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残膜污染严重的问题,对新陆早62号在裸地栽培与覆膜栽培2种栽培条件下的生长表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种栽培条件下,新陆早62号产量差异明显,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新陆早62号裸地栽培条件下衣分、比强度等表现较佳,开展新陆早62号裸地栽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宜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棉花是我场主要经济作物,我场现种植的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7号及搭配品种新陆早6号,目前明显表现感病.为了选择推广适宜我场种植的抗病品种,2000年我们对新引进的新陆早10号抗病品种同我场主栽品种新陆早7号、抗病品种中棉所24进行了抗病对比试验,现将试验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2016年在兵团第二师三十团进行南疆棉花品种新陆中60号和新陆中62号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新陆中62号表现较突出,该品种产量高,籽棉单产达462.5 kg/667 m~2,含絮较好,絮大,易采摘,始果节位较高,较适宜机械采摘。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棉花品种(系)新陆中74号和HY-12,于2016年在该所二十八团棉花育种试验基地开展种植密度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南疆棉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陆地棉果枝数减少,棉纤维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SCI值呈降低的趋势。在21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棉花单铃重最大,产量最高,该种植密度可作为南疆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5.
在塔里木垦区三十三团对棉花品种新陆中46号进行展示种植,观察该品种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新陆中46号在塔里木垦区表现出丰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早熟陆地棉新陆早62号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陆早62号是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与石河子市庄稼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13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审定编号:新审棉2013年40号。该品种属早熟陆地棉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械采收等特点,适宜本区大面积种植。新湖农场自2013年进行试验示范,201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新陆早62号4666hm~2,平均子棉单产60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芳草湖六场2007年共种植棉花0.4万余hm2,其中新陆早33号为第1年种植,共132.2hm2,单产达350.2kg/667m2,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新陆早33号,现将新陆早3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兵团第二师种植的棉花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鉴定其丰产性、纤维品质、综合表现及与对照品种的差异,客观评价参试棉花品种(系)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9个棉花品种(系)中,新陆中38号棉花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均较突出,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4号品种霜前皮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河子农科中心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早熟陆地棉新陆早7号、新陆早8号自1996年开始引入甘肃省种植,2000年新陆早7号和8号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7万hm2(旧制25万亩)和1.07万hm2(旧制16万亩),多年共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约6.67万hm2(旧制100万亩),目前已成为甘肃省棉花主栽品种,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为甘肃省棉花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0年12月18日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引进的棉花品种新陆早7号、新陆早8号经过多年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示范后审定合格,颁发了甘肃省农作物优良品种合格证书,认定可在甘肃河西棉区推广种植.新疆这两个棉花自育品种在省外被认定、推广,这还是首次.由历史上靠品种引进、自育自用发展到今天自有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的输出,这个变化充分说明了新疆棉花育种科研已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拓宽了育种领域和种子市场,为共同开发西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新陆早51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所选育的早熟陆地棉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且形态特征适宜机采。本试验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及群体透光率试验,对新陆早51号适种密度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该品种在种植密度为21万~24万株/hm~2时,产量较高。而想要达到这个产量水平,盛铃时期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需要保持在3.7~4.1,吐絮的前期要保持在2.7~3.2较为合适;盛铃时期中层透光率应保持在0.059~0.097,吐絮时期应该在0.165~0.275;盛铃期底层透光率应该保持在0.038~0.053,吐絮时期保持在0.104~0.123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正>1品种选择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应选择株型较紧凑、适宜密植的品种,克拉玛依地区主要种植的棉花品种有新陆早39号、新陆早42号等。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新品种(系)综合评价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陆地棉品种(系)的优劣是多个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的方法只是对棉花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其他性状定性描述,这不免失之偏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对棉花品种的各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所有性状都能参加品种优劣评定,由定性分析变为定量分析,确定品种优劣,为棉花种植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品质测定方法供试材料为新陆早10号,豫15,贝尔斯诺,A1,晋21,A2,新陆中7号,高抗5号,石选87,9513,石K2,A3,新陆早8,新陆中8号,D5,205,爱字棉1517,冀668,豫17,29-1,新陆中14号,吉尔吉斯,川D45共2…  相似文献   

13.
以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该垦区2013—2015年4个主栽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纤维品质各等级所占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新陆中62号的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表现最优,长度29 mm级占65.8%、马克隆值A级占23.8%。新陆中60号的纤维长度在26~29 mm级均有较大比例分布,且26 mm级的比例最高,比强度则表现最差,差级比例高达48.4%。新陆中37号和新陆中28号的纤维长度居中,马克隆值以前者较优;比强度强级比例以前者较多,后者则以差级比例较多。因此,棉纤维品质的不同指标在品种间差异较大,棉花品种选育及推广栽培更应注重棉花品种的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为正确鉴定西北内陆棉区生产试验的2个棉花新品种创世纪501与J2065在小海子垦区种植的适应性,对其生育性状、早熟性、抗病虫害、产量表现等进行了观察,并对2个新品种与本区的新陆中49号作了对比。1材料与方法1.1品种来源及试验地点试验用的2个新品种创世纪501与J2065均来源于西北内陆棉区生产试验,种植在小海子垦区44团14连3支-1号地里,按试验要求重复2次,随机排列,新陆中49号为对照品种,平均行距37.5cm,株距12cm,种植密度14815株/667m~2,全试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棉采净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探讨种植密度时机采棉采收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在1.46万株/667m2时,新陆中26号的籽棉单产最高.脱叶率和采净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6.
棉花品种新陆早58号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棉花品种新陆早58号的特征特性,纤维品质指标,抗病特点,产量表现情况,适宜种植区域性,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及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相似文献   

17.
张伟  吕新  朱芸  曹连莆 《华北农学报》2005,20(5):105-110
讨论了北疆棉区推广棉种新陆早12号与新陆早13号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冠层结构特征的差异,得出新陆早12号对限量滴灌反应不敏感,而新陆早13号对限量滴灌反应较敏感。因此在限量滴灌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2号、适量滴灌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3号栽培种植较为适宜。由此得出了不同品种对灌水量的反应表现及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指标,为增加棉花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选用棉花品种(系)1601、1602、1606、1607、1609、科研5号、P443、Q14-37、新陆早35号和QM-2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生育期、适宜机采的性状、产量以及品质等指标,以筛选出适宜机采的优质棉花品种,结果表明,与对照棉花品种新陆早35号相比,1601产量较高,品质好,较适合机采,适宜在奎屯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新陆早43号(原代号石杂3)是石河子棉花所选育的早熟、高产、抗病、适合机采的杂交棉新品种。2009年3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新审棉2009年59号)。新陆早43号适宜北疆棉区、南疆早熟棉区、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等中、早熟棉区和次宜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正>新陆早62号(原代号新石K13)是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与石河子市庄稼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13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属早熟陆地棉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械采收等特点,适宜南、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