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疾病,主要是由病原菌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引起。本文详细介绍了果胶杆菌的致病性,阐述了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特征以及感染与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提高马铃薯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为了鉴定来自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软腐和黑胫致病菌,利用 16S rDNA序列对来自中国 5个省(自治区)的 48 株马铃薯致病菌株和28株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 序列以及特殊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利用块茎接种法测定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pel特异性引物表明,48株细菌均具有果胶溶解特性。其中16个菌株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31.25%,30个菌株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频数为64.50%。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分别与其他Pcc和Pa菌株聚集成明显的类群,自举支持值分别为97%和99%。致病性测定显示不同分离菌株浸渍块茎的水平不同。分离的Pcc和Pa菌株的块茎浸渍水平低于标准菌株。西北地区马铃薯软腐和黑胫的病原菌分别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起青海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从青海省不同地区马铃薯黑胫病病样分离病原菌,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致病性、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RNA序列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马铃薯黑胫病的5个菌株均为黒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来源不同的菌株接种马铃薯后致病力有差异;其中,3株强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于乐都、湟中和大通,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来自于民和和湟源。综上,黒腐果胶杆菌是引起青海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发病较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等特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为欧氏杆菌属细菌软腐果胶菌,主要通过种薯带病远距离传播,近距离通过刀具、伤口传播危害。本文通过对马铃薯黑胫病症状的描述,提出了识别方法;通过对其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的分析,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措施,对指导马铃薯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黑胫病是为害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针对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承德市马铃薯黑胫病发生情况的详细调查,对该病害的发病因子做出了科学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以期为承德市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黑胫病严重影响了冬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及时有效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我们采用了几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了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0%可杀得600~700倍或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极显著降低了马铃薯黑胫病发病率,提高了亩产量和商品薯率,综合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大通县马铃薯主要病害马铃薯环腐病、旱疫病、黑胫病、晚疫病等的识别症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大通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包括病毒病、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地下害虫等,以期为当地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不同拌种剂防治马铃薯种传病害黑胫病和土传病害疮痂病及对马铃薯产量性状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拌种剂及组合对马铃薯种传病害黑胫病和土传病害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山东拌种剂处理对病害防治效果最好,并且出苗率、产量和商品薯率都最高。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青海省湟源县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包括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及马铃薯黑胫病,以期为该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蚜虫是马铃薯病毒病传播的主要介体,不仅可以造成马铃薯的减产,还会使马铃薯种薯质量大幅度下降。为进一步开展马铃薯蚜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主要马铃薯田蚜虫的种类分布、习性、危害方式及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期避免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甘薯黑痣病带病种薯育苗,比较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拔苗栽插会将黑痣病菌携带至大田引起发病,而剪苗则可以有效地阻隔黑痣病菌,防止黑痣病的传播蔓延。[结论]试验结果为控制黑痣病传播和推广剪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甘薯根部及茎部。因其传播途径多,彻底根除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大多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其中培育抗病能力强的甘薯品种仍然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该文主要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菌、致病机理、抗性遗传方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可溶性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以胜利百号(Triumph 100)薯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硅酸盐溶液预处理5 d后接种甘薯黑斑病菌,每24 h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硅能够延长甘薯黑斑病的潜伏期,显著降低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减轻其对薯苗的危害,提高甘薯苗期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甘薯品种的远距离调运、病蔓留田和风雨传播等,甘薯疮痂病在粤西地区的发生日趋严重。介绍了甘薯疮痂病的病原症状、发生规律、致病因素,并总结出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农户种植甘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2012-2016年连续5年开展了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而且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后者为主,该病害在台州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月和9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近来危害越来越严重,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栽培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薯块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鉴定筛选到了抗病低代材料YA3008,产量高达38542.5 kg/hm2;筛选到了具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32.5%阿米妙收。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应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辅之以综合运用其他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缺水海岛地区的马铃薯生产方式,研究在不同底肥种类和不同覆盖方式处理下的马铃薯出苗期、产量和商品薯率。结果表明: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作为底肥,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菜籽饼和复合肥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覆盖白色地膜出苗最早,覆盖黑色地膜的生产方式能显著提高产量,覆盖白色地膜或黑色地膜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在舟山地区运用菜籽饼作为底肥、黑膜覆盖的生产方式,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19.
在冬闲稻田用白膜覆盖、白膜膜上覆土(简称白膜覆土)、黑膜覆盖、黑膜膜上覆土(简称黑膜覆土)、稻草覆盖等5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兴佳2号’,分析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产量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栽培方式出苗均比裸地(对照)早,其中白膜覆盖出苗最早,比对照早17 d;与对照相比,各覆盖栽培方式的植株株高、SPAD值和主茎数增加;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4.87 t/hm2,显著高于白膜覆土的,但黑膜覆盖与黑膜覆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为15.46%~16.74%;黑膜覆土的绿薯率最低,为2.56%;各覆盖方式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4.65~9.76 mg/100 g,其中黑膜覆盖的最低;块茎镉含量在0.029~0.042 mg/kg,白膜覆盖的最高。综合来看,黑膜覆盖及黑膜覆土的产量较高,且绿薯率、龙葵素含量低、块茎镉含量不超标,较适合冬闲田早春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