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红掌部分种质资源进行了育种相关的生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红掌种质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交结实能力,不同品种自交结实率在0-100%之间差别较大;种子发育周期4-6月,具体表现出母本效应;杂交种子播种4周后即多数萌发,发芽率变异在4.7%-100%之间,具体随双亲、杂交方式的不同而变化。结果为红掌遗传和育种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物研究过程中生态场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现主要应用于森林生态领域研究,而在作物研究领域尚未应用。研究分析了近年来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的研究方向与特性,初步尝试如何在农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方面应用生态场理论,对现代育种研究和栽培理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机器视觉的红掌检测分级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恺  杨艳丽  刘凯  辜松  张青  赵亮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4):196-203
中国盆花销售量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迅速攀升,四大盆花之一的红掌在规模化生产中存在分级标准掌控不统一、分级结果不稳定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了红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影响了红掌的出品质量。该研究提出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红掌分级检测方法,对90株红掌的水平和竖直方向图像采集,经过二值化等处理,从侧视轮廓、俯视轮廓及佛焰苞轮廓特征三方面获取红掌植株的高度、冠幅、佛焰苞片数、苞片横径4项指标的信息, 针对每一项指标提出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植株高度测量误差小于5.4 mm;针对植株冠幅提出了当量直径测量方法,佛焰苞片数测量正确率可达98.9%,苞片横径相对误差最大为6.52%。针对试验所选90盆红掌分级成功率达到97.8%。研究表明,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能够很好地实现对红掌盆花的在线检测分级。  相似文献   

4.
栽培草莓(Fragaria×ananassa)为八倍体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多数农艺和品质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为草莓的遗传育种工作带来了挑战。DNA分子标记直观反映基因组的差异和变化,对于遗传高度杂合、生产周期长的多年生果树来说,能够有效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辅助育种、基因定位、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品种鉴定和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有力地推动了果树分子育种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草莓生产育种中的研究应用现状,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推动草莓的生产和育种。  相似文献   

5.
MYB类转录因子在植物观赏器官色彩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研究红掌中该类转录因子的种类、表达、作用机理等,本研究从红掌中获得了一个MYB转录因子的基因序列,通过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构建超表达载体并异源转化烟草等手段,对该转录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包含完整编码区,共计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与其他物种同源体具有高度相似性;荧光定量分析显示,Aa MYB1在红掌不同组织部位都有表达,但在苞片中表达量最高;获得了12株阳性转化株,形态观察发现转化株营养器官花色素累积程度随基因表达不同而异,但可使所有转化株花器官颜色显著加深。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MYB转录因子在红掌中调控花色素合成等信息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和芒果生产的发展,对芒果的品质、抗病性、耐贮性、矮化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研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生物技术在芒果的品种鉴定、遗传多态性、组织培养、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提出了当前芒果研究的核心是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出具有抗病...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物航天育种20年的基本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40,自引:34,他引:40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农作物诱变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新途径。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建立了全国航天育种研究协作网,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上育成和审定了40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获得了一批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航天诱变与地面模拟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航天育种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航天诱变机理探索等方面研究得到稳步推进。本文系统评述了我国航天育种20年来的基本成就,并根据当前研究和应用形势提出了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小麦花药培养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炜  陈琛  欧巧明  叶春雷  罗俊杰 《核农学报》2016,(12):2343-2354
单倍体在基础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而花药培养是生产小麦单倍体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重点从影响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依赖性、脱分化培养基及其附加成分等主要因素,小麦花药培养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与辐射诱变、远缘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的结合等方面展开综述,较为全面地统计了相关研究者所筛选的具有优良花药培养特性的基因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作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英杰  杨剑飞  王宇 《核农学报》2019,33(8):1508-151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一种针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基因分型,寻找某一群体内性状与分子标记或候选基因间关系的分析方法。GWAS对于连锁标记开发、目的基因挖掘和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作物数量性状研究和作物育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综述了利用GWAS挖掘与作物重要性状关联基因的研究过程中,群体结构、群体数量、连锁不平衡(LD)等因素对GWAS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GWAS在粮食作物育种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初步讨论了GWAS对作物遗传育种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为利用GWAS在作物育种方面的运用,促进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简述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主要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基因标记和定位、品种鉴定和指纹图谱绘制、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植物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基因组转化的转基因沉默现象严重影响了基因工程的应用效果.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以叶绿体基因组为平台对植物进行遗传操作,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及母性遗传特性能较好地解决"顺式失活"和"位置效应"等类的基因沉默问题和转基因逃逸等安全问题,成为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新方向,在工业、农业及医药生物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生产廉价、安全的植物疫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简要介绍叶绿体转化的原理、转化方法与优势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该技术表达的一些重要的病毒抗原和细菌抗原.最后,对叶绿体转化技术在表达外源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未来随着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的逐渐深入及相关技术体系的日臻完善,叶绿体转化有望成为疫苗生产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2.
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配子体是产生配子和具有单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并且有自己的遗传表达信息。在配子产生的过程中以及配子结合之前,适者生存的法则对配子发挥着选择作用,只有最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配子才能通过竞争性受精并产生合子。雄配子体选择是影响植物遗传分化、演变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被认为是生物进化的有力动力。此外,由于植物基因组中约有2/3的基因表达交错发生在配子体阶段和孢子体阶段,因此雄配子体选择的结果会影响到下一代孢子体的表现型。在育种实践中,利用雄配子体选择对植物进行遗传改良,具有提高选择机率和缩短育种年限等优点。本文主要概述雄配子体选择与孢子体表型的关系、遗传分化效应及其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以期为雄配子选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香稻是一种珍贵的具有天然香味的功能稻和特种稻,具有食味品质好、营养保健、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揭示了香稻香味的遗传特点及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对香稻香味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与克隆,这对香稻的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研究者在香稻的保香栽培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优质香稻的产业化、无公害、绿色生产将是未来香稻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香稻在香味遗传机理、国内外育种状况、香稻选育方法、影响香味的环境因素、保香栽培要点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今后香稻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将为今后香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叶绿体转化及其应用于作物改良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核基因转化技术已普遍应用于作物改良和分子育种方面,而其不可避免的转基因沉默现象和生物安全问题是科研工作者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进而成为基因工程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因具有核转化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成为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新方向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该技术有望培育出真正生物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本文围绕叶绿体转化的原理、方法、筛选标记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着重介绍其在作物改良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法是目前玉米遗传转化的主流方法之一。目前,模式玉米种质幼胚的转化体系已程式化,且开发了新筛选基因和获得不含筛选基因转基因玉米的方法,但是大多数育种骨干自交系转化频率低和转化受体基本上是幼胚。从农杆菌、受体及培养条件多方面各种因素对问题进行分析,多数研究认为针对特定基因型和受体材料建立好的受体再生系统,结合高效率农杆菌转化体系,获得多目的基因聚合(无其它外源片段)的转基因玉米将是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化体系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从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法应用于玉米遗传转化的历史、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植物根结线虫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连年加重,以轮作和化学农药为主的传统防治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常规的抗性育种和表达外源蛋白为主的抗线虫转基因育种主要受限于抗性基因的匮乏。而近来RNA干扰技术的应用为抗线虫基因工程带来新的突破,通过构建RNA干扰载体,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寄生线虫重要基因的dsRNA或siRNA,并经口针取食被导入线虫体内,并引发线虫的系统性RNA干扰反应,导致其出现寄生、发育、代谢、运动等障碍甚至致死,从而使转基因植物实现对寄生线虫的抗性。本文综述了RNAi介导的抗根结线虫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探讨了这种新的策略的特点并展望了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Gene flow was raised as one of the first issu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lea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 crops. Gene flow has remained a topic of discuss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is still used as an argument against the release of transgenic crops. With respect to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gene flow does not differ whether the herbicide resistance trait is introduced via genetic engineering or via conven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Conventional breeding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produce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many of the same crop species. In addition, conventional breeding has been used to produce a broader range of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than have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r herbicide resistanc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cerns center on the breeding technique, but the results of gene flow for weed management are the same irrespective of breeding techniqu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gene flow from nonGE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8.
富铁水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简述了水稻品种间铁含量的差异性及其遗传控制,综述了采取提高铁绝对含量及增加其生物有效性开展富铁水稻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对富铁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诱变技术在该方面的应用前景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其遗传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加紧筛选和发现野生高生物量的金属超富集植物,在现有高生物量作物种质资源中筛选金属超富集作物,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把野生植物的超富集基因转移到现有高生物量植物(作物)中,寻找综合、可持续的植物修复手段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