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和植物中钼硼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并比较了土壤和植物中全钼、全硼及土壤中有效钼、有效硼的各种测试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有利于选择适宜的钼、硼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钼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钼与其它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鹏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3):276-278
从钼的缺乏和中毒对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必需微量元素钼在胁迫条件下,对植物的影响及钼在植物体中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为植物钼营养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柠檬酸提取土壤有效钼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端卫  刘雄德 《土壤学报》1991,28(3):339-343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寻找一个更为适合的土壤有效钼测试方法,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常规方法如Tamm液提取法提取的土壤有效钼往往偏高,在许多缺钼的酸性土壤的测试中,该法提取的土壤钼量不能较好地反映植物需钼的实际情况[1]。另一方面,土壤有效铝含量极低,普通的分析方法在测定土壤有效铝时,很不容易做到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4.
土壤和植物中的镍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鹏新 《农业环境保护》1993,12(5):213-216,212
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土壤中镍的来源、含量、镍在土壤固相和溶液中的化学组成;镍在作物体内的含量,镍对作物的作用及其在作物体内的迁移;土壤镍和植物镍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钼含量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钼供应能力,对福建省安溪县、华安县及永春县14个铁观音生产乡镇133个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和相应的茶叶钼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3个供试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钼含量在0.29~23.17 mg/kg之间,平均为2.41 mg/kg,其中以闪长岩类发育的土壤全钼含量最高,而砂岩类发育的土壤全钼含量最低。供试土壤有效钼平均含量仅为0.17 mg/kg,土壤普遍缺乏有效钼。土壤有效钼含量与0.02~0.002 mm颗粒含量及土壤钼全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钼有效度与<0.002 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茶叶中钼的含量在0.04~0.36 mg/kg之间,平均为0.10 mg/kg。茶叶中钼含量与土壤有效钼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有效硫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建议通过改良茶园土壤酸性、避免过度施用含硫肥料和叶面喷施钼肥以改善铁观音茶园钼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产区紫花苜蓿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我国主产区紫花苜蓿营养现状以及生产中肥料使用的科学性, 2012年5-6月,对我国紫花苜蓿主产区21个大田样地苜蓿初花期时的土壤养分、 植物组织营养以及第一茬产草量和施肥管理情况进行测定和调研,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对土壤和植物养分含量与产草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紫花苜蓿主产区土壤以砂性为主,有机质含量低。紫花苜蓿组织中氮素营养处于充足水平,磷素(P)和钾素(K)普遍缺乏, 微量元素中锌(Zn)、 硼(B)、 钼(Mo)元素缺乏。土壤中磷素和植物体内硼(B)、 钼(Mo)和铁(Fe)含量与第一茬产草量显著正相关。施用氮肥地块有12个,磷肥有5个, 钾肥有3个,没有有针对性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地块。建议在紫花苜蓿大田生产上控制氮肥施用,注重P、 K肥的施用,有针对性地施用B、 Mo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西部许多地区土壤中晒的含量过高,这些富硒土对动植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富硒土进行植物改良,把土壤中硒的含量降到无毒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植物能够大量地吸收、积累和分解硒。积累在植物体内的硒,被植物分解挥发及收割植物而带走,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丛枝菌根作为地球上最广泛的共生体,在各种逆境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不同钼污染程度的钼矿区,分析了钼污染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繁殖及其分泌球囊霉素能力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4个不同钼污染级别的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形成未受到钼污染的影响,平均菌根侵染频度为50.64%.洛阳钼矿区土壤的平均孢子密度为19....  相似文献   

9.
钼对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巴西固氮甘蔗品种B1和B8为材料,在温室桶栽砂培条件下,对甘蔗施以含不同钼水平的营养液,以了解钼对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含氮条件下,较低浓度的钼处理能提高甘蔗根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高浓度钼处理则能提高B1茎、叶片和B8茎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在无氮条件下,钼处理提高了B1叶片和茎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而B1根及B8根、茎、叶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有所降低。此外,甘蔗根、茎、叶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之间关系较为密切,根中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与叶片和茎中的都呈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巴西甘蔗在本地也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在不缺氮条件下,钼处理较利于调节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促进其固氮;而在缺氮条件下,钼处理不利于调节甘蔗体内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抑制其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境硒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土壤化学与植物营养学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世界范围内的土壤和植物缺硒已导致多达40多种人畜疾病。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1)土壤有效性硒而非土壤全硒是决定食物链硒水平的关键因素。2)硒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硒可能是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3)植物性产品中硒的含量和可利用程度因作物品种而异,在非积聚硒的植物中硒主要以硒蛋氨酸蛋白结合态存在于非可食部位中。4)硒在植物体内有一定的移动能力。向低硒带土壤-植物系统  相似文献   

11.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硝酸盐是植物获取氮素的主要来源。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与利用是通过一个精密的信号调控网络来实现的,其中硝酸盐转运蛋白在植物体内硝酸盐的运输和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氮素利用途径中不同硝酸盐转运基因在硝酸盐的吸收、转运、同化和再利用进行功能鉴定,可以更好地解析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吸收机制,从而找到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综述了植物硝酸盐转运蛋白对土壤中硝酸盐的响应和信号的传递;硝酸盐转运蛋白在植株体内参与硝酸盐的转运、储存和再利用的功能以及硝酸盐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并从对硝酸盐转运基因的单碱基编辑、关键结构域的改造和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进行展望。综述了有利于揭示硝酸盐转运基因的功能,拓宽植物吸收转运硝酸盐的分子机制认识,为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培育氮高效利用农作物品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谷酰胺合成酶是高等植物体内NH4^+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本文计介绍了目前已克隆的微生物和植物的GS基因及有关G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转基因植物获得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导入异源GS基因以获得在氮盆瘠的土壤中能正常生长的转基因植物的可能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云南曲靖烟区土壤有效钼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田地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区域内不同县(市)烟区土壤有效钼含量分布特征及土壤类型、土壤p H、不同金属氧化物等对土壤有效钼含量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1)曲靖中海拔烟区土壤有效钼含量范围为痕量~1.966 mg kg~(-1),平均含量0.199 mg kg~(-1),变异系数高达93.23%,土壤有效钼含量不足的样本所占比例达50.03%;地区间差异明显;(2)不同土壤类型有效钼含量表现为,红壤水稻土紫色土;(3)土壤有效钼含量与不同土壤类型pH差异显著,其中红壤、紫色土pH与土壤有效钼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P 0.01)和-0.191(P 0.05),水稻土与有效钼含量不相关;(4)土壤中不同金属氧化物与土壤有效钼含量相关性显著,铁、钙、锰的氧化物与土壤有效钼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12**、0.233**。  相似文献   

14.
徐进  徐力刚  丁克强  龚然 《土壤学报》2015,52(1):138-144
通过采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和植物来开展磷的静态迁移模拟实验,研究了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水-植物系统对磷的吸收、释放及转移规律,并对静态实验前后,不同形态磷素在系统中的迁移量进行了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基质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磷素不断从土壤和水体中释放出来,被植物大量的吸收。在培育之前,植物体内磷含量为1.0 mg g-1,水样磷浓度为2.3 mg L-1;而试验后植物体内磷含量为2.1 mg g-1,水样磷浓度为0.062 mg L-1。随着植物根系的生长,对磷素需求不断变大。直至试验进行到28d时,植物体内的磷素含量趋于恒定。同时,由土壤磷分级试验可看出,试验前后Al-P含量变化较小,Ca-P含量略有增加,Fe-P含量增幅较大。相对于Freundlich模型而言,采用Langmuir模型对湿地土壤基质对磷的吸附过程进行模拟相关性更好。该研究成果旨在为防治湖泊水体污染、开展湿地污染物的环境效应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镉污染土壤因其导致粮食作物超标以及通过食物链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镉的迁移转化、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植物体内对镉的装载转运和贮存是土壤-植物体系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近年来,稳定同位素分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系统中镉的迁移和储存,为研究镉在不同土壤库和植物部位中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镉同位素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次对土壤矿物溶解、共沉淀、吸附和有机质螯合配位等四个关键过程引起的镉同位素分馏方向和程度进行综述,并重点针对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根部-地上部转运和籽粒储存等三个关键过程阐述植物体内镉同位素分馏机制;最后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展望了土壤-植物体系镉同位素分馏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深入理解镉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以期为镉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农产品减毒脱毒等应用技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地区石灰性土壤上缺锌与干旱限制因子同时存在,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本文综述了干旱胁迫影响土壤锌的有效性和植物对锌吸收利用的可能机制:土壤中锌不同形态间的转化与化学行为、根际土壤中锌的移动性、植物根系形态和生理反应、植物体内锌的运输以及植株对锌的需求等在水分胁迫下都可能发生变化。植物锌营养状况可能与植物气孔开闭、活性氧代谢和基因转录因子-锌指蛋白的形成等关系密切,从而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全省各类土壤布点取样测试及多点田间施钼试验结果,得到适宜本省不同类型土壤的全钼及有效钼的含量分布及适于本省有效的分级标准,为钼肥的合理施用增加作物产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植物硅素营养与土壤硅素肥力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硅作为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植物对硅的吸收及硅在植物体内的输送和分布、硅素在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和增强植物抗逆性上的作用、影响土壤硅素肥力的因素以及硅素肥料的施用技术等几个方面,对土壤硅素肥力及植物硅素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一段时间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钼、锰营养对大豆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钼、锰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影响。钼在植物氮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主要与钼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等含钼酶类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关[1]。同时钼对维持叶绿体的正常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缺钼会导致植物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强度降低[2]。锰对作物的光合作用、氮、碳和脂类代谢有密切关系,并是多种酶的组分与活化剂,锰营养的丰缺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抗逆性有显著影响[3]。在钼或锰营养方面,目前研究较多是钼或锰对大豆的产量、品质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例如施钼能提高豆科植物根瘤菌数量,促进植株生长,增加生物量和产量[4~6]。锰浸种会影响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理特性[7],施锰  相似文献   

20.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机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Cd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痕量的Cd2 不仅对植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同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研究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收Cd2 ,并在整个植物体内运输和积累的机理,对开发植物修复技术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土壤微环境影响植物对Cd2 的吸收;植物根细胞壁通过选择性吸收可以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Cd2 ,其中大部分Cd2 被截留在细胞壁中,其余的则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根细胞中;在根细胞中Cd部分累积在液泡中,部分则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地上部分;茎叶部的大部分Cd2 通过络合作用被固定在液泡中,少量被截留在细胞壁和细胞质中.在植物结实期,Cd通过韧皮部进入籽实中,而籽粒中的Cd几乎不能运输到其他部分,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中.本文综述了植物对Cd的吸收和运输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