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67%、0.94%、1.24%、1.58%、1.86%和2.11%的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0.21%,总能17.77 MJ/kg),投喂初始体重为(81.52±2.00)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最佳需要量。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15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蛋白质沉积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1.58%组达到最高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系数在1.58%组达到最低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全鱼粗脂肪和肌肉粗灰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饲料系数相似,肌肉粗脂肪呈现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全鱼粗灰分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的肥满度,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及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中各氨基酸(除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外)、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随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P0.05),也显著影响肝脏和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溶菌酶的活性(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精氨酸需要量为1.51%~1.58%,占饲料蛋白质的4.99%~5.25%。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观察实用饲料中添加不同锌源和锌水平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初重为(2.98±0.02)g的奥尼罗非鱼1 08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1种实用对照饲料和8种添加不同水平硫酸锌(记作Zn-10、Zn-20、Zn-30和Zn-60)和蛋氨酸锌(记作MZn-10、MZn-20、MZn-30和MZn-60)的试验饲料,2种锌源饲料中的锌添加量分别为10、20、30和60 mg/kg,试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Zn-60和MZn-60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分别在MZn-2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Zn-10和Zn-60组(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在MZn-20组显著高于Zn-30、Zn-60和MZn-60组(P<0.05).与对照组和硫酸锌组相比,蛋氮酸锌组罗非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Zn-20和Zn-30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Zn-10组肌肉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饲料中锌添加量的增加,罗非鱼肥满度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Zn-20和MZn-30组达到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各蛋氨酸锌组(P<0.05).添加锌的各试验组罗非鱼肝体比呈升高趋势,Zn-30和MZn-6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脂体比在MZn-6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实用饲料中添加60 mg/kg锌能够提高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硫酸锌和蛋氨酸锌的促生长作用效果相似;实用饲料中添加10~20 mg/kg锌能够增强罗非鱼抗氧化能力,蛋氨酸锌抗氧化作用明显优于硫酸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SDPP)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D0,对照组)、1%(D1)、2%(D2)、3%(D3)、4%(D4)和5%(D5)的SDPP,配制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39.2±0.1)g的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表明:添加SDPP能够显著提高实验鱼的增质量(P0.05),但各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鱼脏体比、肠体比与肠长比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SDPP对实验鱼的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实验鱼血清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均随SDPP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含量不受SDPP添加量的影响。综上可得,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SAS NLIN回归分析,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SDPP的适宜添加量为0.083%,SDPP替代5%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促生长效果仍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饲料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对其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600尾吉富罗非鱼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各设4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每个处理铬添加量分别为0、0.4、0.8、1.2 mg/kg和10.0 mg/kg,在0.38 m3玻璃纤维钢桶中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吡啶甲酸铬对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当铬添加量为0~0.8 mg/kg时,随着添加量增加,可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但对成活率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为1.2 mg/kg~10.0 mg/kg时并未能进一步提高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同时,铬添加水平为0~0.8 mg/kg,随着添加水平增加,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全鱼的蛋白质和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全鱼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并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肝胰脏AKP、ACP和LZM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P<0.05),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及肝胰脏T-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铬1.2 mg/kg和10.0 mg/kg,除了显著降低肝胰脏AKP活性外(P<0.05),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0.91~4.93 g吉富罗非鱼,饲料中以吡啶甲酸铬的形式添加0.8~1.2 mg/kg铬为宜。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木薯粉对罗非鱼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平均体重为(7.50±0.25)g的罗非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木薯粉添加比例为0(对照)、4%、8%、12%、16%和20%的等能等氮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4%~20%木薯粉对罗非鱼粗脂肪和钙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4%~16%木薯粉对罗非鱼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灰分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4%~12%木薯粉对罗非鱼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木薯粉添加比例在20%以内均可提高(P0.05)或显著提高(P0.05)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饲料中木薯粉添加比例在4%~12%时可提高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其他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也无显著影响(P0.05)。根据结果综合评定,在本试验饲料营养水平的基础上,木薯粉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比例为4%~12%时不会对罗非鱼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产生不良影响,可节约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6.
选择初始体重为(11±0.05)g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幼鱼5组,分别投喂V_A含量为0、2 000、4 000、6 000、8 000 IU/kg的等能等氮饲料56 d。通过测定其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等指标,研究饲料中不同V_A水平对奥利亚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4、5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2、3组的成活率也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成活率最高在第4组(97.78%±1.92%)。第3、4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2、5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最高也在第4组(309.34%±6.54%)。第3、4、5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2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最低为第4组(1.59±0.02)。综上,建议奥利亚罗非鱼饲料中V_A最适添加量为6 000 IU/kg干饲料,这样既能促进其生长,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选取平均初始体重为(17.23±0.04)g的黄鳝作为试验对象。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复合益生菌(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乳酸菌、乳杆菌),配制三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研究该复合益生菌对黄鳝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部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持续10周。试验结果表明:各饲料组间黄鳝肝体比、脏体比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复合益生菌能一定程度提高黄鳝成活率,但各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复合益生菌有提高黄鳝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的趋势,当添加量为0.2%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与添加量为0.1%组无显著差异。肠道胰蛋白酶活力有随复合益生菌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量为0.2%时,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谷草转氨酶活性随益生菌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添加0.2%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显著提高血清溶菌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该复合益生菌对黄鳝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黄鳝粗脂肪、粗灰分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复合益生菌能一定程度提高黄鳝免疫力,促进鱼体生长,且0.2%添加量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40.00±0.34) g的湘云鲫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磷酸二氢钙(MCP)添加量为1.0%、1.5%、2.0%、2.5%、3.0%和3.5%的6种等氮等能的实用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旨在研究湘云鲫饲料中MCP的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随饲料中MCP添加量的增加,湘云鲫的终末均重、增重率(WGR)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终末均重、WGR均在MCP添加量为2.5%时达到最高值,FCR在MCP添加量为3.0%时达到最低值。随着饲料中MCP添加量的增加,湘云鲫全鱼、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添加量为2.5%时达到最低值,而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及全鱼和脊椎骨磷含量在该添加量下达到最高值。全鱼水分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MCP添加量为2.5%时,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高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肝脏丙二醛含量达到最低值。血清胆固醇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磷含量随饲料中MCP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钙含量各组间无差异显著(P0.05)。以WGR、FCR、全鱼和脊椎骨磷含量为观测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湘云鲫饲料中MCP的适宜添加量为2.55%~2.71%。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橡胶籽油替代鱼油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脂蛋白含量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大小均匀、体格健壮的吉富罗非鱼鱼苗60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橡胶籽油分别替代0(对照)、25%、50%、75%和100%鱼油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记为G0、G25、G50、G75、G100。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橡胶籽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对罗非鱼幼鱼的末重、体增重、日增重系数、摄食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G25组罗非鱼幼鱼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25组罗非鱼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G75组(P0.05)。橡胶籽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对罗非鱼幼鱼肝脏胰蛋白酶、淀粉酶和二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随着橡胶籽油替代鱼油比例的提高,罗非鱼幼鱼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大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肝脏游离胆固醇(FC)含量及FC/TC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以G25组最低。4)G0组罗非鱼幼鱼血浆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0组罗非鱼幼鱼肝脏GR活性显著高于G50和G100组(P0.05),G100组罗非鱼幼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橡胶籽油替代25%~75%鱼油对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均无明显负面影响。橡胶籽油替代25%鱼油有利于改善罗非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橡胶籽油替代100%鱼油时,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产蛋鸡为试验动物,探讨甘薯渣等比例替代玉米后对其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和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选用720只35周龄海兰褐产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15个重复,每重复12只蛋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当甘薯渣以2%、4%和6%水平等比例替代基础日粮中玉米后,产蛋率呈下降趋势(P0.1),2%甘薯渣组、4%甘薯渣组和6%甘薯渣组分别下降0.45%、0.77%和1.55%;日产蛋重和平均蛋重也下降,其中对照组与2%和4%甘薯渣组无显著性差异(P0.1),而6%甘薯渣组显著下降(P0.1);就料蛋比而言,各甘薯渣添加组均高于对照组,2%甘薯渣组、4%甘薯渣组和6%甘薯渣组分别提高0.75%、1.56%和2.76%,其中对照组与2%和4%甘薯渣组无显著性差异(P0.1),与6%甘薯渣组相比则显著提高(P0.1)。添加甘薯渣对蛋壳厚度、强度、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都没有显著影响(P0.1),其中,蛋壳厚度和强度呈提高趋势(P0.1),且随着添加水平提高有进一步增强趋势;而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则呈下降趋势(P0.1)。添加甘薯渣对血清甲状腺素T3和T4、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P0.1),其中,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呈现下降趋势(P0.1)。由此推断,甘薯渣在产蛋鸡日粮中可推广使用,其适宜添加量为0%~4%。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枣渣在肥育肉牛日粮中的添加效果,试验选择体况相近的黑安格斯去势公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6%和9%枣渣,试验期为67 d,对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和肥育性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日粮干物质(DM)和无氮浸出物(NFE)表观消化率随枣渣的添加而显著提高(P0.05),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消化率也呈升高的趋势;血糖、总蛋白、尿素氮、三酰甘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变化(P0.05),但3%、6%枣渣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随枣渣的添加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改善(P0.05),3%和6%枣渣组饲料利用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说明枣渣用于肉牛育肥日粮有益于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生产性能,其添加量以占日粮干物质的6%为宜。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外源脂肪酶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6.26±0.0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正对照组(G+组)饲喂高蛋白质低脂肪(41.76%粗蛋白质和8.34%粗脂肪)的正常饲料,对照组(G0组)饲喂低蛋白质高脂肪(37.64%粗蛋白质和11.15%粗脂肪)饲料,试验组(G100、G200、G400和G800组)分别饲喂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100、200、400和800 mg/kg脂肪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G+组相比,G0组花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量和肝体比均升高(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下降(P0.05),脂肪酸C16∶1-n9和C18∶3-n3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2)与G0组相比,试验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降低;其中G80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降低(P0.05),中肠脂肪酶和肝脏蛋白酶活性降低(P0.05),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P0.05);G20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饲料脂肪可以节约部分蛋白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脏体比和脂体比。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脂肪酶,花鲈生长性能有所降低,对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粗脂肪和部分脂肪酸表观消化率下降,但脏体比和脂体比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选用初始体重为(78.58±1.93)g的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D水平为0(对照组)、200、400、800、1 600、3 200 IU/kg的6种饲料(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0%和7.6%),饲养12周后,通过对其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各维生素D添加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00、400、800、1 600 IU/kg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200 IU/kg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各维生素D添加组全鱼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维生素D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200、400、800 IU/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在200 IU/kg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D可促进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维生素D添加过量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影响脂肪代谢。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59.8 IU/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加工工艺及维生素添加量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沉积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配方中添加0.50%的维生素预混料,分别制成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另外,再将配方中维生素预混料的添加量分别升高到0.66%、0.82%,制成膨化饲料.试验共得4组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8.0±0.1)g的罗非鱼,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在相同配方条件下,摄食膨化饲料的罗非鱼较摄食颗粒饲料的罗非鱼增重率提高8.91% (P<0.05),饲料系数降低9.42% (P<0.05);同时,其肝体指数、全鱼粗蛋白质含量、营养物质沉积率(包括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能量沉积率)以及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均较摄食颗粒饲料的罗非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2)在膨化饲料组中,随着维生素预混料添加量由0.50%升高到0.66%,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系数、全鱼粗灰分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当维生素预混料添加量由0.66%继续升高到0.82%时,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营养物质沉积率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此可见,在相同配方条件下,罗非鱼摄食膨化饲料较摄食颗粒饲料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和更高的营养物质沉积率;膨化饲料配方中适当的超量添加维生素,有利于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钙水平对产蛋期"双母拼对"白羽王鸽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探讨蛋鸽饲粮中钙的最适添加量。选取216对1~2年龄"双母拼对"白羽王鸽,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鸽。饲喂的玉米-豆粕型全价颗粒饲料,分别添加3.00%、2.40%、1.80%、1.20%、0.90%和0.60%的钙,有效磷含量以钙磷比3.71∶1同比下降。结果表明:饲粮不同钙水平对体增重、日采食量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月平均产蛋数、平均蛋重、料蛋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均呈二次曲线关系(P=0.002、0.018、0.002),达到最佳月平均产蛋数和料蛋比的饲粮钙添加量分别为1.07%和1.38%,而蛋重最低的饲粮钙添加量为1.96%;饲粮不同钙水平对破蛋率和沙壳蛋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钙浓度的降低,饲料成本呈下降趋势,但每对的鸽蛋年销售额和年收益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20%钙组的鸽蛋年销售额和每对鸽的年收益最高,3.00%钙组最低。综上所述,以月平均产蛋数、料蛋比和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产蛋期"双母拼对"白羽王鸽饲粮钙最适宜水平为1.20%。  相似文献   

16.
饲料脂肪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眼斑双锯鱼幼鱼饲料中脂肪适合添加量,将初始体质量为(0.1129±0.005)g的幼鱼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投喂脂肪水平分别为4.42%、7.42%、10.42%、13.42%、16.42%、19.42%的等氮人工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脂肪水平13.4%处理组,分别比低脂肪(4.42%)组高36.7%、19.3%和52.9%,分别比高脂肪(19.42%)组高38.7%、21.2%和48.6%;而饲料系数(FCR)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谷值出现在脂肪水平13.42%处理组,分别比低脂肪(4.42%)组及高脂肪(19.42%)组低34.7%和32.8%。肥满度(CF)、脏体指数(VSI)和肝体指数(HSI)在饲料低脂肪水平时较低,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有升高的趋势。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幼鱼全鱼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全鱼粗蛋白质质量分数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全鱼粗脂肪质量分数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呈增加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3.42%时达峰值(5.93%),之后基本维持该水平。经回归分析,综合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体成分等指标,眼斑双锯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添加量为12.2%~12.9%。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饲料钾水平对低盐海水养殖的凡滨对虾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3%、0.6%、0.9%、1.2%和1.5%的钾,投喂生长在4度海水中的凡纳滨对虾8周。结果表明,除0.6%组外,各处理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表现为随饲料中钾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照组、0.3%组和0.6%组间的尿素氮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随饲料钾添加量的增加,0.9%组腮丝Na~+-Ka~+-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饲料钾的添加量增加,免疫酶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4度海水条件下,基础饲料含钾0.788%时,钾添加水平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中添加0.6%~0.9%的钾,对虾可获得最佳的氮代谢、渗透调节能力和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旨在研究虫肽素替代鸡肉粉对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约36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鱼苗,以15%进口鸡肉粉含量的配合饲料为对照组,用虫肽素替代进口鸡肉粉,分别添加3.5%、5.5%的虫肽素,配制成2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饲喂180天,以此研究虫肽素替代鸡肉粉对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虫肽素的添加量为3.5%时,鲈鱼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鲈鱼的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脏体比、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成活率、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虫肽素的添加量为5.5%时,鲈鱼的成活率、脏体比、肝体比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增重率、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脏体比、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虫肽素的添加量为3.5%时,脏体比最小;虫肽素的添加量为5.5%时,肝体比最小。综上所述:虫肽素是一种可以应用到鲈鱼饲料中的蛋白源原料,在本实验条件下,虫肽素可以提高鲈鱼的养殖成活率,有效降低鲈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在不影响鲈鱼增重率和饲料系数的情况下,5.5%的虫肽素添加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胆碱水平对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胰脏胆碱蓄积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配制胆碱水平分别为45.1、308.9、540.5、946.0、1 486.5和1 756.8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7.4±2.5)g的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胆碱水平≥308.9 mg/kg时,试验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饲料胆碱水平为45.1 mg/kg时(P0.05);1 486.5 mg/kg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肥满度最大,显著大于45.1 mg/kg组(P0.05)。540.5 mg/kg组试验鱼的脏体比最小,显著小于除1 756.8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1 756.8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946.0 mg/kg组(P0.05)。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肝胰脏粗脂肪含量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胆碱水平≥946.0 mg/kg时,试验鱼血清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45.1 mg/kg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力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且均在1 756.8 mg/kg组最低;饲料胆碱水平对试验鱼血清总蛋白与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胆碱蓄积量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通过折线回归分析,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625.42 mg/kg;以肝胰脏胆碱蓄积量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胰脏胆碱蓄积量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1 118.61 mg/kg。  相似文献   

20.
孙颖  杨振才  赵兴 《中国饲料》2019,(17):84-88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料中预混料不同添加量对泥鳅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确定泥鳅饲料中预混料适宜的添加量。配制4组饲料,预混料含量分别为1.2%、1.5%、1.8%、2.1%,饱足投喂,试验期32d。结果显示:预混料对泥鳅的摄食率及鱼体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预混料含量的增加,摄食率及鱼体脂肪含量也逐渐增加;预混料对泥鳅的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但随着含量的增加,饵料系数有下降的趋势,而特定生长率、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力都有升高趋势。因此,泥鳅饲料中预混料的适宜添加量为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