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尽可能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量,更好地保障稻米品质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优化药剂组合和施药次序,综合田间防效、消解动态、最终残留及水稻产量等因素,研究评估了江苏省溧阳市水稻田农药减量施用的可行性。分别设置常规施药组合和减量施药组合2套方案,以水稻主要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为例,比较了2种施药方案下对病虫害的防效,分析了相关药剂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稻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并对水稻产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减量施药方案对水稻上3种典型病虫害的防效均优于或与常规施药方案相当;此外,不同施药次序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2种施药方案下,供试药剂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未超过其残留限量 (MRL) 标准;与常规施药方案相比,减量施药方案下水稻每公顷产量增加了621 kg,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减量方案施用农药总制剂量为4 410 g/hm2 (有效成分1 353 g/hm2), 而常规方案为6 885 g/hm2 (有效成分1 553 g/hm2)。研究表明,在试验期间,该减量施药方案能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保证水稻产量,同时还能减少环境中农药及助剂的投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翔  尹勇  罗林明 《植物医生》2005,18(3):31-32
在水稻病虫防治中,单纯依靠化学防治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病虫草害发生严重,一些偶发或次要病虫危害逐年加重,部分害虫(例如二化螟)已产生严重抗药性.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而且还污染了稻米,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了验证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综合防治技术的效果,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安排,四川省在水稻病虫发生危害具有代表性的天全县和双流县稻区建立了水稻病虫综防技术示范区和不施药对照区,探索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选择农药纳米制剂与传统制剂,分别开展了防治稻曲病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施药试验,调查针对同一防治对象,相同有效成分不同类型制剂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在与传统制剂有效成分及其折纯用量均相等的情况下,纳米水剂对稻曲病的防效、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防效和保叶效果均显著高于传统制剂,其应用有利于农药的减量增效;试验中也未发现纳米农药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测试植保无人施药机在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时每667m2用药量、用水量、作业效率、防治效果等数据,与常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防治效果、作业效益进行对比,为今后应用植保无人施药机防治水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5年在广西武鸣县双桥镇八桥村开展应用植保无人施药机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水稻病虫害防治,除选育多抗品种和施药控制以外,合理施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亦是病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作者对稻田增施硅肥控制病虫害进行了试验,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定点观察,初步探明硅肥对病虫的抑制作用及增产效果。1 硅肥对褐稻虱的控制 不施硅肥的对照区田间褐稻虱出现3次若虫孵化高峰,而施用硅肥只出现2次若虫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辅以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目前,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四川省稻区推广66.7 hm~2。该技术能实现增加水稻产量10%左右,每667 m~2可减少农药施用3~4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的稻谷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针对上海市崇明区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在水稻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种植条件下开展了生物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评价。在崇明区的2个试验基地,于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以绿僵菌、白僵菌产品分别与病毒杀虫剂MbNPV、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和细菌杀虫剂Bt组合进行施药处理。结果表明,应用绿僵菌/白僵菌与MbNPV组合,能够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早的基地,施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可达58.2%~81.2%,而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晚的另一基地,施药后7 d防效可达61.3%和65.6%;绿僵菌/白僵菌与苦参碱组合,可用于防治稻飞虱,7 d和14 d的防效达64.7%~76.1%;绿僵菌/白僵菌与苏云金杆菌组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14 d防效分别达64.0%和75.4%,优于对稻飞虱的防效;各组合试验结果显示,白僵菌有相对较长的持效作用,且在害虫迁入早期阶段(水稻发育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施用生物农药比在中后期(抽穗期及之后)施用的防效高。可见,生物杀虫剂组合可作为农作物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稻品种(组合)的不断更新及水稻孕穗抽穗期天气情况的变化,稻曲病已由水稻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造成大面积水稻减产,稻米品质下降。为了寻求对该病的有效防治途径,2004—2005年笔者开展了稻曲病防治有效药剂筛选和施药适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比较拜耳药剂与常规药剂在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等水稻主要病虫害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拜耳药剂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常规药剂,在科学合理用药的前提下,能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