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9月28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浙南山区景宁县出现有利人工增雨天气形势,景宁县气象局利用在大漈老婆丘安装的ZY-2A地面烟炉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本文利用天气形势图、气象雷达和地面降水资料,对此次地面烟炉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地面烟炉人工增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湖南省夏秋干旱期的天气形势,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得出该时期湖南省人工增雨外场作业有利天气形势,并且对人工增雨有利条件给出了宏观、微观判别指标。针对积云的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分析有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得出指挥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判别指标。研究表明,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对象主要是积状云,尤其是有利天气形势背景下积层混合云中夹杂的对流云。  相似文献   

3.
李金才  王新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21-11822
2009年11月12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福建省龙岩市出现有利人工增雨的层状云层。利用DL40-1型立式地面烟炉,龙岩市气象局在永定县组织实施了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分析了这次降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作业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利用DL40-1型立式地面AgI烟炉增雨作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文新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163-164
从商丘市夏季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人工增雨作业时段、作业区域等方面,结合增雨作业的时间和效果,分析了适合增雨作业的天气条件、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条件,利用雷达的速度方位风廓线产品预测回波移动影响区域,为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充分了解和掌握降水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基础,有助于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地点、方式的选择并有效实施作业.其中低槽-地面倒槽型、低槽-中、东路冷锋型、低槽-切变-地面倒槽型、低槽-切变-中、东路冷锋型4类天气系统下的自然降水较为明显,是浚县春、秋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降水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6.
朝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能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阳市是辽宁省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较早的地区,自2000年起,在省、市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开展地面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全市共有固定火箭作业站点49座,地面增雨燃烧炉3座,高炮作业点9个。由于近年朝阳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原来建设的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不适合当前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要求,需要对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进行完善或撤并。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9—2015年广西11—12月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宏观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增雨作业天气系统进行分型,并分析相应作业云系,建立增雨作业天气概念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一次增雨作业个例。结果表明,广西11—12月增雨作业天气系统主要有5类,包括冷空气型、高空槽型、华南静止锋型、低层南风急流型、台风型;其中冷空气型是最典型的降水天气形势。作业云系以层状云为主,有少量层积混合云,主要包括层积云、层云、积云、高层云,基本为暖云结构。层状云中下部可开展飞机作业或利用地面烟炉进行暖云催化作业,层积混合云中积状云部分可开展地面火箭作业。  相似文献   

8.
2015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春旱严重,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飞机增雨作业,为缓解中西部地区旱情、保障农业春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5年5月12日7时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对干旱监测、天气形势、作业条件、作业方案、作业前后对比以及效果评估等进行详细分析。此次增雨作业,作业区内雷达回波强度和覆盖面积均有所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明显增大,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出现大雨。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此次增雨作业进行了效果分析,计算得到此次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为21678.38 km2,3小时增加降水量264357.2m3。  相似文献   

9.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需要在一定有利的降水天气系统条件下进行。基于此,对几种天气作业条件进行分析,阐述实施增雨的合适时机和作业类型,以利于提高增雨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16年5月19日酒泉地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使用人影业务指导产品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采用区域站对比方法,对此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在初夏层状云中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充分利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的一门应用技术,通过人工作业影响局部天气,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2014年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出现了持续的晴热无雨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对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均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拉萨市与其他地区联合,抓住有利时机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基于此,重点从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可播条件、作业方式、作业记录及作业效果等方面对此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今后拉萨等地区开展规范化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长期生产及生活当中,切实运用云与降水物理学基础,通过人工影响天气。选取合适的天气条件,在云体适当位置,开展合理有效的人工催化作业,通过人工形式对局部天气产生影响,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分析了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时机和效果,期望对具体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发挥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根据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飞机增雨作业条件预报,在飞机增雨作业方案设计中,采用折线作业方式,控制飞机在-4℃至-7℃冷云云层之间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并在实际作业中实时调整飞机增雨作业高度及航线。通过全市自动雨量站实际降水量检验及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科学评估,取得较好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12年辽宁夏季一次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月1~3日,辽宁省气象局在辽宁部分地区实施了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此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本文从需水情况、天气形势、降水预报、增雨潜力及作业条件、作业方案设计、实时指挥、增雨作业情况及效果等方面分析了这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增雨作业前期需水情况、天气形势、数值模拟、作业条件及航线设计、增雨作业情况、作业效果等方面对2013年4月28日甘肃省开展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增雨作业区域普降中到大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  相似文献   

17.
张华  董颖  吴瑶 《农业与技术》2012,(9):155-157
依据天气形势及机载GPS定位系统、温度测量仪、空中宏观记录、地面雨量、天气实况、卫星云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有航线设计的2010年11月2日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评估采用航线播撒和重点区域播撒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结果发现,采用重点区域播撒的区域比采用航线播撒的区域降水量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应对干旱,合理开发云水资源,根据不同天气系统的云层特点,结合火箭人工增雨机理,合理布局,探讨选择人工增雨作业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统计分析2007 ~ 2011年长沙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得出秋季主要云系与基本特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探测资料对主要作业云系进行宏微观分析,找出湖南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催化对象和催化方式;使用中尺度WRF模式对作业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全省中小尺度气象站网雨量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情况对作业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云系主要是四类,包括Fn Scop、Fn Asop、Cb和Actra等;飞机增雨对积层混合云系中的积状云播撒冷云催化剂,可以取得较好的人工增雨效果,对其中的层状冷云进行冷云催化效果次之;而对状态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层状暖云进行暖云催化剂播撒作业仅可以降毛毛雨.  相似文献   

20.
广西武宣一次人工增雨效益评估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8月10日武宣一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对作业后的增雨效果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人工增雨效益。结果显示增雨率为49%,人工增雨投入产出比例约1∶30。同时,文章分析了此次人工增雨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