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华草蛉幼虫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田间常见天敌中华草蛉1、2、3龄幼虫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功能反应,为新疆马铃薯甲虫天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室内饲养观察方法,分别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中华草蛉1~3龄幼虫对马铃薯甲虫卵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856 11、2.858 0和33.679 2,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57 71、.149 9和1.338 4,处置时间分别为0.205 90、.077 8和0.029 7,随着龄期的增大其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增强,而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寻找效应均相应地降低;HollingⅢ型新模型得出:中华草蛉1~3龄幼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2.643 2、6.429 5和12.331 0,当利用其防治马铃薯甲虫时最佳益害比分别为1:3、1:6和1:12,研究结果可作为田间防治的参考。【结论】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中华草蛉是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很有效的天敌之一,其幼虫在新疆对马铃薯甲虫进行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若虫及伪蛹的搜寻、控害潜能,观察分析其捕食行为。【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3龄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净取食和取食比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观察大草蛉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的若干独立行为事件,系统描述其行为事件内容,分析研究各行为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占总捕食过程的比例。【结果】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若虫及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时拟合Holling II及III型方程。在室内条件下,大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瞬间攻击率随烟粉虱虫龄的增加而增大,且处理时间为若虫>伪蛹>卵,最佳寻找密度为若虫最低。对搜寻效应的估计结果表明,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搜寻效应随烟粉虱虫龄的增加而升高。大草蛉取食卵及若虫时,其行走及搜索行为所占比例相当,而取食伪蛹时搜索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而取食其次。同时,在捕食过程中,各行为事件的发生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草蛉高龄幼虫在低密度下对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的捕食能力随密度增长且不受密度制约,其捕食行为事件的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在取食不同类型猎物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中华草蛉幼虫对玉米螟卵的功能反应及2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研究表明,1~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二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模型E=QP~(-m)模拟,得出E=0.3146P~(-0.7294),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4.
丽草蛉和异色瓢虫对美国白蛾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的捕食作用,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多种天敌资源。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丽草蛉3龄幼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卵和幼虫捕食行为、捕食能力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对美国白蛾卵的捕食能力,以异色瓢虫4龄幼虫日均捕食量最大[(82.2±14.4)粒·d-1],丽草蛉3龄幼虫次之[(76.2±17.7)粒·d-1],而异色瓢虫成虫的日均捕食量[(61.0±4.9)粒·d-1]显著小于4龄幼虫;但对于美国白蛾1龄和2龄幼虫,异色瓢虫成虫和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都显著高于异色瓢虫4龄幼虫(p0.05)。丽草蛉3龄幼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通过方程得到异色瓢虫成虫对美国白蛾1龄幼虫理论最大捕食量达49.47头·d-1,高于丽草蛉3龄幼虫和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理论日均最大捕食量。对于美国白蛾卵块,异色瓢虫4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而对于美国白蛾1~2龄幼虫,异色瓢虫成虫和草蛉3龄幼虫捕食效果更好,本研究可为美国白蛾捕食性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密度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6.
中华草蛉幼虫对玉米螟卵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中华草蛉幼虫对玉米螟卵的功能反应及2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研究表明,1-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二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模型E=QP^-m模拟,得出E=0.3146P^-0.7294,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7.
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室内观察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26℃条件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625.0头/d和714.3头/d。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研究多异瓢虫4龄幼虫和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胡麻蚜虫的功能反应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多异瓢虫4龄幼虫捕食亚麻蚜的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最大日捕食量为56.9头/皿;种内干扰条件下,2种天敌捕食率E与天敌密度P的关系分别为E=0.346 4P-0.277 9、E=0.178 6P-0.321 9;胡麻蚜虫的分布对2种天敌捕食效率有一定影响,2张复叶时捕食量最大;2种天敌的捕食量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低于20℃或高于30℃时捕食量明显降低,在湿度为60%~80%时捕食量较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华草蛉对不同寄主的捕食、衔接转移的特性,将2、3龄中华草岭幼虫对麦蚜、棉蚜、大豆蚜、萝卜蚜捕食功能反应进行了试验。选择用纱袋笼罩法在麦田、棉田、大豆田和萝卜田进行,并据此分别建立了捕食功能反应数学模型计算。2龄幼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10,143,90和88头,3龄幼虫分别为207,215,197和183头。同时,进一步试验和验证中华草蛉幼虫由高向低或由低向高密度转移时的捕食功能和特性。通过田间试验,分别建立了中华草蛉2、3龄幼虫对各类蚜虫的田间捕食功能反应数学模型,与室内试验比较有5%~7%的小幅差异,提高了对中华草蛉生防利用及生物防治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取食不同靶标害虫对普通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普通草蛉饲喂棉蚜、土耳其斯坦叶螨和麦蛾卵3种食物,研究各龄期幼虫发育历期、死亡率、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等指标。【结果】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普通草蛉幼虫饲喂土耳其斯坦叶螨后,只能发育至2龄末,并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普通草蛉幼虫饲喂棉蚜后,其幼虫发育时间和蛹期均少于饲喂麦蛾卵的处理,其中1和2龄幼虫的发育时间差异显著,其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天数、单雌产卵量和雌虫寿命等参数均较饲喂麦蛾卵的处理高,但差异不显著。【结论】饲喂不同靶标害虫对于普通草蛉各龄期幼虫发育历期、死亡率、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等反映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指标的影响显著,验证了草蛉幼虫虽能捕食某种害虫(螨),但某种单一被捕食者体内的营养物质并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全部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喂饲棉蚜对方斑瓢虫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中棉所49号为材料,在室内研究方斑瓢虫Prop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取食棉蚜Aphis gossypii的生长发育及捕食功能反应。【结果】方斑瓢虫1龄平均龄期为1.73 d,2龄平均龄期为2.04 d,3龄平均龄期为1.64 d,4龄平均龄期为1.92 d,蛹期为3.09 d。方斑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Ⅱ 型圆盘方程,在棉蚜密度相同下,4龄幼虫和成虫取食量远高于低龄幼虫;方斑瓢虫捕食量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棉蚜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于稳定。方斑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棉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方斑瓢虫取食棉蚜的发育历期室温下为7.3 d,蛹期为3.1 d。方斑瓢虫对棉蚜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十一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以下简称EβF)后的行为反应,为调控利用天敌治理棉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室内条件下,利用嗅觉仪测定不同浓度EβF对十一星瓢虫和龟纹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的嗅觉行为选择,以及在棉花植株上释放不同浓度EβF对十一星瓢虫和龟纹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对棉蚜取食选择的影响。【结果】EβF剂量为20和40 μL/mL时,可引起十一星瓢虫与龟纹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明显的嗅觉选择行为反应;EβF处理剂量为10、20、40 μL/mL时,十一星瓢虫与龟纹瓢虫的成虫和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适宜的EβF剂量可引起2种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明显的选择行为,EβF对自然天敌具有良好的生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的天敌种类及控害效果.[方法]葡萄园田间定点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试验,观察葡萄斑叶蝉不同天敌种类及其捕食量.[结果]纤赤螨Leptus sp,蜘蛛为吐鲁番葡萄斑叶蝉主要天敌.纤赤螨以幼螨体外寄生葡萄斑叶蝉若虫,对1-2低龄若虫有较高的寄生和致死率,但对3龄以后的高龄若虫致死率低;成螨则直接捕食若虫.球腹蛛科、圆蛛科和微蛛科蜘蛛多结网捕食,狼蛛科的丁纹豹蛛Pardosa T-insignita Boes.et Str.和蟹蛛科的种类多直接捕食.蟹蛛科、狼蛛科和球腹蛛科蜘蛛对若虫的捕食量较大,平均3-6头/d.圆蛛科和微蛛科蜘蛛捕食量低于2头/d.草蛉成虫、卵在田间常见,幼虫少见;瓢虫、食蚜蝇和蚁蛉等其它天敌种类仅零星出现.[结论]纤赤螨Leptus SP.是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的优势天敌,田间寄生率达10;-30;,对葡萄斑叶蝉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双尾新小绥螨是一种新疆本地的捕食螨,研究其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卵、幼螨及若螨)捕食偏好性和田间控害效果。【方法】 采用室内试验及田间不同益害比释放双尾新小绥螨,评价该捕食螨对新疆棉田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控制效果。【结果】 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取食具有选择性,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若螨是双尾新小绥螨偏好虫态。在田间释放双尾新小绥螨,可有效抑制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卵、幼虫、若虫以及整个种群数量增长;不同益害比释放捕食螨时,1∶5和1∶10的控效较好,1∶20释放捕食螨效果较差。【结论】 双尾新小绥螨可作为一种优良新疆本地天敌,应用双尾新小绥螨在棉田对土耳其斯坦叶螨进行生物防治时,推荐最佳释放比例1∶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为扁桃棉花间作模式下棉田害虫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测法,调查2种扁桃棉花间作棉田和单作棉田棉花的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 扁桃棉花间作(南北向)有利于棉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东西向)则不利于其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不利于棉田牧草盲蝽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棉蓟马和棉铃虫的发生无影响;不同类型棉田烟粉虱的发生与虫源地距离有关。扁桃棉花间作有利于棉田蜘蛛的发生。【结论】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DNA分子检测技术定量评价新疆棉田重要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为有效发挥捕食性天敌在棉田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提供支撑。【方法】田间系统调查棉蚜种群数量,运用DNA分子检测技术定量分析的捕食性天敌中肠棉蚜检出率并分析相关性,以棉蚜检出率为依据研究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基于棉田和邻近苜蓿条带采集捕食性瓢虫的中肠对棉蚜和三叶草彩斑蚜的检出率分析捕食性瓢虫的取食偏好习性。【结果】2019~2021年,棉田棉蚜种群数量和捕食性天敌中肠棉蚜检出率均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和0.839;多异瓢虫是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2019年当捕食性瓢虫采自苜蓿条带时,三叶草彩斑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52.50 %、73.70 %和27.95 %,棉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0、21.10 %和38.71 %;当捕食性瓢虫采自棉田时,棉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18.11%、75.52 %和49.53 %,三叶草彩斑蚜在6月、7月和8月的检出率分别为92.12 %、29.60 %和5.61 %。当棉蚜种群数量较少时,捕食性瓢虫以取食苜蓿条带的三叶草彩斑蚜为主,当棉蚜和三叶草彩斑蚜同时发生时,捕食性瓢虫以取食栖息生境的蚜虫种类为主。【结论】利用DNA分子检测技术可以定量评估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邻近棉田的苜蓿条带可以为捕食性天敌提供替代食物,对其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添加人工饲料后不同食料饲养的双尾新小绥螨实验室种群对不同猎物的取食影响,分析人工饲料在双尾新小绥螨实验室种群扩繁和释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室法观察在有无人工饲料条件下,自然猎物、替代猎物和人工饲料饲养的双尾新小绥螨种群对目标猎物的捕食选择性和取食量差异,采用偏好性系数理论公式和影响系数,分析人工饲料与猎物共存时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人工饲料的添加导致双尾新小绥螨的自然猎物饲养种群和替代猎物饲养种群对替代猎物腐食酪螨的取食率降低;3个种群对自然猎物土耳其斯坦叶螨的选择及取食率无显著影响。自然猎物饲养种群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饲养种群,无人工饲料时,自然猎物饲养种群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取食率最高可达83.33%,提供人工饲料时,自然猎物饲养种群对土耳其叶螨的取食率最高可达79.33%;替代猎物饲养种群对腐食酪螨的取食量显著高于自然猎物和人工饲料饲养种群,无人工饲料存在时,替代猎物饲养种群对腐食酪螨的取食率最高可达63.33%。【结论】人工饲料作为双尾新小绥螨的营养补充添加,并不会影响其对土耳其斯坦的防治效果,实验室饲养中作为营养补充添加,可以降低对替代猎物腐食酪螨的消耗。双尾新小绥螨前期的取食经历对其后期的猎物选择及取食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