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了青鱼示范养殖试验,旨在对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饲料养殖青鱼从鱼苗至鱼种的可行性作出评价.试验鱼放养在3口5亩(0.33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青鱼苗4000尾/亩,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即青鱼苗60000尾/公顷和鲢鱼苗15000尾/公顷).  相似文献   

2.
本试脸是在江苏省南京市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柏型词科进行的淡水白鲳鱼种培育试验,以示范淡水白鲳鱼苗至鱼种的生长表现。淡水白鲳鱼苗放养在口4.0亩(或0.27公顷)的渔池中,放养密度为7000尾/亩(l05000尾/会顷),同叶搭配放养食缝鱼苗1000尾/亩(1500O尾/介顷)同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15000尾/公顷)。经59天的饲养,淡水白鲳从1.6克/尾长至平均22克/尾,其饲料系数0.50:1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进行的淡水白鲳养殖试验,示范了利用豆粕型全植物蛋白饲料从大规格鱼种养殖淡水白鲳商品鱼的生长性能.试验鱼放养在3口4亩(0.27公顷)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淡水白鲳800尾/亩,并搭配放养鲢鱼100尾/亩(即淡水白鲳12000尾/公顷和鲢鱼1500尾/公顷).经54天饲养,淡水白鲳从大约149克/尾长至平均628克/尾.平均毛产量为淡水白鲳496千克/亩(7440千克/公顷)和白鲢108千克/亩(1620千克/公顷).平均成活率分别为淡水白鲳98.7%和白鲢100%.养殖所用的大豆最大化饲料,含粗蛋白32%和脂类6%,且用大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用该饲料养殖淡水白鲳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12∶1.不摄食人工饲料的白鲢作为养殖的服务性鱼类,提供了额外的鱼产量,增加了养殖的经济收益.养殖的平均净收入为人民币1809元/亩(3285美元/公顷).平均的投资回报率为59.9%.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大豆最大化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模式,淡水白鲳在本试验中展示出了优异的生长表现和高效饲料转化效率.生产出的淡水白鲳规格一致、色彩鲜艳且体型匀称.养殖试验示范出的淡水白鲳短的养殖周期表明在中国温带地区的一个生产季节内可以生产两茬淡水白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是在海南省海口市郊的一座水库中进行的一次养殖试验,旨在对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饲料养殖淡水白鲨从鱼种至成鱼的生长性能作出评价。淡水白鲨鱼种放养在3口1米3的网箱中,放养密度为400尾/米3。经78天饲养,淡水白鲨从190克/尾长到了702克/尾。试验所用饲料为蛋白质32%的以豆粕为基础的全植物性蛋白饲料,在78天的养殖期内淡水白鲨的平均饲料转化系数为1.31:1。3口试验网箱中养殖淡水白鲨的平均毛产量为280千克/米3,淡水白鲨在小体积高密度网箱中养殖78天后达到的规格比目标商品规格600克还大了17%。但它在网箱中的生长速度仍此其在与水库比邻的对照养殖池塘中的生长速度慢。淡水白鲨在池塘中养殖78天长到了880克,平均饲料转化系数是1.17:1。从3口试验网箱中收获的淡水白鲨大小一致,并且体型和体色较好。美国大豆协会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其在海口的海南育种中心合作,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小网箱养殖淡水白鲨示范试验。旨在对利用美国大豆协会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殖技术和32/6豆粕型饲料养殖淡水白鲨鱼种至成鱼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同时对淡水白鲨在网箱和池塘中的养殖性能进行比较。池塘对照养殖试验与网箱养殖试验在同一时间进行,并且网箱养殖所用的鱼种也是从与池塘养殖所用鱼种培育而来。一、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在位于海南海口市的海南育种中心的3口1米3网箱内进行。试验网箱被放置在海南育种场附近的一座水源型水库中。网箱由尼龙网衣和一个坚固的网箱框架构成,并具一不透明的箱盖,与美国大豆协会的"小体积高密度网箱鱼类养殖的原理和实践"一书中描述的网箱结构一致。网箱制作成有浮性饲料投喂装置的样式。网箱布置成一字型排列,并使相邻网箱之间至少保留一个网箱宽度的间隙。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海南省海口市郊的二阶段养殖试验,对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饲料将红罗非鱼从鱼苗养殖至商品规格的生长表现进行了评价。在试验的第一阶段,红罗非鱼鱼苗分别放养在1口2.0亩(0.13公顷)和2口2.5亩(0.17公顷)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红罗非鱼4000尾/亩,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即红罗非鱼鱼苗60000尾/公顷和鲢鱼苗15000尾/公顷)。经62天饲养,红罗非鱼鱼苗从平均1.0g/尾长至51.3g/尾。平均饲料转化率为0.97:1。当罗非鱼长至50g以后进行重新放养,放养密度调整为红罗非鱼800尾/亩,鲢鱼200尾/亩(红罗非鱼12000尾/公顷和鲢鱼3000尾/公顷)。在110天的养殖期内,罗非鱼从50g长至平均573g,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16:1。从1g的鱼苗至573g的商品规格,整个养殖期为172天。在整个养殖周期里,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豆粕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模式,红罗非鱼表现出了优异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并在单个生产季节的有限时间里就从鱼苗养殖达到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江西省吉安市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示范养殖试验,旨在示范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养殖斑点叉尾(鱼回)鱼种的生产情况。试验在3口2亩大小的池塘内进行,放养密度为斑点叉尾(鱼回)鱼苗8000尾/亩(即120000尾/公顷),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或15000尾/公顷)。经109天饲养,斑点叉尾(鱼回)苗从平均1克/尾长至39克/尾。养殖的平均毛产量为斑点叉尾(鱼回)269千克/亩(4038千克/公顷)和白鲢50千克/亩(750千克/公顷)。斑点叉尾(鱼回)和鲢鱼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6.8%和6.4%。投喂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斑点叉尾(鱼回)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0.96:1。养殖的平均净收入为人民币1646元/亩,平均经济回报率为62.3%。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豆粕型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鱼回)展示了良好的生长、摄食和饲料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示范斑点叉尾(鱼回)从鱼种至成鱼阶段生长性能,本试验在江西省吉安市通过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成鱼饲料进行了养殖试验。试验在3口2.0亩的鱼池中进行,每亩放养斑点叉尾(鱼回)600尾和白鲢100尾。经187天饲养,斑点叉尾(鱼回)从52克/尾长至平均710克/尾。斑点叉尾(鱼回)和白鲢的平均毛产量分别为415千克/亩和72千克/亩,它们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7.6%和100%。斑点叉尾(鱼回)对该豆粕型全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平均饲料系数为1.31:1。养殖试验的平均净利润为人民币1154元/亩,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1.2%。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技术和豆粕型饲料进行的本试验,展现了斑点叉尾(鱼回)生长快、主动摄食和饲料系数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北京进行了红罗非鱼示范养殖试验,旨在示范利用全植物蛋白的豆粕型饲料进行红罗非鱼从大规格鱼种至成鱼的养殖状况。试验鱼放养在3口2亩(0.13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红罗非鱼1000尾/亩,并搭配放养鲢鱼50尾/亩(即红罗非鱼15000尾/公顷和鲢鱼750尾/公顷)。经75天饲养  相似文献   

9.
本养殖试验是为了示范在中国南京地区利用豆粕型全植物蛋白饲料从大规格鱼种养殖奥尼罗非鱼商品鱼而进行的.试验鱼放养在3口2.5亩(0.17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罗非鱼900尾/亩,并搭配放养鲢鱼100尾/亩(即罗非鱼13500尾/公顷和鲢鱼1500尾/公顷).经127天饲养,罗非鱼从大约19克/尾长至平均363克/尾.养殖至可收获规格的平均毛产量为红罗非鱼271千克/亩(4062千克/公顷)和白鲢54千克/亩(815千克/公顷).罗非鱼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58∶1.由于杂交罗非鱼在3口池塘中过度繁殖,其鱼产量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正常情况.由于疏忽而被放养入试验鱼池的鳙鱼与罗非鱼产生了争食,也使罗非鱼的养殖产量低于正常.由于过度繁殖问题,杂交罗非鱼没有达到500克的目标商品规格.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养殖场放养的杂交罗非鱼鱼种质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省南京市江浦水产良种场利用美国大豆协会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全植物蛋白的豆粕型饲料对养殖淡水白鲳鱼种至商品鱼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示范试验。三口试验池塘的面积分别为4.0亩,每亩放养淡水白鲳鱼种900尾,搭配鲢鱼种100尾。饲养117天后,白鲳的平均体重从40g长至497g;白鲳和鲢鱼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不同饲料、不同水质培育鳡鱼夏花鱼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培育前期的饲料应以豆浆为主,在鱼苗长至15~20 mm时,逐渐过渡到粉状饲料;鳡鱼在鱼苗阶段就能摄食活鱼苗,用活鱼苗作为培育饲料时,容易造成个体相差悬殊而相互残杀,影响成活率;水质不同主要会影响鳡鱼不同生长期的生长速度,对成活率的影响不甚明显;鳡鱼夏花塘的放养密度控制在20万尾/亩以内、池塘的面积不超过6亩时,鱼种规格整齐,成活率可达76.7%。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郊进行了示范养殖试验,旨在对利用豆粕型饲料生产大于2.5千克商品规格草鱼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作出评价。试验将2龄草鱼种放养在三口5亩(0.33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 160尾/亩,并搭配放养白鲢鱼种100尾/亩(即草鱼2400尾/公顷和鲢鱼1500尾/公顷)。用豆粕型饲料养殖146天,草鱼从平均775克/尾长至平均2777 克/尾,平均饲料系数为1.74:1。养殖的平均毛  相似文献   

13.
(鲴)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常见品种之一,随着养殖密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鲴)鱼病害越加复杂化.2013年5月10日,笔者在广东省恩平市东城镇成功治疗了一例(鲴)鱼综合死亡症,现将治疗经过介绍如下,供(鲴)鱼养殖同仁参考借鉴. 1 养殖概况 养殖户王老板,养殖面积4×667 m2,平均水深2.3 m,共放养(鲴)鱼1.6万尾,平均78 g/尾,大头鱼苗5 000尾,平均450 g/尾,罗非鱼苗7 000尾,平均25 g/尾.配备3 kW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养殖用水为地面雨水.投喂(鲴)鱼浮性颗粒饲料(粗蛋白32%),每天投喂两次,日投饵量60 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江苏常州通过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成鱼饲料对团头鲂从鱼种至成鱼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在3口5亩的鱼池中进行,每亩放养团头鲂800尾和白鲢100尾。经188天饲养,团头鲂从50克/尾长至平均462克/尾。团头鲂和白鲢的平均毛产量分别为387千克/亩和113千克/亩,平均成活率分别为100%和95%。团头鲂对该豆粕型全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平均饲料转化系数为1.22:1。养殖试验的平均净利润为人民币705元/亩,平均投资回报率为34.5%。利用80:20池塘养殖技术和豆粕型饲料进行团头鲂养殖,表现了团头鲂生长快、主动摄食和饲料系数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实验将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用膨化浮性饲料养成商品鱼,对膨化浮性饲料养殖加州鲈生产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14 d鱼种养殖期内,加州鲈从5 g长至112 g,比预定的出塘规格(100 g)高出12%,饵料系数为1.14,表明鱼种阶段,加州鲈对膨化饲料有良好的反应。在159 d商品鱼养殖期内,加州鲈从155 g长至354 g,生长缓慢,平均饵料系数为1.43。  相似文献   

16.
2021年6月9日—10月9日在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进行了圆腹雅罗鱼(Leueiscus idus)的鱼种培育试验,放养圆腹雅罗鱼鱼苗13.125万尾/hm2,平均体长2.85 cm,体质量1.2 g/尾,养殖成活率98.5%,产出鱼种规格平均体长12.1 cm、体质量29.3 g/尾,平均净产3 591 kg/hm2,饲料系数1.88,平均盈利81 202.9元/hm2,投入产出比达1∶2.04。  相似文献   

17.
淡水白鲨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淡水白鲨学名为苏氏圆腹鱼芒PangasiussuthiFowler。隶属于鲶型目、鱼芒科、圆腹鱼芒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1978年我国引进此鱼,由泰国ADK公司的泰藉华人蔡友光先生将全长为3cm左右的4000尾鱼苗赠送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运抵目的地后存活2200尾。此后我国又先后引进体色为红白相间、篮白相间和黑白相间的几个种类,分别称为淡水红鲨、淡水篮鲨和淡水黑鲨。目前,这些种类在广东、福建、河北、北京等地都在试养。一、淡水白鲨的生物学特性(一)此鱼的体形类似鲶鱼和鲨鱼,出于商业上的原因,故称其为淡水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辽宁沈阳市进行了养殖示范试验,旨在示范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及其大豆最大化草鱼饲料进行从草鱼鱼种至成鱼养殖的情况.试验将草鱼种放养在3口2.4亩(0.16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500尾/亩,并搭配放养白鲢鱼种100尾/亩(即草鱼7500尾/公顷和鲢鱼1500尾/公顷).  相似文献   

19.
鳜鱼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成 《淡水渔业》2002,32(4):20-21
鳜鱼是当前内陆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其养殖模式有多种 ,现将其技术要点分别介绍如下。1 池塘主养1 1 池塘条件水源充足、清新 ,底泥少或无 ,池塘面积 1~10亩 ,以 2~ 5亩为宜 ,水深 2米左右 ,排灌增氧设备齐全。1 2 饵料鱼培育(1)饵料鱼品种 根据适口性、经济性原则 ,可选择银鲫、鳙、草、鲂为饵料鱼 ,有条件引进鲮鱼则更为理想。(2 )饵料鱼养殖利用鳜鱼池放养前的空闲期培养前期饵料鱼 ,可自繁银鲫苗或在鳜鱼放养前 10~ 2 0天投放家鱼苗 ,苗放养量 4 0~ 6 0万尾 ,其饲养方法宜用豆浆或其它饲料 ,不宜过多施肥。中后期饵料鱼则…  相似文献   

20.
为了示范利用大豆最大化全植物蛋白饲料进行草鱼从鱼种至成鱼的养殖性能,在中国广州地区进行了养殖示范试验。试验将杂交罗非鱼种放养在3口4.7亩(0.31公顷)大小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800尾/亩,并搭配放养白鲢鱼种100尾/亩(即罗非鱼12000尾/公顷和鲢鱼1500尾/公顷)。经124天饲养,杂交罗非鱼从79g/尾长至平均497g/尾。达到商品规格的平均毛产量为杂交罗非鱼390kg/亩(5851 kg/公顷)和白鲢32kg/亩(476 kg/公顷)。估算的杂交罗非鱼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63:1。养殖的低鱼产量和差饲料转化率是源于3口鱼池中罗非鱼的自然繁殖,这表明放养的杂交罗非鱼雄性率较低。由于罗非鱼的过度繁殖问题,在其达到6 00 g商品规格之前结束了该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