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外源激素影响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杜仲叶面喷施ABT生根粉和赤霉素,研究其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总黄酮、杜仲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T生根粉处理后,杜仲叶中京尼平甙酸的含量在较长时间段内增加,增加幅度超过了9;绿原酸、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减少,减少幅度较大.赤霉素在不同的时期,对杜仲叶中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影响效果不同,变化幅度较喷施ABT生根粉的小.  相似文献   

2.
杜仲叶·皮内绿原酸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士林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84-3084,3086
在杜仲(Eucommia ulmoidesOliv.)叶和皮的次生代谢物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试剂。通过对15年树龄的光皮杜仲树皮和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分析,发现绿原酸含量在叶和皮中的差异较大,同一棵树在同一时期,叶中绿原酸的含量较皮中高。4~11月绿原酸含量叶中平均为2.656%,皮中平均为0.301%。  相似文献   

3.
以15年生杜仲雌雄株在2013年3月~11月期间正在生长的叶片、树皮以及5月~10月期间正在发育的果实为材料,测定了叶片、树皮和果实中的橡胶累积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qPCR技术,分析了相应时期叶片、树皮和果实中异戊二烯代谢途径中的EuDXR1、EuDXR2、EuDXS1、EuDXS2、EuHMGR、EuIPPS、EuFPS、EuGGPPS 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叶片、树皮和果实的发育,其含胶量逐渐增加,在6~9月份,雌雄株叶片、树皮和雌株果实的胶增加量进入快速积累阶段,雌雄株叶片分别达到2.13%和1.96%,雌雄株树皮分别达到9.83%和9.02%,果实达到12.6%,随后杜仲胶净积累量下降;到11月份橡胶累积量达到最高,此时,雌雄株叶片的胶含量分别为2.64%和2.41%,雌雄株树皮的胶含量分别为12.6%和12.04%,果实的胶含量为14.1%。检测发现,杜仲叶片、树皮和果实在对应的时期,异戊二烯合成途径的8个基因随着杜仲雌雄株叶片、树皮和果实的生长发育,基因表达量也逐渐增加,尤其以EuIPPS、EuFPS、EuGGPPS基因表达量与相应器官中的胶含量增加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且在同一时期,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是叶片最低,树皮其次,果实中最高,与其含胶量的顺序相同。说明,杜仲器官中杜仲胶的积累与橡胶合成前体及橡胶合成起始物合成酶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杜仲树皮中获得高质量的总RNA。为开展杜仲后续mRNA分离、杜仲抗真菌蛋白基因克隆、及杜仲树皮cDNA文库构建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杜仲树皮为材料,分别采用改良CTAB-LiCl法、RNApure Plant Kit法和RNAiso Plus法进行总RNA提取,用琼脂糖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总RNA的完整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的纯度和得率。[结果]改良CTAB-LiCl法和RNA-pure PlantKit法提取的杜仲树皮总RNA纯度和完整性较高,A260/A280值均在1.800~2.000,28和18 SrRNA条带清晰,RNA得率较高;而RNAiso Plus法提取的杜仲树皮总RNA的纯度和完整性较低,A260/A280值为1.652,28S和18S rRNA条带存在降解和弥散现象,RNA得率低。[结论]改良CTAB-LiCl法和RNApure Plant Kit法抽提获得的杜仲树皮总RNA质量较高,能满足后续RT-PCR和RACE等试验的要求,这为成功克隆杜仲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杜仲树皮;RNA提取;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5.
杜仲不同器官含胶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杜仲高产胶优良无性系选择的指标,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杜仲果实、树皮和叶片内含胶率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变异类型以及不同无性系的各器官杜仲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果实〉树皮〉叶片;不同变异类型果实含胶率是叶片含胶率的4.34~4.89倍;不同产地果实含胶率是叶片含胶率的3.79~5.47倍;不同无性系果实含胶率是叶片含胶率的2.98~6.75倍;杜仲果实内杜仲胶的开发利用潜力远远大于杜仲叶,果园化栽培是今后杜仲综合利用的主导栽培模式,利用杜仲果实提取杜仲胶是今后杜仲胶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今后杜仲培育技术重点研究的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6.
杜仲叶和树皮总RNA的快速提取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树皮和树叶总RNA快速提取的方法,用本方法提取的杜仲树皮树叶的总RNA具有正常的光谱吸收,OD260/OD280为1.930。琼脂糖电泳后,28S RNA的亮度基本为18S RNA的亮度的2倍,说明提取的RNA完整,并未降解。同其它的方法比较,该法提取的RNA质量高、简便、快速、经济,可用于RT—PCR、Northern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龚兆全  吴哲  蒋豆玉  高巍  郭尧  黄明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25-126,130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杜仲叶杜仲胶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杜仲树林进行处理,并用碱浸法处理杜仲叶,再用正己烷-丙酮提取法来提取杜仲胶,计算杜仲胶含量。[结果]随喷洒次数的增多,不同处理杜仲叶杜仲胶含量增加;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杜仲叶杜仲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GA3、NAA、6-BA、2,4-D,杜仲胶含量均高于CK。[结论]4种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使杜仲叶杜仲胶含量不同程度提高。从优选角度考虑,生产上可采用GA3300 mg/L进行1次喷洒,来提高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  相似文献   

8.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为杜仲科落叶乔木.杜仲的树皮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疼、降血压等功能,还可以加工食用菌、杜仲油、提取杜仲胶等物质.  相似文献   

9.
用有机溶剂法提取杜仲不同无性系叶中的杜仲胶,对其含量进行比较,并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对杜仲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杜仲无性系间杜仲胶的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G 3叶中的杜仲胶含量最高,G 2中的含量最低,无性系G 3,X 18,L 49和L 1(胶含量均在35.00 g/kg以上)可以作为叶胶产量高的优良无性系;相对分子质量较高(Mw在1.550×105以上)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较宽(MW D在13.50以上)的无性系G 2,L 23,L 33和G 1叶中的杜仲胶较适合用作高弹性材料,而相对分子质量较低(Mw在1.000×105以下)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较窄(MW D在10.00以下)的L 45,L 49和L 9叶中的杜仲胶更适合用作热塑性材料。  相似文献   

10.
杜仲皮内杜仲胶形成积累的规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弄清杜仲皮含胶率的年变化、逐年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杜仲皮内杜仲胶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在河南省嵩县杜仲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杜仲皮内杜仲胶形成积累的试验.试验方法为选择典型样株法和随机取样法;杜仲皮样品采集后均进行了发汗处理;采用杜仲胶综合提取法测定含胶率.试验结果表明:杜仲树皮含胶率在一年内的变化不明显:树龄为6a以前的树皮其含胶率随树龄的增长而提高.树龄为6a以后的树皮其含胶率有所下降并逐步趋于稳定;同一单株杜仲树皮的含胶牢和杜仲胶的密度,随其主干高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杜仲皮含胶率在一年中比较稳定.因而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均可以取皮利用,且以树龄为6a的杜仲皮最为适宜;由于树皮木栓层不含杜仲胶.随着树龄增加.树皮木栓层逐步形成.树皮含胶率降低.利用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长富2号”、“玉华早富”苹果树为试材,采用NaNO2-Al(NO3)3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研究了枝(梢)秋剪、冬剪后剪口自然暴露空气不同时长后枝(梢)皮层组织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修剪处理后与未修剪情况下枝(梢)皮层组织总黄酮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秋季修剪后,果树秋梢皮层组织总黄酮含量在24 h内均呈波动变化,0~3 h逐渐升高,3~24 h逐渐下降; 修剪处理24 h后秋梢皮层组织总黄酮含量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净增加率达50%以上。3)冬季修剪后,果树1年生枝条皮层组织总黄酮含量24 h以内的变化特征与秋季相同; 24 h后呈现波动变化,表现为24~48 h逐渐升高,48~168 h逐渐下降至初始值左右。修剪能够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影响枝(梢)总黄酮含量,可为指导苹果树修剪及枝条剪口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聂稳  江泽平  刘逸夫  王亚    王军辉    贾子瑞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5):95-103
以云杉属4个树种(白扦、青扦、云杉、丽江云杉)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了这4个树种主要分布省份(山西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树木生长量调查信息,并汇总了单木生长过程及胸径处树皮厚度数据,分析各树种树高、胸径、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变化规律,同时对3个生长指标的总生长量以及树皮厚度进行模型拟合与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云杉属4个树种在不同分布区单木生长过程符合一般林木生长规律,并且0~40 a的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增长速率较快,而材积连年生长量在40 a后增长速率较快,除白扦外其他树种在不同分布区的总生长量无显著性差异;2)各树种单木生长方程和树皮厚度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树高与胸径拟合最优模型多为二次曲线模型,而材积拟合最优模型多为理查德模型,树皮厚度拟合最优模型为双对数模型和二元一次线性模型。研究可为云杉属的人工林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影响小蠹虫发生危害的因素很多,有寄主树木特性、小蠹虫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小蠹共生真菌及天敌、森林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等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关键因素以便为小蠹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多种松皮小蠹生物学、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侵入规律是首先侵入新倒木、伐根,然后侵入衰弱木;只有在猖獗发生时,才侵入健康活立木;其发生规律是首先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树势生长衰弱、林内卫生不好的林分中,林缘、林间空地重于林内.其可持续控制的对策应该是在可持续控制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环境,根据该类害虫的侵入和发生规律,将防治工作贯穿于营林生产全过程,特别是要及时清除虫源基地和该类害虫的一切滋生条件.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和马尾松单层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复层林林地的立地效应。结果表明: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的土壤容重比马尾松单层林低,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持水量却高于单层林;复层林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速效K、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等均比单层林高。显然,营造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对马尾松人工林地力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适于FVS的长白落叶松树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长白落叶松的去皮直径及树皮厚度等,利用小兴安岭南部68株长白落叶松解析木与生物量数据,对带皮胸径与去皮胸径之间、树干材积与木材材积之间、树皮厚度与相对树高之间、树皮因子与树高之间等相关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胸径处去皮直径的最优模型为D1B=0.922DOB(R2=0.99),胸径处树皮因子和树皮调整...  相似文献   

17.
杏树光合特性与小蠹虫为害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杏树的光合能力与小蠹虫为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赛买提杏品种为试材,对健康树、弱势树和初期受小蠹虫为害杏树的光合性能进行测定.[结果]健康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极显著高于弱势树和受害树;健康树的光合速率最大可达到18.178μmolCO2/(m2·s),而弱势树和受害树分别仅为1.441、0.806μmolCO2/(m2·s);弱势树和受害树的叶面积均小于健康树,且二者的叶绿素含量也均低于健康树.[结论]弱势树和受害树的光合能力远远低于健康树,其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杏树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对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光合速率降低,有利于小蠹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贵州9种主要森林类型植被层养分含量(N、P、K)的调查,分析了养分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层养分含量均高于乔木层,总体上草本层养分含量最高,灌木层和乔木层因群落不同而异。混交林养分含量高于纯林,天然林高于人工林,速生树种大于慢生树种。各种森林类型植被层中,N、K元素相对P元素含量较多,N含量是P含量的3.0~24.1倍,K含量是P含量的3.6~16.8倍。乔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叶>皮>枝>根>木材的趋势;灌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基本表现为叶>根>枝干;草本层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地上>地下。   相似文献   

19.
以马尾松Piuns massoniana人工林间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用单木生长神经网络模型与林分表法的转移概率矩阵模型构建了林分直径分布的动态转移模型,再与径阶材积向量或材种材积向量构成林分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预测检验结果显示,高、中、低密度的林分断面积预测精度依次为94%、95%、97%,蓄积量预测精度依次为92%、94%、96%,表明不计枯损(或采伐)的转移概率矩阵模型对低密度林分的预测比对高密度林分的预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文昌地区风水林植物生长情况,取乔木层5个主要优势树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化学测定法,对相同条件下5个优势树种叶片N、P、K、Mg和Ca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N含量平均值为(14.68±2.01)g/kg、P含量平均值为(1.09±0.67)g/kg、K含量平均值为(6.97±2.37)g/kg、Mg含量平均值为(2.61±0.79)g/kg、Ca含量平均值为(8.61±2.53)g/kg,其中叶片N含量种间变异系数不大,而其他4个元素指标均为中等变异;5个优势树种叶片N、P、K、Ca、Mg含量存在差异,未表现出规律的变化趋势,N、K、Mg含量均以幌伞枫最高(其中幌伞枫叶片K、M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含量以琼崖海棠和幌伞枫较高,Ca含量为岭南山竹子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叶片N、P、K、Mg、Ca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叶片N含量与K、Mg、Ca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0.412、0.351;叶片K含量和Mg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