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白绒山羊从胎儿期到生后期皮肤毛囊的发生发育规律。在胎儿期,从45日龄开始,每隔15d,用剖腹产手术的方法取胎儿3~5只,分别在头顶、颈上 甲、背、荐、颈侧、肩、体侧、股和腹等10个部位采取约1×1cm的皮肤样本;生后期分初生、1~9个月、1岁、1岁半、2岁和3岁等14个阶段,每阶段在活羊体侧部采取约1×1cm的皮肤样本。用石蜡切片法制做皮肤切片。经显微观测,得到如下结果:初级毛囊在胎儿期45日龄前发生,次级毛囊在75日龄前发生,皮脂腺和汗腺在75日龄时出现,竖毛肌在90日龄出现,粗毛105日龄时在全身各部位长出,绒毛在120日龄时长出。表皮在60~75日龄时形成完整结构,真皮层在75~90日龄时分化出乳头层和网状层。初级毛囊的发育在胎儿期135日龄时已完成,而次级毛囊发育直至出生后6月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毛型,少数其它毛型。初次级毛囊比例为1:7~13。  相似文献   

2.
以Ed70~150内蒙古绒山羊胚胎和一月龄羊羔的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研究内蒙古绒山羊胚胎期次级毛囊的群落结构以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大约开始于Ed75表皮,位于初级毛囊的锐角侧,衍生次级毛囊(SD)以两种方式持续发生,出生后衍生次级毛囊发生更加活跃,最终构成三元结构毛囊群中的次级毛囊团;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从启动到成熟可划分为9个时期:毛基板前期、基板期、毛芽期、毛钉1~2期、毛囊1~4期;典型的三元结构毛囊群的初级毛囊在次级毛囊发生之前直径均一,此后因初级毛囊的夹角间发生次级毛囊,整个毛囊群被结缔组织膜包围,形成毛囊群,随着次级毛囊数目的增多,三元结构中两侧的初级毛囊直径变小,衍生次级毛囊发生越晚直径越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期绒山羊埋植褪黑素对其1月龄羔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探讨通过母体调控胎儿期毛囊发育的可行性。选取20只体重(39.89±1.24) kg的已妊娠2个月的内蒙古绒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只母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试验组在妊娠期60 d和120 d 2次埋植褪黑素,埋植剂量为2 mg/kg BW,记录羔羊初生重,在母羊抓绒时记录产绒量,同时采集(32±4)日龄羔羊皮肤样品分析毛囊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埋植对母羊产绒量及其子代的初生重没有影响,褪黑素埋植对子代绒山羊1月龄皮肤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成熟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成熟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均无影响,显著提高了成熟次级毛囊比例。可见,妊娠期埋植褪黑素能够促进羔羊次级毛囊的发育成熟,通过妊娠期埋植褪黑素促进羔羊毛囊发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胎儿期是绒山羊皮肤及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Bax与Bcl-2基因在皮肤及毛囊中正确表达与否,与皮肤及毛囊的发育及成熟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采集辽宁绒山羊胎儿期第45、60、75、90、105、120天和第135天皮肤,对胎儿皮肤和毛囊中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ax和Bcl-2在初级和次级毛囊、表皮、皮脂腺、汗腺中都呈阳性表达;且2种基因在内根鞘上呈强表达,而在真皮乳头中为弱表达。初级和次级毛囊中Bax平均光密度先增加,随后达到一定阈值后维持水平;而Bcl-2的平均光密度则呈现先增加后稍有降低;此外,Bax/Bcl-2比值也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因此,可以推断,随着辽宁绒山羊初级和次级毛囊发育逐步成熟,细胞凋亡现象也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5.
辽宁绒山羊胎儿皮肤中Bcl-2\Bax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儿期是辽宁绒山羊皮肤及毛囊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Bax与Bcl-2基因能否在皮肤及毛囊表达,则与其发育及成熟密切相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辽宁绒山羊胎儿期的45、60、75、90、105、120和135 d胎儿皮肤上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表皮、皮脂腺、汗腺上都存在Bax和Bcl-2阳性表达;两种蛋白在内根鞘上呈强表达,而在真皮乳头则弱表达.初级、次级毛囊上Bax平均光密度先增加后维持,而Bcl-2的平均光密度则是先不断增加,后稍有降低,Bax/Bcl-2比值的变化趋势也是降低的,表明随着初级和次级毛囊发育逐步成熟,细胞凋亡现象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埋植褪黑激素对藏西北绒山羊周岁羔羊产绒性能和毛囊发育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况相近的绒山羊羔羊3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羔羊不做任何处理,试验组羔羊分别于15、75和135日龄埋植褪黑激素(剂量为2 mg/kg BW)。记录羊只周岁抓绒前的体重,抓绒时记录产绒量,并采集绒毛和皮肤样品,分析羊绒长度、细度及毛囊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对周岁羊抓绒前体重和绒毛细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能极显著提高其产绒量和绒毛长度(P0.01);褪黑激素对周岁羊初级毛囊密度和成熟次级毛囊密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能极显著地提高其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和成熟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目比(P0.01)。说明藏西北绒山羊羔羊埋植褪黑激素能够促进其周岁时的毛囊发育,提升产绒性能。  相似文献   

7.
旨在筛选和分析内蒙古绒山羊与毛和绒生长相关的差异基因,本研究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研究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不同日龄皮肤中控制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不同分化的差异表达序列标签。结果,共筛选了15条差异表达序列标签(dbEST登录号JK711022-JK711036),其中3条ESTs与毛囊发育有关,5条ES-Ts与次级毛囊和皮脂腺的发育有关。生物信息分析显示,JK711036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2(TRIP12)基因有关,其他ESTs功能未知。结果表明,胎儿期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多种代谢途径上都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山羊毛和绒的形成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旨在探究敖汉细毛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生过程,为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分别采集胎龄第90、120天的胎儿及出生后1 d和30 d的羔羊体侧部(多毛区)和腹股沟部(少毛区)皮肤组织,制作纵、横切片并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敖汉细毛羊毛囊结构包括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90 d时,体侧部初级毛囊可见皮脂腺原细胞及次级毛囊毛芽,在胎龄120 d时,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再分化次级毛囊发生;出生后1 d和30 d时,穿出体表毛干进一步增多,体侧部初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20 d时低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低于胎龄120 d时(P0.05),次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20 d时高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低于胎龄120 d时(P0.01),出生后1 d和30 d时差异不显著(P0.05),S/P比值,在胎龄120 d时高于胎龄90 d时(P0.01),生后30 d时高于出生后1 d时(P0.01),对腹股沟部皮肤分析显示,其毛囊密度很低。结果可为了解细毛羊毛囊形态结构变化及筛选与毛密度相关的差异基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绒山羊毛囊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辽宁绒山羊的产绒性能与其皮肤毛囊结构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均数分析,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羔羊不同月龄,不同季节毛囊密度和S/P值的变化及出生类型,母羊年龄对毛囊性状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毛囊群主要是由3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的三毛群,三毛群占毛囊群总数的75%左右。次级毛囊呈楔形群排列在中心初级毛囊和外周初级毛囊中间,随着羔羊月龄的增长,毛囊密度逐渐下降,S/P值逐渐上升,S/P在6月龄达到最大值。成年羊初级毛囊密度季节间变化不大,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4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小,9月份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绒山羊毛囊性状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绒山羊是世界公认的羊绒品质最优的绒山羊品种,通过对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品系和二狼山品系毛囊结构观察和数据分析获得了内蒙古绒山羊毛囊性状参数。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群主要以三毛群为主,阿尔巴斯品系和二狼山品系皮肤中的三毛群比例分别为73.18%和75.93%,次级毛囊呈楔形群穿插在中心初级毛囊和外周初级毛囊中间,每个毛囊群中的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个数、毛囊密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S/P值在18月龄时达到最大值。品系间的毛囊密度显著不同(P<0.01),S/P值在品系间差别不显著(P>0.05)。毛囊密度与产绒量相关较大,与S/P值相关较小。  相似文献   

11.
皮肤切片采用HE染色方法,对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品系和季节长绒型品系皮肤表皮厚、真皮厚、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深度、密度,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毛球宽度,S/P值等作了详细统计观察,从形态学方面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在1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品系辽宁绒山羊毛囊的兴盛期为4~10月,退行期为11~12月,休止期为1~3月,持续时间分别为7、2、3个月。兴盛期经历时间最长,退行期最短。但在毛囊的退行期,因为大多数毛囊的活性还很高,因此在退行期绒毛仍在生长,特别是在退行前期(10、11月份)还是绒毛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与其他绒山羊基本一致,由表皮层、真皮毛囊层和真皮网状层组成.表皮极薄,主要由角质层和生发层构成.真皮毛囊层以疏松的结缔组织为主,内有毛囊和皮脂腺等结构.毛囊群由1~4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初级毛囊发生较早,附属结构齐全;次级毛囊发生较晚,无汗腺.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皮肤毛囊结构有其品种特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S/P(次级毛囊/初级毛囊)值,所以研究其皮肤毛囊结构对于提高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羊毛品质和产绒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和分子调控及其在绒山羊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毛囊是一个形态和结构较为复杂的皮肤附属器官,它控制着毛发的生长,具有自我更新和周期性生长的特点。毛囊的周期性变化依靠毛囊上皮细胞和真皮间充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先是毛囊长出毛干为生长期,接下来是凋亡驱动的退行期,然后进入休止期。其变化过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启动信号、维持毛囊生长的信号及抑制毛囊生长的信号等。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出生后也表现周期性变化,次级毛囊由于光周期的影响而呈很强的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而初级毛囊则变化不明显。山羊绒是绒山羊次级毛囊的衍生物,次级毛囊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山羊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皮肤毛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及它们的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可揭示毛囊的发育规律而且对绒山羊的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阿尔巴斯绒山羊胎儿期55d至初生10个阶段的头顶、颈侧、髫甲、颈上缘、肩胛、体侧、背部、荐部、股部、腹部10个部位皮肤为样品,制作横切和纵切切片,观测皮肤毛囊性状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各部位表皮在胎龄55~65d均形成完整的结构,在胎龄85~95d达到最厚;真皮厚度在胎龄95~125d增长幅度较大。胎龄55d见到初级毛囊原始体,胎龄65d见到次级毛囊原始体,次级毛囊是初级毛囊的一个分支。胎龄85d见到皮脂腺,胎龄95d绒、毛开始形成,见到汗腺,有粗毛长出体表,绒毛在胎龄115d长出体表。各部位初级毛囊在胎龄95~115d增长速度较快,次级毛囊在胎龄105~125d增长速度较快;初级毛囊密度在胎龄75~85d最大,次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05~125d达到最大,S/P在胎龄115d至初生时达到最大。胎龄105d已经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Hox基因Prox1在绒山羊皮肤中的组织时空特异性表达情况,选取不同时期的绒山羊胎儿皮肤和成年羊皮肤为研究材料,应用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Hox基因Prox1在绒山羊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发现Prox1基因从胎儿后期105天开始表达,在115天、125天皮肤初级毛囊的皮质层、内根鞘及毛乳头周围有明显的杂交信号;成年羊5月,7月,10月皮肤毛囊的皮质层,内根鞘及次级毛囊的毛干部位有杂交信号.初步推测Hox基因家族成员Prox1在绒山羊毛囊发育和绒毛生长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验旨在研究绒山羊毛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为绒山羊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本实验采用RT-PCR和组织免疫荧光等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受体TrkA在4月份辽宁绒山羊毛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NGF及TrkA的mRNA存在于绒山羊皮肤组织中;NGF及受体TrkA主要存在于初级毛囊的外根鞘和表皮,次级毛囊的毛母质和表皮中。以上结果表明,NGF可能参与初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和毛母质细胞的分裂与增殖,进而影响毛囊的生长与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辽宁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皮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VEGF辽宁绒山羊胎儿期不同阶段的表达及MVD进行检测。结果表明,VEGF在辽宁绒山羊胎儿期75 d后的各个时期皮肤毛乳头及毛囊内根鞘上表达,同时随着胎龄的增加,VEGF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亦随之增加;且皮肤中MVD也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毛囊上的VEGF平均光密度与MVD呈极强正相关(r=0.966,P=0.007)。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敖汉细毛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进而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试验采用组织学和显微观测的方法,分析敖汉细毛羊胎龄为第90,120天的胎儿,及出生后1天和1个月时的羔羊体侧部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胎龄90天时,体侧的初级毛囊可见次级毛囊毛芽;胎龄120天时,部分毛囊发生角质化,初级毛囊周围可见成对的皮脂腺及之间的汗腺导管和竖毛肌;出生后1天时和出生1个月时,大部分毛囊都已形成角质化毛干,皮脂腺、汗腺、竖毛肌等进一步发育成熟。与胎龄120天时相比,出生后1个月时的毛囊纤维直径显著增大(P0.05)。出生后1个月和出生后1天时次级毛囊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选择初生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公,母羔各6只,测定其皮肤毛囊发育规律。另选择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成年母羊6只,公羊4只,测定其皮肤毛囊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初生时,初级毛囊已发育成熟,而次级毛囊发育熟至4月龄才完成。成年白绒山羊皮肤中的初级毛囊和次毛囊活性的季节性变规律相似,其活性在冬季最 。组织学研究表明,在前一产绒周期绒毛脱落之前,次级毛囊就已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补饲方案对妊娠绒山羊冬春体况及胎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放牧,给妊娠70天的绒山羊补饲精料和粗料,可使其在冬末早春处于增重状态。随着补饲水平的提高,母羊增重、羔羊初生重及初生羔羊皮肤的总体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和次级毛囊数与初级毛囊数的比值(S/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初级毛囊密度并不受影响。母体较胎儿对改善营养更敏感,胎儿快速增重与次级毛囊生长同期进行。羔羊出生时绝大多数初级毛囊已进入活动状态,而次级毛囊尚未开始活动。初生羔羊较成年山羊具有较低的S/P值和较高的总体毛囊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