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梨形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西北、华北等省,市进行了马梨形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三月中旬开始发病,四月份发病率最高;疫区马匹发病率为1.62-49.09%,病马死亡率为2.68-10.12%;贝尼尔、台寺等药物治疗有效;疫区马群中带虫状态隐性感染马约10%;本病通过革蜱叮咬感染且与动物年龄有关草原革蜱等2属5种蜱为其传播者,2-10岁齿役用马发病最多。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明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的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流行区域是:关山、徐顶、陈井、三条岘、盐锅峡、太极、刘家峡、杨塔、王台、红泉等10个乡镇56个村;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绵羊无浆体传播媒介为草原革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份,9—10月份也有少量羊只发病。羔羊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达58.72%,致死率达55.62%;成年羊发病率为22.09%,致死率为30.23%;3—6月份羊带虫率分别是:羔羊83.69%,成年羊52.43%。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流行区蜱种有: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麻点璃眼蜱3属4种。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永靖县羊泰勒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出在甘肃省永靖县羊泰勒虫病的流行区域是:关山、徐顶、陈井、三条岘、盐锅峡、太极、刘家峡、杨塔、王台、红泉等10个乡镇56个村;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份,9~10月份也有少量羊只发病。羔羊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达58.72%,致死率达55.62%;成年羊发病率为22.09%,致死率为30.23%;3~6月份羊带虫率分别是:羔羊83.69%,成年羊52.43%。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流行区蜱种有革蜱属、血蜱属和璃眼蜱属3属4种: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麻点璃眼蜱。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4.
甘南藏族自治州羊泰勒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出甘南藏族自治州羊泰勒虫病的流行地区是碌曲、夏河、卓尼、临潭、迭部、玛曲等县及合作市,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9-10月有少量羊只发病。绵羊羔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为60.8%,致死率为81.48%;山羊羔的发病率平均为40%,致死率为85.71%;成年绵羊发病率为17.12%,致死率为65.83%;成年山羊发病率为8.06%,致死率为73.33%。  相似文献   

5.
1流行情况1.1奶牛焦虫病传播者主要为蜱,我们在病牛体上采蜱送检鉴定为方头蜱。严重者牛体上蜱达数百个。蜱多寄生于耳壳内、乳房、眼睑、肛门周围及尾部皱褶处。1.2发病与放牧、季节的关系。由于蜱系在野外发育繁殖,常见于草坡、河边和农区,喜高温、高湿环境,所以放牧的奶牛发病率较高,舍饲的奶牛发病率较低,并且发病多集中在高温高湿多雨的夏秋两季。我们对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患焦虫病的奶牛临床记录表明:舍饲奶牛场户无一头患焦虫病,其它患焦虫病奶牛,在7、8、9、10四个月发病24头,占80%,其…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中部地区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是甘肃中部地区永靖、七里河等10县区的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共调查羊466只,其中绵羊374只,山羊52只,黄羊40只,每只羊抹血片2张,共镜检血片932张。发现绵羊泰勒虫和绵羊边虫两种病原。绵羊泰勒虫的感染为主,羊只感染率平均为45.24%,高的可达63.46%。共采集蜱1971只,经鉴定有青海血蜱、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和银盾革蜱4种。青海血蜱是绵羊泰勒虫的媒介蜱。  相似文献   

7.
应用镰形扇头蜱及巴贝斯虫病水牛的染虫血感染黄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非流行区购进无蜱寄生的健康黄牛5头与水牛犊1头,其中3头成年黄牛(2~8岁)在畜舍内用从流行区水牛身上采得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成虫,置于牛耳壳内叮咬;1头运至流行区放牧,让蜱上身叮咬;1头黄牛犊(10年龄)去蜱后2周,用液氮保存的患病水牛染虫血4ml(4×10 8个虫体)皮下注射;另一头去蜱水牛犊亦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的染虫血,作为对照。5头黄牛在试验期间其体温、精神、食欲正常,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感染后10~12d外周血液中出现少量不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在0.1%以下,持续3~56消失;对照牛则体温升高(39.8~41.1℃),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红细胞压积(PCV)降至26%,外周血液中出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PPE)高达12%。对采用蜱叮咬及注射来自病水牛的染虫血为何不能使黄牛感染发病,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南山牧场乳牛瑟氏泰勒虫病的防治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山牧场乳犊牛的奇生虫病主要是蜱及蜱传梨形虫病,严重威胁着牧场养牛业的发展.历年来,我场奶犊牛因该病引起死亡达15%以上,尤其是疫区权力评中队的犊牛年平均发病率为45.2%,患病死亡率达98.6%.1993年始,我们与北京农业大学专家一道,对该病的发生和诊断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传播梨形虫病的中间宿主一蜱,主要是血蜱属的三宿主蜱—长角血蜱,它的成虫、若虫、幼虫都寄生于中体,成虫在2月份开始增多,4~7月份为高峰.若虫在2月份出现,高峰期3~6月,幼虫在4月份出现,高峰期8~10月.奶犊牛发病始于每年5月…  相似文献   

9.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区的牛群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为40%;由无病区运进有病区的牛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60%~92%。由双芽焦虫致发本病的1岁龄小牛发病率较高,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牛与其相反,死亡率较高,由巴贝西焦虫致病的3~12月龄内小牛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成年牛死亡率较低。良种肉牛易发本病。  相似文献   

10.
马驽巴贝斯虫病由驽巴贝斯虫(Babesiaca—balli)经媒介蜱传播寄生于马属动物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驽巴贝斯虫,传播媒介为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和草原革蜱(D.nuttalli)o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马属动物中流行着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心肺机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的疫病,70—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正>羊血液原虫病是一种地方性、蜱传性的寄生虫病,蜱在会宁养殖户俗称"羊冰草",主要危害绵羊和山羊。尤其是对羔羊和从非疫区的羊只危害严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使慢性发病的山羊/绵羊发育迟缓,产肉量和产毛量显著下降。甘肃中部地区是羊血液原虫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常造成流行区羔羊死亡。会宁县羊原虫病病原为羊泰勒虫,传播媒介以森林革蜱和青海血蜱为主,  相似文献   

12.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氏杆菌病最是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中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朱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巴氏杆菌病最小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时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甘南地区羊泰勒虫病的预防与治疗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年-2005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羊泰勒虫病流行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及半林半牧区,进行最佳灭蜱药物试验和治疗羊泰勒虫病效果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灭蜱药物是长效阿力佳注射液和灭蜱灵油剂,平均有效期分别为44d、36d,灭蜱预防后发病率降到5.00%、2.86%;蒿甲醚、血虫克星、焦虫净及贝尼尔注射液对羊泰勒虫病的治愈率分别为92.30%、91.76%、90.47%7和90.43%,其治疗效果均较好,特别对发病初期轻症病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新疆昭苏县马感染梨形虫情况及传播媒介蜱的种类,采用寄生虫病病原常规检查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200匹马进行马梨形虫的检测,对320只传播媒介蜱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红细胞染虫率为9.23%,PCR、cELISA对驽巴贝斯虫的检出率分别为28%和23.5%,对泰勒虫的检出率分别为36%和34%;对马体表和周边环境采集的320只蜱虫鉴定为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2种。本研究为该地区马梨形虫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巴贝斯虫病微量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巴贝斯虫病(旧称纳氏焦虫病)是由带虫感染蜱传播的,由寄生于马属动物(马、驴、骡等)红细胞内的马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主要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过程.病马逐渐消瘦、贫血,有的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严重发病者可致死.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新疆、内蒙古及南方各省都曾有该病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17.
山羊泰勒虫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泰勒虫病属梨形虫目的一个科,我国羊泰勒虫病的传播者为青海血蜱.它主要寄生于绵羊,山羊.青海学蜱为三宿主蜱,不能经卵传播,它每年有两个吸血季节。本病一般是从4月上旬开始,6月下旬终止.5月达到高潮.9月份有个别羊只发病。以1-6个月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羊次之。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马驽巴贝斯虫病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查明了30余年来流行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一种马病病原为驽巴贝斯虫病,传媒为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防治研究工作。通过抗血液原虫药物的治疗试验,证明咪唑苯脲、贝尼尔、黄色素、焦虫净对驽巴贝斯虫病的治愈率分别为100%、84.62%、81.82%、73.33%。对贝尼尔用药途径改肌注为静脉滴注后治愈率由84.625提高到90.63%,且副反应大幅度降低,药物预防试验中证明咪唑苯脲、焦虫净、贝尼尔预防效果均达98%以上,有效保护期分别为59、24、24天。应用敌杀死灭蜱预防,效果达100%,有效保护期为23天。成功地研制出了咪唑苯脲缓释剂,其预防效果达100%有效保护期为113天。研究制定了“三双”综合防治措施,在流行区15个县(区)实施3年,共治愈马类家畜119175匹,预防马类家畜905200匹。流行区发病率由13.85%降到0.095,死亡率由5.65%降至0.04%。,获得经济效益8908.98万元。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水牛巴贝斯焦虫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水牛巴贝斯焦虫病在湖北省流行情况。经调查本病主要流行于鄂东南一带,患病水牛感染二种巴贝斯焦虫:1.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ris(Babes,1888);2.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n(?)(Smith and Kilborne,1893),感染前一种的病牛较多(80%以上),后一种占5—10%,其余为混合感染。本病的传播者经鉴定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li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es Supino,其活动规律尚不明了。据调查,本病(无论是哪一种虫体感染)始发于三月下旬,四、五月份为发病高峰,六月份逐渐减少,七月份以后很少发生,发病季节与以往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不同传播者—蜱的生物学特性与活动季节有关。外来牛发病率(28.6%)高于本地牛(13.4%),发病年龄为2~12岁成年牛,犊牛极少发生。发病率在流行区平均4.8%(284/5946),高者达60%(9/15)。感染二种虫体的病牛在临床上均以高热(40.5~41.5℃)稽留、贫血、黄疸与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如果治疗及时,应用黄色素与贝尼尔均可治愈。为了给本病防治提供更多依据,下一步工作将是研究传播者蜱在流行区的活动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用ELISA方法对马梨形虫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梨形虫病是一种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以高热、贫血、黄疸、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为特征,具有一定地区性和季节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历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发病率曾高达49.09%,病死率为10%,常给养马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