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湘江是湖南省汇入洞庭湖四大流域的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同时,湘江又是我国家鱼产卵场的三大产区之一,是鱼苗生产的重要发源地。所以湘江鱼类资源的盛衰,不仅关系到湘江本身的渔业产量,而且对洞庭湖和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增殖,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湘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也是我国著名的家鱼产卵场之一。所以湘江鱼类资源的盛衰,不仅关系到湘江本身的渔业产量,而且对洞庭湖和长江鱼类资源的增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湘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渔业上有它特殊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原,而且它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鱼产卵场的三大产区之一。所以湘江鱼类资原的盛衰,不仅关系到湘江本身的鱼业产量,而且对整个洞庭湖和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增殖,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成 《内陆水产》2006,31(11):27-28
湘江发源于广西省,在东安庙进入湖南境内,流经零陵、祁阳、衡阳、株洲、湘潭、长沙,最终进入洞庭湖.全长844km,流域面积94660km^2,其中湖南境内为85383km^2。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首,也是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其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是全国“四大家鱼”三大产卵场之一。湘江“四大家鱼”鱼苗现状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渔业产量,而且对洞庭湖和长江“四大家鱼”资源的增值,都有着密切关系。透过湘江“四大家鱼”捞苗情况,可以正确了解湘江“四大家鱼”资源现状,并积极采取保护对策.对洞庭湖及长江江湖洲游性鱼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Lin Gongkui 《水产学报》1982,6(4):287-306
本文报道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上、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地理分布同60年代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但其产卵总量仅为60年代调查结果的15.7%,资源量已严重衰减。产卵成色同60年代调查资料比较,草鱼和青鱼的比例显著增大,鳙鱼比例略有降低,而鲢鱼的比例显著下降。生殖群体结卞勾已呈现简化(破坏),亲鱼个体变小,年龄组限减少,低龄鱼占群体数量的主导地位,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比电较大。调查表明,目前葛洲坝以上江段家鱼产卵数量占总量的36.4%,因此,在长江家鱼资源状况严重恶化的情况下,葛洲坝以上产卵场的地位就益显重要。鉴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阻隔了洄游生殖鱼类上溯产卵通道,葛洲坝应尽快修建过鱼设施,使草鱼等洄游性鱼类得以过坝上溯产卵,以保护或扩大四大家鱼及其他经济鱼类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陈必哲 《海洋渔业》1996,18(1):20-24
鳓鱼Ilisha elongata(Bennett)为福建省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曾达4000~5000吨。厦门近海鳓鱼产卵场是福建鳓鱼主要产卵场之一,厦门鳓鱼生殖群体历来是闽南地区近海延绳钓、流刺网的捕捞对象,也是机围、拖网作业的兼捕对象之一。50~60年代鳓鱼资源鼎盛时期,每年汛产量可达150~200吨,  相似文献   

7.
产卵场特有的水力条件是四大家鱼繁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流量脉冲引发的流速上涨是刺激家鱼产卵、保证鱼卵孵化的关键水力因子;流域梯级开发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流量脉冲过程,导致产卵场破碎萎缩、鱼苗锐减。为揭示梯级开发对湘江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水力特征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湘江干流家鱼产卵场二维数值模型,模拟了梯级开发前后典型高低流量脉冲过程,分析梯级开发对鱼类产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梯级开发后,水流结构复杂性减弱甚至消失,高、低流速脉冲过程变得“尖锐”,流速上涨时间缩短50%(高流量脉冲)和67%(低流量脉冲),高流量过程的 “喜好流速”或“触发流速”基本消失,低流量过程大部分流速均低于“腰点流速”;对流速上涨过程中平均流速分级水域面积统计表明,低于“腰点流速”面积分别扩大至3.0倍(Q高)和3.2倍(Q低),“感应流速”范围水域面积减少至天然情况的15.8%(Q高)和1.2%(Q低),“触发流速”范围面积减小至天然情况的1.5%(Q高)和1.6%(Q低),“喜好流速”范围面积减小至天然情况的2.0%(Q高)和3.1%(Q低)。研究结果可为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等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9.
根据黄石市渔政处报道,长江黄石段26公里江段被列入国家级“四大家鱼“保护区。该处负责人介绍,长江水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资源丰富,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日趋衰退,鱼类种群规模不断缩小。同时,随着三峡工程径流调节功能的加强,长江四大家鱼的产卵场水文发生变化,部分产卵场位置下移,鱼卵鱼苗量锐减。  相似文献   

10.
巫山境内已知的鱼类有9目、22科、174种,大宁河鱼类资源尤为丰富。葛州坝工程截流蓄水后,水域生态环境渐渐变化,一些鱼类产卵场逐渐减少或消失。至三峡工程蓄水前,鱼类种群资源进一步减退,唯有圆口铜鱼,长须铜鱼,长鳍吻等鱼类种群较为稳定。三峡工程蓄水后,多数鱼类一时难以适应,飘游水体上层中。到8至9月,部分鱼类,特别是鲶鱼,暗鳜、鲢鱼等种群恢复增殖迅速。青鱼,草鱼、三角鲂、长春鳊、红鮊等苗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1.
《水产学报》1981,5(4):361-367
三十年来,淮河流域兴建了大批水库和闸坝,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水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报道了对变化后淮河青、草、鲢、鳙、鳊、秦鱼类产卵场所进行的调查;对鱼卵、鱼苗的流量和成色,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及变迁情况,产卵场的环境和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作了介绍。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淮河径流调节后家鱼产卵场依然存在而且分布广泛,特别是蚌埠闸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对淮河、洪泽湖及运河以西各个湖泊经济鱼类的资源补充起了一定作用。为了保护资源,本文提出应对蚌埠闸、老铁桥下和信家湾——王咀子三处的产卵场规定禁渔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现在河南新安、孟津一带河段有北方铜鱼的产卵场。产卵期为4~6月。产卵场底质多为石质河床,有翻滚的流水状态,河水较浑浊。产卵水温为18~22℃,分批产卵。该鱼是食底栖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近年来黄河中的北方铜鱼资源有所下降,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3.
四大家鱼产卵水文水动力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四大家鱼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长江是四大家鱼的天然种质库,长江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数量对四大家鱼的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四大家鱼产卵与河流水文水动力关系密切.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涨水过程的关系,并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和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简要描述.本工作将为针对四大家鱼产卵的水库生态凋度和四大家鱼产卵场修复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瓯江口夏秋季渔场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兆礼  陈华  陈庆辉 《水产学报》2008,32(5):733-739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相似文献   

15.
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7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215粒,仔鱼12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 粒,鱼苗径流量2.82×10^8 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 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 粒,鱼苗径流量0.04×10^8 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 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argentea)、鳊(Parabramis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新调查到一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17.
《内陆水产》1977,(1):10-18
鲤鱼(cgprinug carpLo L)在淡水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量较高,我省洞庭湖、湘江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鲤鱼群体占第一位,资源量占其它鱼类24%以上,是天然水域扑捞的主要鱼类之一。在某些养殖湖泊鲤鱼产量可达30%左右,又是塘堰等养鱼水体经常放养的对象。因此,提高鲤鱼产量,在淡水养殖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宽口裂腹鱼、厚唇裂腹鱼、重唇裂腹鱼和斑唇裂腹鱼是库尔干河的土著鱼,建库对这些鱼的产卵场、洄游、种群及其多样性均产生影响,应建立土著鱼类保护区,开展人工放流,同时引进冷水性、食浮游植物和杂食性鱼,不主张引入肉食性鱼。  相似文献   

19.
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生长与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必哲  张澄茂 《福建水产》1993,(4):35-38,49
鳓鱼Ilisha elcngata(Bennett)隶属鲱形目,鲱科,鳓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海,东至原苏联东部大彼得湾,南至印度尼西亚,我国沿海也均有分布。鳓鱼为我省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曾达4—5千吨。厦门近海鳓鱼产卵场是我省鳓鱼主要产卵场之一,其生殖群体曾是闽南地区近海延绳钓和流刺网的捕捞对象,也是机大围缯,拖网作业的兼捕对象之一。50—60年代鳓鱼资源鼎盛时期,每年汛产量可达150—200吨。80年代中期以后,生殖群体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出现严重的衰退,近年来几乎形不成渔汛。为了繁殖保护和合理利用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本文拟就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的生长特性及资源状况作一初步研究探讨,以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渔业管理决策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 年和 2021 年 5–7 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 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 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 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 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 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 5 月中旬到 6 月下旬, 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 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 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 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 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 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 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 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 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 与透明度负相关(P<0.05); 繁殖高峰期水温在 19.3~28.0 ℃, 透明度小于 30 cm, 目前湘江中水温、透明度、流速及溶氧等条件均符合鳜鱼繁殖生境要求, 2021 年鳜鱼苗丰度较 2020 年提高一倍以上, 饵料鱼资源恢复或是鳜群体繁殖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建议在湘江水域进一步加强鳜鱼及其他鱼类的早期资源保护与监测, 促进鱼类群落的生态稳定性恢复, 充分发挥其对湘江—洞庭湖—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