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余其照  王凯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46-47,57
为验证硝基肥复合肥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于2017年在长丰县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施用金正大硝基肥复合肥处理的草莓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平均增加819.0kg/hm2,增产率2.93%,增产达显著水平;比对照空白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434.6kg/hm2,增幅达5.2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大田示范,施用金正大硝基肥复合肥的草莓产量比常规施肥平均增加1027.3kg/hm2,增产率3.21%,纯收益增加8316元/hm2。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硝基肥复合肥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于2015年在上高县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金正大硝基肥复合肥处理的辣椒产量平均比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589.9kg/hm2,增产率为8%,增产达显著水平,比对照空白施肥处理增产8025.9kg/hm2,增幅达29.8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评价SODm尿素在新疆地区3年来的示范效果。采用田间小区及大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SODm尿素对新疆地区主产经济作物的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SODm尿素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小麦平均增产8.3%、玉米平均增产8.1%、棉花平均增产9.4%、水稻增产6.4%,大田作物667m2增收50~200元,棉花667m2增收150~400元。  相似文献   

4.
评价SODm尿素在新疆地区3年来的示范效果。采用田间小区及大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SODm尿素对新疆地区主产经济作物的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SODm尿素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小麦平均增产8.3%、玉米平均增产8.1%、棉花平均增产9.4%、水稻增产6.4%,大田作物667m~2增收50~200元,棉花667m~2增收150~400元。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合贵州春玉米高产栽培的高效新型缓/控释肥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高效新型缓/控释肥料(稳定性缓释肥、金正大控释肥、开磷硝基肥和自制炭基肥)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生物性状、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2(当地习惯施肥,施用普通复合肥)比较,4种缓/控释肥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 0. 05),以开磷硝基肥增幅最高,达11. 81%;自制炭基肥其次,增幅为10.82%;施用自制炭基肥和开磷硝基肥的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综合优于其他缓控释肥处理。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4种缓/控释肥料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1(不施肥),绝大多数显著高于对照2,玉米氮吸收量开磷硝基肥最高,玉米磷吸收量炭基肥最高,玉米钾吸收量金正大控释肥最高。与对照2相比,开磷硝基肥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76. 29%(P 0. 05),自制炭基肥的磷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27. 55%(P 0. 05),金正大控释肥的钾肥表观利用率提高85. 27%(P 0. 05)。不同缓释肥对土壤p 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开磷硝基肥和自制炭基肥均能对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生物性状、养分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产生积极影响,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二者均适合在贵州春玉米高产栽培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陈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Z1):50-51
为了探讨小麦的需肥特性,进行了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小麦产量及分蘖成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分次施用(即50%基肥、30%分蘖肥、20%拔节肥)能满足小麦各生育期的营养需求,比全作基肥处理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成穗率、结实率分别提高7.0、1.6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1.3g.  相似文献   

7.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技术,应用得当,增产效果显著。近年来,盐碱地植棉面积不断扩大。地膜覆盖在盐碱地植棉上应用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据各地试验示范结果,比不盖膜棉田增产39.2—61.0%。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的栽培特点是:(一)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盐碱地棉田施肥,以优质农家肥料为主,化肥为辅.切不可施用老房土、硝土、  相似文献   

8.
经过农业各级部门3年的试验、示范,表明保水剂对旱作区粮食作物确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小麦增产4%-29.9%,玉米增产6.3%-24.4%,马铃薯平均增产22.7%。  相似文献   

9.
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田间管理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漫灌+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6种不同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处理,分别为OWF1: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OWF2: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OWF1+SC: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碳;OWF2+SC: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碳;OWF1+SD:滴灌+氮磷钾增效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OWF2+SD:水肥一体追肥+氮磷钾增效复混肥+秸秆还田+秸秆腐解剂,于典型棕壤土上开展研究,探究水、肥、秸秆协同管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季CK累积氨挥发量最高,为42.82 kg/hm~2,OWF1、OWF2、OWF1+SD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08%~24.45%,且呈追肥高于基肥的趋势;小麦季各处理间累积氨挥发量无明显差异,但呈基肥高于追肥趋势;就周年累积氨挥发量而言,CK最高,除OWF2+SC、OWF2+SD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14.96%~22.03%。(2)与CK相比,各处理玉米增产2.32%~24.25%,小麦增产8.92%~26.13%,其中OWF1和OWF2+SD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增加最为显著;不同水肥配施秸秆碳与秸秆腐解剂均得到良好增产效果,且小麦增产效果较玉米更为显著。综上所述,OWF1、OWF2、OWF1+SC、OWF1+SD处理可作为棕壤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水、肥、秸秆协同增效管理措施,为实现小麦-玉米绿色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一、示范目的为了探索叶面肥2.85%硝钠萘乙酸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试验。二、示范产品、示范地点及规模(一)示范产品2.85%硝钠萘乙酸。(二)示范地点1.睢县白庙原种场,示范面积0.33 hm2,小麦品种为漯麦4-168。(处理1)2.睢县胡堂乡刘楼村刘富军责任田,示范面积0.33 hm2,小麦品种为周麦22。(处理2)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夏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2013—2014年在驻马店砂姜黑土区进行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与单施磷钾肥相比,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玉米产量,小麦增产19.4%~41.8%,玉米增产16.7%~39.4%;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和等氮量控释肥一次性施入在提高产量方面效果显著,小麦增产11.2%~17.0%,玉米增产11.7%~18.4%;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等氮量控释肥一次性施入在提高玉米、小麦产量方面效果相当,且减少了施肥次数;与等氮量控释肥一次性施入处理相比,减量20%氮素处理存在减产风险,玉米减产幅度为5.2%~8.7%,小麦减产幅度为4.9%~7.1%。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和等氮量控释肥一次性施入在提高氮肥利用率方面效果显著,小麦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8.3%~74.4%,玉米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4.9%~83.7%;在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方面,控释肥处理效果较好。综合分析,控释肥一次性施入处理在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减少了施肥次数,且在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1.长江流域两熟棉区占全国棉田三分之一,小麦棉花两熟为该棉区的主要栽培制度。通过研究肯定了改变群众习惯小麦撒(点)播为宽窄行或宽幅条播方式,为克服两熟间作矛盾的基本关键,从而 可以加强麦田管理,实行棉花春耕施基肥、条播、及时间苗等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措施,增加两熟产量。根据1951—1952年在湖北主要棉区内26处麦棉条播方法(小麦宽窄行条播)与群众习惯撒(或点)播对比示范结果,小麦每亩平均增产11.29斤(或8.39%);棉花每亩平均增产17.23斤(或16.58%)。目前这一技术措施已在各地广泛推行,取得良好成效。一般小麦宽窄行条播,两行麦的窄行距(或宽幅的播幅)以5—7寸,宽行距(或宽幅的幅距)以13—15寸为合适。在较肥的地可採用连种三行(窄行距各5寸)麦後隔一宽行(宽行距1尺),棉花行距2尺;在较瘦的地上可採用连种两行(窄行距5寸)麦後隔一宽行(宽行距1尺),棉花行距1.5尺。 2.本地区一般麦棉播种时期,从清明开始到小满止,先後拖长一个半月。据1955年在武昌试验结果:自清明起播种较早的表现结果较好,生育快,成熟早,产量高。清明播种的比谷雨播种的每亩增产籽棉5.72斤(或2.23%),比立夏增产21....  相似文献   

13.
非豆科作物施用固氮菌肥的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固氮菌肥对小麦、玉米的肥效及使用技术结果表明:每kg麦种拌固氮菌肥40g,每h施用固氮菌肥2250kg,小麦分别比对照增产453.50、763.65kgh;玉米用固氮菌浸种、拌种、基肥,分别增产442.41、667.50、959.40kgh,增产顺序是基肥>拌种>浸种。每h施用30kg固氮菌肥,可节约硝酸铵375kg。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经LSR检验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菌剂大田试验对开发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前期筛选获得的两种固氮芽孢杆菌菌剂进行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大田试验,并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价。与对照相比,两种菌剂对小麦和玉米的开花、结穗时间均没有影响,对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的株高和鲜重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固氮芽孢杆菌菌剂1可显著提高千粒重,而固氮芽孢杆菌菌剂2可显著提高穗数,两种菌剂均显著提高小麦总产量,最高达到(6 211.24±92.95) kg·hm-2,比对照增产16.23%,其中固氮芽孢杆菌2在减施15%氮肥的情况下,产量达到(6 056.27±24.14) kg·hm-2,相较于减15%氮肥的对照处理增产23.20%,比正常对照增产13.84%。两种菌剂对玉米株高、叶长和叶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生长作用;在收获期,玉米株高和植株鲜重也显著增加。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面,与减氮15%的对照相比,两种微生物菌剂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穗鲜重、穗干重、穗长、穗宽和百粒重,固氮芽孢杆菌菌剂1处理后产量达到(8 56 6.27±157.87)kg·hm-2,固氮芽孢杆菌菌剂2处理后产量达到(8 602.70±122.79) kg·hm-2,比减氮对照分别增产18.58%和19.09%。与正常施用氮肥的对照相比,两种菌剂处理后分别增产9.30%和9.78%。上述结果为丰富我国微生物肥料品种资源提供研究基础,为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微生物肥料的田间施用技术推广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以扬麦19为供试品种,探索机条播小麦的同时机械深施基肥对小麦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季研究表明,与农民常规施肥比较,机条播小麦时机械深施基肥,氮肥施用量减少15%,小麦产量平均降低0.6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基肥深施减氮处理虽然使小麦的生物产量平均下降4.06%,但较高的经济系数保证了其产量与农民常规施肥基本持平。不同年度基肥深施减氮处理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间小麦氮素累积量差异较为明显。基肥深施减氮处理使小麦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降低,但对小麦氮素收获指数未见明显影响。深施减氮处理使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幅度分别达16.17%、22.79%和16.85%,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采用机械深施基肥配合减量施氮,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提高。说明机械条播小麦时同步深施基肥并减施氮肥15%,提高了麦田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和麦季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并获得了较高水平的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是验证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奈安大力士肥料促进剂与肥料添加处理,可以加快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减少肥料养分流失,玉米应用奈安大力士肥料促进剂与肥料添加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处理4比处理1 (对照)玉米增产59. 0kg/667m~2,增产率9. 43%,差异极显著。处理4 (习惯基肥施用量混合肥料促进剂200mL/667m~2加作物关键生育期喷施肥料促进剂150mL/667m~2)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大田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西北黄土塬区覆膜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为西北黄土塬区合理施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K):不施肥、不覆膜;(2)覆膜和不施肥处理(MN0);(3)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1);(4)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1);(5)施基肥(氮肥80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2);(6)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2),测定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差异。【结果】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干物质积累速率也随之增加,两年的干物质积累量主要表现为MN2BN2MN1BN1CKMN0;玉米产量随着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增加,覆膜和施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2012年,BN1和MN1处理的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31.41%和38.33%,BN2和MN2处理的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49.89%和79.06%;覆膜提高了玉米根层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影响程度为先增加、后降低;随生育期推进,不施肥处理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持续下降,土壤上层(0—50 cm)硝态氮含量略大于下层(50—100 cm),土壤上、下层间的硝态氮含量差异逐渐减弱;在施基肥和追肥处理下,覆膜有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作用;玉米地上部对根层氮素的吸收率与施肥量正相关,覆膜和施肥对玉米氮素吸收量影响显著,在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对氮素吸收量影响不显著;覆膜处理的氮素去向表现为:植株地上部氮素吸收量氮素残留量氮素表观损失量;两年的氮肥回收率表现为MN2BN2MN1BN1,覆膜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回收率。【结论】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表观损失和氮肥利用率,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2)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表层土壤含水量,以及减缓硝态氮向深层迁移速度、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推荐MN2处理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8.
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及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西部潮土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下连续两年4个种植茬口秸秆全还田和施用钾肥对耕层土壤钾素状况、作物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两年后,秸秆还田及施用钾肥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其中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小麦或玉米产量各个茬口均以NPKst处理最高,不施钾肥秸秆不还田(NP)处理最低。施用钾肥小麦平均增产8.03%,玉米平均增产2.92%;秸秆还田条件配合施用钾肥,小麦平均增产14.13%,玉米平均增产6.99%。施用钾肥秸秆不还田(NPK)处理和NPKst处理第一种植季的钾肥当季回收率分别为31.8%、24.4%,4个种植季钾肥累计回收率分别为39.2%、25.3%。定位两年后,单施钾肥处理(NPK)土壤钾素平衡达到-481.2 kg/hm2,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NPKst)土壤钾素平衡达到74.2 kg/hm2。为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是维持潮土土壤钾素持续供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氮素形态对小麦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下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1)小麦花后籽粒干重及地上部总干重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加,而旗叶、穗下节、穗下鞘、颖壳的干重均随着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2)氮素形态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有显著影响.硝态氮处理下小麦花后地上部总干物质量最高,并且随着生育进程,干物质在旗叶、穗下节、穗下鞘、颖壳中分配比例降低,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高于其他2个处理.(3)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为7250.0,7575.3和7156.2 kg/hm2.在此试验条件下,硝态氮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酰胺态氮处理增产5.8%.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吉林省政府的支持下,由吉林省农机推广站负责在吉林省实施完成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分别在吉林省内的30个县(市)对20多种农作物进行了田间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据全省2005年年终统计:在同等条件下,同未使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田块相比,全省玉米平均增产幅度在6%~12%,大豆平均增产8%~14%,水稻平均增产10%~15%,瓜菜增产更加明显增产高达10%~25%。实践证明:通过使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对种子处理,激发种子活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对农作物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