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野生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全省有野生果树10个科、21个属,43个种和6个变种。全省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野生果树类型。针对现有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山东野生果树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甘肃蔷薇科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蔷薇科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和综合分析,已查明,甘肃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有14属,156种和29变种(变型),果实富含维生素、糖类和氨基酸,可生食、酿酒、加工果酱、果糕和果汁,亦可药用。对甘肃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种类、果实类型、用途、分布及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建议。目的是为果树栽培、食品加工、医药、园林绿化等部门合理开发利用甘肃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统计,乌当区果树种质资源有93种14变种,隶属于22科49属。其中,核果类果树18种、仁果类果树10种、浆果类果树56种、坚果类果树19种、柑果类果树4种。乌当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优势科和优势属明显,含3属以上的科有5个,这些科共含27属60种,分别占乌当区野生果树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1.36%和63.83%。同时,初步筛选出了乌当区开发潜力较大的几种野生果树,提出了果树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东野生果树资源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山东省的野生果树资源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并就山东省的野生果树资源状况提出了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技术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鄂西山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特点,讨论了鄂西山区野生果树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果树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甘肃野生果树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甘肃各主要林区、保护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甘肃野生果树资源丰富,有312种和46变种(变型),隶属于32科、70属。这些野生果树主要集中在蔷薇科、虎耳草科、小檗科、猕猴桃科、葡萄科、胡颓子科。首次对甘肃不同地理分布区域野生果树资源的丰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野生果树在各地理区域间分布不均衡,陇南最丰富,陇东南、陇西南较丰富,河西走廊最贫乏,陇中和祁连山较贫乏。同时提出了开发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湖南野生果树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果树资源丰富,本文介绍了湖南主要野生果树资源种类、人布与研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资源清查、引种栽培、开发与管理并重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野果数量大、味道鲜、营养丰富,无污染,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有效途径。野生果树一般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生产上常用作栽培果树的嫁接砧木.不但嫁接成活率高,且生长结果好,因此,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可以为研究果树起源、分类、演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开发野生果树资源,对于绿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防风保肥,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还可香化、美化环境,防止  相似文献   

9.
恩施州野生果树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查清了恩施州野生果树资源的种类(其中木本类就达80余种)及分布,文中主要介绍了野生果树资源的分布、用途及利用状况,并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省境内香果树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香果树的生存状况提出了香果树种质资源的发展对策,探讨了其香果树的保护、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以期对香果树的野生资源进行保护、适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肃小陇山林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很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小陇山野生果树资源,对小陇山林区21个林场的野生果树资源状况进行了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现有野生果树225种,隶属于25科、56属,其中草本果树有12种;在这些野生果树中,蔷薇科最多,有110多种.文中还对这225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果树的分布、用途和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关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野生果树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白龙江与洮河林区野生食果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反映甘肃省白龙江、洮河林区野生食果资源情况,为开发利用提供原始资料,就该林区野生食果资源现状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区共有野生果树52科、82属、260种;其中木本植物235种,约占总种数的90.38%,草本植物25种,约占总种数的9.62%;分布广泛和较广泛的种类约占总种数的80.77%;果实类型以浆果、核果和坚果为主;其地理分布类型共有10个,以北温带分布为主。还介绍了野生果树在6个不同景观带的分布情况;简述了主要野生果树在民间的利用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绿色食品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南部豫鄂交界处,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型气候,有丰富的天然绿色食品资源,经调查统计共112科,513种及变种。分三大类,为野生蔬菜类、野生果树类及天然水产类。其中野生蔬菜类89科,351种;占种类总比例的68.4%;野生果树类18科,107种,占20.9%;天然水产类14科55种,占10.7%。对鸡公山天然绿色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加工,有序开发以及开展人工驯化,选育良种。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野生果树种质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刘鹏,陈立人(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野生果品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来自山野,没有污染,因此,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应成为今后果树的研究的重点和开发的方向。1自然概况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  相似文献   

15.
黄连木野生资源在汉中分布广、数量多,但结果树少、产量低。本文通过对黄连木低产林改造及综合管理技术的应用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四川野生果树资源种类、地理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资料,对四川乡土果树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有野生果树37科72属825种(含变种、变型和亚种),基本的果实类型有瞢荚果、蒴果、瘦果、坚果、翅果、浆果、柑果、核果、梨果、聚合瘦果、聚合浆果、瘦果类聚花果和核果类聚花果等13种类型;野生果树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400m~4500m之间,主要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生境条件严酷的川西北高原区种类最少。此外,还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甘肃各主要林区、保护区的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研究表明:甘肃野生果树资源十分丰富,共有32科、70属、312种和46变种(变型)。甘肃野生果树主要集中在蔷薇科、虎耳草科、小檗科、猕猴桃科、葡萄科、胡颓子科。本文首次对甘肃不同地理区域野生果树资源的丰富度和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野生果树资源在各地理区域间分布不平衡,陇南、陇东南、陇西南、陇东野生果树资源较丰富,陇中、祁连山区、河西走廊较贫乏。各地区野生果树资源的相似性系数表明,陇南与陇东南野生果树物种资源最为接近,陇南与河西走廊差异最大;提出了甘肃野生果树可持续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玉芹 《经济林研究》2012,30(3):119-123
为给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及驯化栽培甘肃省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以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振兴山区经济而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野外调查、查阅大量标本和文献资料,对甘肃省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种类、地理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蔷薇科野生果树资源共有13属、150种和29个变种(变型);其中悬钩子属、蔷薇属和李属的种质资源最为丰富,分别为32种、10个变种(变型),27种、7个变种(变型),28种、5个变种(变型);其次为栒子属和苹果属,分别为21种、1个变种,14种、3个变种;这些种质资源集中分布于甘肃陇南高山河谷区和陇东南丘陵沟壑区,其蕴藏量约有15万t。  相似文献   

19.
采取样线调查的方法,首次对福建省建宁县境内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开展大规模深入的调查,共记录野生木本植物资源数据32870条,采集标本数量1098份。经汇总分析,共有野生木本植物90科289属806种,按经济用途可分为9类,其中材用植物295种、观赏植物198种、药用植物603种、淀粉植物48种、油脂植物101种、纤维植物82种、鞣料植物63种、芳香植物61种、野生果树32种。建宁县木本植物资源丰富,应加强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承德市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148科1642种。其中木材植物80余种,果树植物70余种,纤维植物100多种,鞣料植物70余种,药用植物570余种,野生食用植树200多种,牧草饲用植物500多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客观需求也在逐步增大。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期、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树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