粒/雌,显著大“红心‘,”黑毛“,”杂优“及”红茄“。而品种”红心“、“黑毛”及“杂优”间及其与“红茄”间的平均产卵旺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现已成为当前南繁基地水稻育种和海南岛当地大田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我们于1985年开始在三亚市羊栏区妙林洋的杂优晚稻田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温州化工厂生产的20%叶青双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推广适宜秭归县种植的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油菜新品种,2022年秋在秭归县杨林桥镇天鹅村一组进行了15个油菜新品种种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5个品种均抗根肿病;华油杂62、圣源2号、垦油杂30、华油2129、中油杂30、德新油59较抗菌核病;理论产量第一是华油杂62,为294.58 kg/667m2;实际产量第一是德新油59,为298 kg/667m2;千粒重最高的是垦油杂30,为5.80 g;一、二次分枝最多是圣源2号,为10.6个;单株角数最多是华油杂62,为289.0个;角粒数最多是中油杂28,为28.1粒。综合产量、性状、抗性表现分析,德新油59、华油杂62、垦油杂30、圣源2号品种表现较优,可在本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通过小区不同菌核量的按种试验,明确了早杂协优49对纹枯病菌核量的敏感区是20~40万粒/亩,即菌核量在20万粒/亩以下发病轻,达到或超过40万粒/亩发病重;常规品种泸红早1号的敏感区是10~20万粒/亩,即菌核量在10万粒/亩以下发病轻。同时明确,协优49由于本田分蘖数较少、叶片直立,而表现为相对抗病,并建立了早杂协优49分蘖盛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病丛率与病株率、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合柳江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培杂桂99、优I122、培杂茂三、博优157、优I4480;明确硅肥最佳施用技术,即稻瘟病为中等以下发生的年份(田块),基施硅钙肥35kg/667m2,稻瘟病为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生的年份(田块),基施硅钙肥45kg/667m2;筛选出适合柳江县应用的高效对口农药75%三环唑WP等,并明确"破口期"是防治穗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水稻瘤矮病在博白县的发生与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博白县三滩乡在晚稻上发生了一种我区新的矮缩病,此病扩展迅速且为害严重。据调查,1983年仅在良茂村的2亩杂 优稻田里零星发生,及至1987年扩展到良茂、那秀两个村,面积达1350亩,严重病田的病株率达80%,亩减产250公斤以上。现将调  相似文献   

11.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东南亚及我国南部稻区逐年在大面积上推广和种植抗褐稻虱而不抗白背飞虱的IR系统品种和杂优稻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对水稻的危害日趋严重。为给制定白背飞虱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依据,1986年—1988年,作者从大田白背飞虱不同虫量的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程  相似文献   

12.
充分认识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曾汉光,兰建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南宁530022)众所周知,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简称有害生物)与风、寒、旱、涝害一样是威胁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长期以来,广西大力推广诸如杂优水稻、杂交玉米优良品种、先进的耕作制...  相似文献   

13.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新品种简介湖北省种子管理站(430070)向子钧最近由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6大作物12个品种,其中包括水稻品种4个,即早稻博优湛19,中稻Ⅱ优501,晚稻汕优晚3、晚稻“金优928”;玉米华玉4号,鄂玉9号;油菜华(油)杂4号,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0个水稻品种3年的试验观察,Q优6号和T优618品种穗颈瘟发病率均在60%以上,不宜继续在麻江县推广种植;其他品种可以继续推广,但中优177、科优21、T优6135品种穗颈瘟平均发病率均高于麻江县常年种植的大糯品种,种植时应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湘优109、金优T16、中优808、遵优3号、内5优39等品种可在麻江县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惠水县从2002年开始实施优质稻的生产。至2004年的3a间,累计种植优质稻2万hm^2。2004年优质稻种植1.03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81.5%,种植的优质稻品种为:协优63号、K优047、K优5号、D优527、新香优63、金优桂99、两优363、金优63、金优527等。3a来,为促进优质稻米的开发生产,确保优质稻生产丰收,植保站参照《贵州省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范》DB 52/T 444—2003,  相似文献   

17.
王元康 《植物医生》2009,22(6):12-14
稻瘿蚊是福建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虫体小,繁殖力强.是一种区域性、间歇性、潜伏性的钻蛀性害虫,主要为害水稻.也寄生于游草等杂草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大面积推广杂优感虫品种.以及冬翻晒白.田埂、沟边杂草清除不彻底等原因,致使稻瘿蚊发牛频率增加,成为稻区常发性主要害虫,对粮食隹产持续高产稳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菌株接种法,三年共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或组合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感性,结果为:早稻837、鄂早6号和V优49均具中度抗病性;中稻杨稻4号、杨辐籼2号、259和DV85,具广谱高抗性;中杂汕优63和两系杂交稻WS/CY85—41属感病型,W6154S/特青属“一般抗病型”,晚稻组中,杂交稻汕优64和V优64都属感病型,鄂宜105在晚稻植期测定为感病型。鉴于V优49在早稻(3月29日措种)和早中稻(4月14日播种)植期,进行抗性鉴定的结果,以在早稻植期的结果与大田反应更一致,说明不同栽植期,对品种的抗病性反应存在很大的影响。测定品种抗病性,应在该品种大田实际种植期进行,否则可能得出与大田表现相异或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抗丝黑穗病类型和差异,本研究于 2019 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榆中县对28份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杂122’和‘瑞杂8号’2份材料表现免疫,占比7.14%;‘龙杂5号’ ‘吉杂227’和‘新粱N6VA’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比10.71%;‘晋杂22号’‘吉杂127’‘吉杂124’‘吉杂137’和‘新粱SN2’等5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比17.86%;‘晋糯3号’‘吉杂140’和‘吉杂138’等3份材料表现中抗,占比10.71%;9份材料表现感病,6份材料表现高感,占比分别为32.14%和21.43%。不同播种时期和接菌量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后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8.5 %稻龙宝颗料剂是防治稻瘿蚊的又一新品种 ,为了解该品种对稻瘿蚊的防治效果 ,1 998~ 2 0 0 0年在宁都县进行了 8.5 %稻龙宝颗粒剂防治试验及大面积示范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品种 :供试品种为杂交糯 :示范品种有杂优 (包括安湘 S31 8、威优 6 4 7、汕优 I6 4 7、威优 77、协优 77等 )、丝苗 2号、杂交糯等品种。1 .2 试验药剂及处理 :8.5 %稻龙宝 (广东佛山晓光农化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 6 6 7m2 用 1 kg、1 .2 kg;1 0 %益舒宝 (广东佛山晓光农化贸易公司提供 ) 6 6 7m2 用 1 kg、1 .2 kg;3%米乐尔 (广东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