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蟹味菇为试材,在同一菇房内,选用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_2浓度)有差异的第1、3、6层菇架进行出菇比较。结果表明:第6层菇架上的蟹味菇生长状况最好,单瓶产量达168.85 g,生物转化率为65.96%;控制精确的环境因子,即温度为15.3℃、相对湿度为89.5%、光照强度为870 lx、CO_2浓度为2 029 mg/kg时,可显著提高蟹味菇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智能值守系统和传统人工控制系统进行室内蟹味菇生产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其不同监测点环境参数和菌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探明智能值守系统在蟹味菇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智能值守系统出菇房各监测点温度差的波动、温度与设定值的差值、菇房内CO_(2)浓度的差值均明显小于传统人工值守出菇房(ck),说明智能值守系统对温度、CO_(2)浓度的控制能力较精准,优于传统人工值守;智能值守系统处理蟹味菇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传统人工值守(ck),其中产量较传统人工值守(ck)增加15.9 g/瓶,产品等级率较传统人工值守(ck)提高9%,采收期较传统人工值守(ck)提前1 d。由此可见,利用智能值守系统生产蟹味菇,既能提高菌菇的产量和品质,还能节约一定的能耗,且智能值守系统操作便捷,可在蟹味菇工厂化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棉籽壳、杂木屑、甘蔗渣、莲子壳4种原料不同配方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栽培最佳配方(重量比)为棉籽壳20 kg、杂木屑30 kg、甘蔗渣20 kg、莲子壳10 kg、麦麸20 kg、玉米粉5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pH7;通过菌丝培养不同菌龄期对菇蕾发生时间、菇品质量、产量的影响的试验发现,杏鲍菇菌丝培养最佳菌龄期为28 d;通过修蕾方式、修蕾时间对菇品质量、产量的影响试验发现,杏鲍菇最佳修蕾方式为留2个主蕾,最佳修蕾时期是主蕾长度3.5 cm;通过催蕾期温度、湿度、通气量、光照4个环境因子对催蕾效果的试验发现,杏鲍菇催蕾期最适温度为15℃,空气相对湿度为90%,空气中CO2浓度为1 500 ppm,光照强度为100 lx;通过子实体生长期温度、湿度、气、光照4个环境因子对菇品质量、产量的影响发现,杏鲍菇子实体生长期最佳温度为16℃,最佳空气相对湿度为90%,空气中CO2浓度为1 200 ppm,最佳光照强度100 lx。  相似文献   

4.
须晖  张瑶  王蕊  李天来  刘冰 《中国蔬菜》2010,1(14):26-30
通过光照培养箱准确控制光温环境,对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甜瓜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连续测定,并通过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叶片光合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600μmol·s-1·m-2一定的条件下,温度在12~30℃范围内,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且在30℃时达到最大值;温度在30~36℃范围内,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呈负相关;固定CO2浓度为1000μL·L-1,光照强度在70~600μmol·s-1·m-2之间,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CO2浓度在400~1600μL·L-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与CO2浓度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外界因子对蟹味菇菌丝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味菇生长最适含水量为55%,上架出菇最适疏密度为50袋·m-2,最适装袋规格为17cm×15cm.最适催蕾材料为细纱布,最适出菇温度为14℃,生物学效率可达到55.8%.  相似文献   

6.
张引芳  王镭 《食用菌》1992,14(4):13-14
蟹味菇又称玉蕈、真姬菇,学名Hypsizygus mar-moreus,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菇科、离褶伞族、玉蕈属。蟹味菇菇形怡人,质地脆嫩,因具有独特的蟹鲜味而赋之其名。营养分析表明,它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金针菇,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测定的17种氨基酸总量的60%以上。蟹味菇的子实体形态和风味极似野生的(Lyophyllum shimeji),因野生的味道极为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所以从1973年开始,日本菇农将栽培的蟹味菇叫作供应市场,业已成为日本第五大宗食用菌。蟹味菇可鲜销或盐渍,是一个具有出口创汇前途的食用菌新品种。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和光照对蟹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最适pH为9.0,避光条件下培养的菌丝体色泽、长势较好。以麦芽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菌丝生长最快,长势旺盛。最适培养料配方:棉籽壳35%、木屑35%、麦麸25%、玉米粉5%、生石灰1%,生物学效率达到55.8%。  相似文献   

8.
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真姬菇、玉蕈、斑玉蕈.目前栽培的蟹味菇有浅灰色和纯白色两个品系,白色品系又称“白玉菇”、“玉龙菇”.蟹味菇形状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蟹味菇的生产周期为110~120 d,其中菌丝生长和后熟期为85~95 d,出菇期为20~25 d,现将其袋料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LED光质对蟹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闭培养室内采用LED灯管为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蟹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质不仅影响予实体的生长高度。也影响生物量。白光和蓝光下蟹味菇的高度为5.5cm-6cm,黄光下为3cm~3.5cm,橙光下为2.5cm,红光下为2.5cm,绿光下1cm-5cm。不同光质条件下蟹味菇子实体的生物量差异显著,白光和蓝光条件下蟹味菇子实体的生物量最高,达到每瓶75g-80g,显著高于黄光、橙光、绿光和红光处理。白光和蓝光处理间,以及黄光、橙光、绿光和红光处理间在子实体生物量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蟹味菇又叫真姬菇,子实体丛生,灰褐色至本白色,菌盖上有网状纹,菌肉污白色,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质地脆嫩,味道鲜美,是日本市场第五大宗食用菌。蟹味菇可以鲜销,也可以盐渍,是一个具有出口创汇前途品种。目前上海地区栽培不多,为摸索蟹味菇我地的栽培季节及高产栽培措施,笔者进行了蟹味菇引种栽培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将该试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14海鲜菇出菇库设计原则海鲜菇、白玉菇与蟹味菇仅是商品名称不同,都属于同一品种(见连载1)。白玉菇与蟹味菇采用机械重度搔菌法,而海鲜菇采用的是轻度搔菌法,刺激出菇。菇蕾形成后,前者是增加供氧量,发育成长度为8~10厘米的丛状商品菇;后者是提高出菇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菇柄拉长至13~15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日光温室后墙结构对冬季环境保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墙结构对于温室保温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试验通过对比3种不同新型温室后墙结构对后墙热通量、温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土壤10cm处温度、光照强度及CO2浓度的影响,得出在冬季综合环境性能最优的温室后墙结构,为当地温室建造提供实践基础。结果表明:2号温室后墙结构具有较强的吸放热能力,累积蓄放热分别为140 286.8、-121 908.9 W·m-2;空气温度大小呈1号2号3号温室的趋势,1号温室月均值为18.05℃,较2号温室高0.17℃;空气湿度3号温室较高,均值达75.59%,较2号温室高10.56%,与1号温室差异不大;土壤温度3个温室差异不大;CO2浓度呈3号1号2号温室的趋势,3号温室CO2浓度月均值为1 098.94mg·L-1,较2号温室高77.12%,较1号温室高40.69%。2号温室光照强度月均值为7 255lx,较3号温室提高3.2%,较1号温室提高23.74%。综合分析可知,2号温室后墙结构可保障冬季温室内较高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及较适宜的空气湿度,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光照强度和适宜的CO2浓度。因此,冬季2号温室较其余2个温室更具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3.
蟹味菇产木聚糖酶的条件及其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方法,探讨了碳源、氮源等因素对蟹味菇分泌木聚糖酶能力的影响,并对木聚糖酶的部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芯+麸皮作为碳源,硝酸铵作为氮源时蟹味菇产木聚糖酶的活力最高;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H为4.6,最适反应温度是35℃。  相似文献   

14.
海鲜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菌丝需在温度23~28℃、CO2浓度不超过2 000×10-6的环境中培养及后熟120 d才具备出菇能力,需要制冷设备,设备投入成本和培养成本高。节能型海鲜菇培养房利用水帘进行降温,在1个相对封闭的菇房里对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进行调节,创造比较适合菌丝生长的环境。该节能型培养房投资少、运行成本低,能有效缩短菌丝培养与后熟周期,实现自动化运行,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郁维荣 《食用菌》1996,18(6):28-29
蟹味菇又名真姬菇、玉(学名Hypsizygus mar-moreus,日本名),菇形优美,质地脆嫩,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蟹鲜味故名蟹味菇。据测,蛋白质含量高于金针菇,氨基酸含量也较高,尤其以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达到所测17种氨基酸总量的60%以上。因其味道更为鲜美,近年来风靡日本市场,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食用菌珍品,已成为日本第五大食用菌。我国近几年来陆续进行蟹味菇的栽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未见有大棚栽培蟹味菇的报道。笔者就自己两年来的栽培心得及其栽培中所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探讨。共促其的栽培工艺进一步完善,早日推广应用,使其成为又一个能出口创汇的食用菌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以蟹味菇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处理,以期从中筛选出优质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经4 kV诱变14 min、6 kV诱变5 min、6 kV诱变8 min、6 kV诱变10 min、8 kV 4 min诱变处理均可获得再生菌落,致死率在69.39%~95.92%,处理条件为4 kV 14min时致死率最低为69.39%。各处理组对比结果显示,高电压短时间处理组更易获得突变菌株,处理电压为6 kV时,处理时间越长菌丝生长速度越快。从再生菌株中筛选出9株单个菌株进行后续试验。结果显示,5号、9号再生菌株生长至2.5 cm所需天数最短为4 d,较对照组缩短了20%的时间,且5号经8 kV诱变4 min的菌株整个培养过程生长速度提高了13.83%。说明对蟹味菇原生质体进行电致诱变处理,可获得生长速度较出发菌株加快的正向突变菌株,为蟹味菇菌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用7种不同来源的蟹味菇菌株在同一配比的原料及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栽培,出菇后对各菌株的菌盖厚度和直径等子实体性状进行了测量,对菇型的整齐度、有无瘤状物进行了记录,从而筛选出菌丝生长良好、子实体外观质量好、生物学效率高的蟹味菇菌株。结果表明:7号绿圣菌株生物学转化率高,同时菇型规整且无瘤状物,适合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18.
探究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赤芝(Ganoderma lucidum)、香菇(Lentinula edodes)、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 (brown cultivar)]、白玉菇[H. marmoreus (white cultivar)]的子实体和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菌丝体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乙醇、H2O2和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醇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μg·mL-1的灰树花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μg·mL-1的蟹味菇、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白玉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H2O2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H2O2组,质量浓度为25、50、...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白色蟹味菇发育过程的基础上,从栽培模式、季节、场地以及菌种制作、培养料配制等方面,详细介绍白色蟹味菇代料高产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膳斋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布的"菇滋菇滋"引起了多方关注。其主打产品是"菌菇脆",包括香菇、白玉菇、杏鲍菇、雪人菇、猴头菇、蟹味菇等菌菇脆产品系列。菌菇脆以整颗新鲜菌菇为食材,低温催化,保留了菌菇95%的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