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取川渝地区不同类型的6个湿地公园,使用案例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作为研究依据。针对川渝地区湿地公园不同层次(陆地、驳岸、水体)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进行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保育的生态功能,在设计工程中通常会保留较大区域的原有植物群落。(2)湿地公园的陆地植物配置多为大乔+小乔+灌木+禾草+花草的复合型模式;驳岸植物配置多为耐水湿灌木+大型水生禾草+耐水湿草花的模式;水体植物配置为临水多年生挺水植物+浮水沉水的复合植物模式。(3)6个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占比陆生植物最高,水生植物最低;水生植物占比最高的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数量最为丰富,具有最高的植物多样性,自然维护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应用及川渝地区其它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3,(5):142-146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盐生植物筛选试验,阐述了试验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总体设计、典型试验设计、试验功能等。通过开展湿地植物耐盐性研究及盐生植物筛选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地组建和优化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控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方向,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以及该区域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高原城市湿地底泥和植物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元素间的耦合关系,以青海省西宁市火烧沟河流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分析方法对火烧沟9级阶梯底泥和植物的碳(C)、氮(N)、磷(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湿地底泥中C、N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r=0.74),C与P,N与P相关性皆不显著;②植物体内C、N、P元素空间变异十分明显,尤其P元素,植物N、P含量呈显著相关(P0.01,r=0.84),C与N、P呈不显著的负相关;③植物N/P分别与底泥C含量、C/N呈显著相关(P0.05)。湿地底泥C、N含量处于全国土壤"较丰富等级"及以上,P元素低于全国土壤"中等级"临界值;植物C、N、P含量整体偏低。底泥C、N、P、C/N、C/P、N/P与植物C、N、P无显著相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说明该高原河流湿地元素含量、空间变化、元素之间的耦合上可能与其它地区湿地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对理解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高原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钦州湾沿海红树林区域内的3种乡土红树植物及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现场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红树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红树植物的生物量回归方程不同,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的总生物量方程表达式分别为W_t=a+bD~2、W_t=a+bDBH、W_t=a+bD~2H,且这些生物量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全植株的含碳比率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448、0.440、0.428,但不同红树植物不同组分的含碳比率存在一定差异,如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指标;(3)红树植物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桐花树(33.88 t/hm~2)白骨壤(10.36 t/hm~2)秋茄(3.72 t/hm~2),各组分的碳储量为树干树根多年生枝树桩树叶幼枝花果,地下与地上碳储量之比分别为0.27、0.22和0.42;(4)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种红树林湿地的总碳储量分别为79.14、62.09、43.49 t/hm~2,其中红树林土壤碳储量高于红树植物。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辐射诱发的叶艺兰植株与未经诱变植株的差异,以经辐射诱发的叶艺兰植株(TRIR-2)与未经诱变的全绿植株(TRIR-1)为试材,运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气孔及根尖细胞的染色体并使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RIR-2的气孔数量、面积、密度值均小于TRIR-1;(2)TRIR-1植株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0m+24sm+6st,属较为对称的"2B"型;TRIR-2植株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0m+28sm+2st,属不对称的"2C"型。说明辐射诱变产生的叶艺兰突变体气孔特征和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左云县十里河水质改善工程主要处理左云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上游生活污水散点排放口排放生活污水及少量渗流河水,综合考虑技术的生态安全性、效果持久性、经济可行性和自然生态性,主体工艺采用“植物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塘预处理后,再经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强化处理,然后排入下游十里河。结合实例介绍了水质改善工程的工艺设计、运行情况及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等。运行实践表明:工程进水的各项水质指标经过“植物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的处理均有一定程度削减,提升了进入下游表面流湿地的进水水质,具有一定的参考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以来,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对1 200 hm2的湿地开展网格法湿地恢复,同时在湿地恢复区观测湿地水文、植物、鸟类等指标,并与2007年(恢复前)和2010年(恢复后)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湿地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恢复前,湿地水域面积比例为0.53%,恢复后增加到11.82%;湿地野生高等植物恢复前和恢复后分别为14种和20种;湿地野生鸟类在恢复前和恢复后分别为47种和64种。  相似文献   

8.
以桂阳县柏树河退耕还湿试点项目区内的还湿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试点区水质状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了优化配置,以提升项目区生态净化功能、改善进入项目区的水质。结果表明:柏树河退耕还湿湿地对COD、TN、TP、NH+4-N、NO-3-N的降低率分别为61.3%、78.6%、57.1%、66.3%和48.1%;"黄菖蒲+花菖蒲+水生鸢尾+水生美人蕉+风车草+水葱种植区对COD、TP的去除效果最好,湘莲+茭白种植区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故退耕还湿湿地可有效净化水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潘龙 《绿色科技》2014,(5):175-179
选取了自然曝气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3种湿地系统对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测试了水力停留时间、植物收割对湿地系统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运行21周系统对CODcr、TP、PO3-4、NH+4-N、TN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d,并且经常对植物进行收割,将会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效率;自然曝气人工湿地对于各个污染物指标都有极强的处理能力,各项指标均可到达90%以上的去除率;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于污水中N的处理效果较好,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于污水中含P和有机质处理效果较好;自然曝气人工湿地更适合对于校园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白榆屋顶绿化栽培基质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榆为材料对屋顶绿化植物栽培基质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各处理间苗高、地径、冠幅、叶面积、生物量和根系数量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屋顶绿化植物栽培基质筛选标准,综合衡量各项生长指标及基质重量等因素分析,44.4%(体积百分比,后同)壤土+33.3%草炭土+蛭石22.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张兰  王玉芳 《山东林业科技》2009,39(6):55-56,88
应用根尖压片法对栾树(无患子科栾树属)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栾树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2,核型公式为:K(2n)=32=16m+12sm+4st,属于“2C”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32=10L+6m^2+4M1+12S,染色体为小染色体,且为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长白落叶松播种苗(S1-0)圃地为对象,采用果尔、拿扑净和一定重量的水按4种不同配比的药液进行除草试验,结果表明:芽前杀草效果以“A35ml+B40ml+C”为最好,苗期喷施效果考虑幼苗受害率和杀草率,以“A30ml+B40ml+C”效果最佳。采用化学药剂除草较人工除草可提高工效5倍,除草667m^2可节约生产成本1120元。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建立增殖倍数(Y)对培养基中Ca2+浓度(X1)、6-BA浓度(X2)及IBA浓度(X3)的正交回归模型:Y=2.416-0.172X1-0.255X2+0.183X12-0.211X22 +0.162X32 +0.331X1X2.从模型可知,当Ca2+浓度为255 mg/L,6-BA浓度为0.76 mg/L,IBA浓度为0.16 mg/L时,增殖倍数达最大值4.45.模型预测值与实际验证结果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5~2012年森林覆盖率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进行预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和检验.建立GM(1,1)模型经精度检验(C=S1/S2=0.1445; P=P{| εi()0-ε-(0)| 0.6745S2}=1 >0.95))判为好,预测“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可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柳杉林下两种牧草生长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发展林草复合模式的需要,选择"柳杉+多年生黑麦草"和"柳杉+苇状羊茅"两种林草复合模式,研究在不同密度柳杉林(2 222株.hm-2、1 667株.hm-2、1 333株.hm-2、1 111株.hm-2)下多年生黑麦草和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草高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柳杉林密度的降低,两种牧草的净光合速率、草高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黑麦草草高和生物量在柳杉林各密度下差异显著(P0.05);(2)4种柳杉林密度下,两种牧草净光合速率均为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但随着柳杉林密度的降低,两者之间差值减小;(3)4种柳杉林密度下,黑麦草草高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苇状羊茅,且随着柳杉密度的增加,差值越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雁北地区樟子松的地径(D0)、胸径(D)、树高(H)、枝下高(h)、冠幅(cr)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樟子松各器官及总生物量最优模型为:总生物量ln Wat=-1.65+0.78 ln(D2H);树干生物量ln Wt=-1.15+0.91ln(D2H);树冠生物量ln Wcr=1.24+0.16D;树枝生物量ln Wb=-1.93+1.83 ln D;树叶生物量ln Wl=-1.36+1.28 ln D.  相似文献   

17.
响应面法优化野生毛葡萄中原花青素醇提工艺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响应面试验设计法,选取乙醇浓度(A)、料液比(B)、反应温度(C)为考察因素,对野生毛葡萄籽中原花青素醇提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经对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的分析,得出野生毛葡萄籽中原花青素醇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4%、料液比为1∶7、提取温度为35℃。建立的原花青素醇提数学模型为:Y=0.61-0.058A+0.029B-0.12C+0.025AC-0.013BC-0.091A2-0.095B2-0.17C2,原花青素得率的预测值为86.95 mg.g-1、验证值为85.54 mg.g-1。证明此模型是合理可靠的,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18.
对山茶花品种六角红在不同配比基质上进行扦插试验,发现插穗在不同配比基质上的成活率、生根数和根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插穗在2/3黄心土+1/3腐熟松针土配比基质上的成活率最高,达92%;生根数最多,为7.20;根长最长,达10.13 cm;2/3黄心土+1/3腐熟松最适宜用于山茶花扦插。2)1/3黄心土+1/3河沙+1/3腐熟松针土也可以作为扦插基质,插穗的成活率达到84.33%。3)插穗在1/2黄心土+1/2河沙上的成活率也达80%,但生根数较少,根系不长。4)插穗在1/2黄心土+1/2草木灰和1/3黄心土+1/3草木灰+1/3河沙这2种配比基质上成活率都很低,并且生根数少,根系生长慢,不适合用作扦插基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线性拟合方法研究了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对Cr^6+的吸附等温线,分析了2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等温吸附模型评价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时,根据拟合参数R^2进行适用性判断并不准确,在实践中应结合实测数据与拟合模型重新计算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吸附反应本身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吸附模型;沉水植物金鱼藻吸附Cr^6+的行为在平衡质量浓度较低(Ce〈0.2mg/L)时,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效果更符合客观实际;在平衡质量浓度较高(Ce〉0.2mg/L)时,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基本重合,均和实测数据较为吻合;根据Langmuir模型线性拟合参数,沉水植物金鱼藻对Cr^6+的最大吸附量为1.5142×10^-2mg/g。  相似文献   

20.
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建立了荻植株再生体系。荻成熟种子经20%“84”消毒液处理20min,接种于MS+4%蔗糖(pH5.5)培养基中培养5d,萌发率为92%,褐化率为8%,污染率为0。萌发种子继代转入愈伤诱导培养基MS+lmg/16-BA+1mg/12,4-D+0.5mg/lNAA+4%蔗糖(pH5.5),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黑暗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64%。荻愈伤组织在Ms+1IYlg,L6-BA+0.1mg/L2,4-D+0.5mg/LNAA+4%蔗糖(pH5.5)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发生率为91%。无根丛生芽继代转入不定根诱导培养1/2MS+0.25mg/LIBA+0.25mg/LNAA+4%蔗糖(pH5.5),5天可见不定根形成,15天后不定根发生率为92%。研究还发现,荻种子萌发后可直接继代转入不定芽分化培养基形成健壮不定芽,不定芽诱导率为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