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调查奶牛不孕症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共调查了853头奶牛,不孕症奶牛达101头占调查奶牛的11.84%,其中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67头占不孕症奶牛的66.34%,其它原因不孕症奶牛34头占不孕症奶牛的33.67%。被测奶牛子宫内容物均有细菌存在。从临床确诊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细菌菌株119株,经鉴定结果葡萄球菌36株,链球菌40株,大肠杆菌36株,变形杆菌4株,芽孢杆菌1株,化脓棒状杆菌2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奶牛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生殖道需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差异。【方法】选择20头健康奶牛和20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对其生殖道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比较其菌群差异。【结果】健康奶牛乳酸杆菌、产乳酸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患病奶牛,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分离率均显著低于患病奶牛,其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健康奶牛和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生殖道需氧及兼性厌氧细菌差异明显,乳酸细菌减少引起的生殖道内菌群紊乱是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确定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细菌的感染状态.在调查奶牛不孕症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为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细菌进行分离鉴定.调查的853头奶牛中患不孕症的占11.8%,其中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占66.3%,其他原因不孕症奶牛33.7%.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均被测定有细菌存在,而对照健康奶牛子宫内容物未有分离到细菌.从临床确诊的67例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细菌菌株119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链球菌40株、大肠杆菌36株、变形杆菌4株、芽孢杆菌1株、化脓棒状杆菌1株.本研究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多为2种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饲养管理中最为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之一,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由大肠杆菌、棒状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化脓杆菌、假单胞菌、坏死杆菌、生殖器杆菌、嗜血杆菌、乳酸菌等多种细菌在子宫内大量繁殖感染引起的,多发生于奶牛产后几天或流产后,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短促,时常努责,泌乳减少或停止,从阴门排出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显红色或棕黄色并混有灰白组织块、恶臭等主要特征,可继发感染多种疾病,如布氏杆菌病阴道炎、结核病,引起难产、不孕、胎衣不下、子宫脱出等,如治病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此病可以造成奶牛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在繁殖疾病中,奶牛子宫内膜炎引起的不孕症一般为70%左右[1]。因此,防控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根据作者自己平时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体会,结合参考有关的资料和文献,主要介绍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提出了治疗措施,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尽管子宫内膜炎严重影响患牛生育力,但和子宫炎不同,其不会影响奶牛的全身健康。能导致不育的大多数特异病原体,如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和胎儿毛滴虫都能引起子宫内膜炎,从而导致不育。但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起始病因是围产期污染子宫的非特异性机会性细菌,随后一些病原菌如化脓隐秘杆菌过度繁殖,并可侵入到子宫黏膜海绵层。1临床症状子宫内膜炎有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两种。临床型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硫酸头孢喹肟子宫注入剂对健康奶牛的正常体温、生产性能和子宫内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10头健康的奶牛,所选奶牛在试验前30天内未全身性或子宫内给予任何抗生素,奶牛正常饲养管理,日粮和饮水中不含有任何抗菌药物。给药前1天统计记录各试验奶牛的日产奶量(早、中、晚3次产奶量的加和),试验当天测量并记录每头试验奶牛的直肠温度,并采集子宫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采样前用75%的乙醇棉球对阴道边缘及内侧进行消毒,将灭菌的子宫洗涤器送入子宫内吸取患牛子宫内容物,置灭菌试管内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然后子宫内注入硫酸头孢喹肟子宫注入剂(规格:25mL:900mg/支),1支/次/头,连用两次,间隔72h。给药期间及样品采集期间,试验奶牛正常投入生产和饲养管理,日粮和饮水中不含有任何药物,也不能全身或局部给予任何药物。在最后一次给药后的第1、3、5、7、10天分别统计记录每头奶牛的日产奶量和直肠温度;在最后一次给药后的第10天,采集子宫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测。比较奶牛用药前后日产奶量、直肠温度、子宫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变化。【结果】给药前1天和最后一次给药后的第1、3、5、7、10天,试验奶牛的日产奶量平均值分别为28.8、29.2、29.7、29.6、29.9和30.2kg,总体上有一定的增加,但是期间也有波动,X2检验的结果显示相互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肠温度平均值分别为38.5、38.5、38.4、38.4、38.4和38.4℃,相互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在给药前0天采集的子宫分泌物样品中,分离到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化脓棒状杆菌分别为3株、3株、2株和1株,最后一次给药后第10天采集的子宫分泌物样品中仅分离到大肠杆菌2株、葡萄球菌1株,链球菌和化脓棒状杆菌未分离到。与给药前相比,子宫分泌物中的病原菌数量有所减少,同时,没有增加新的病原菌。【结论】硫酸头孢喹肟子宫注入剂对奶牛正常体温、生产性能和子宫内菌群没有不良影响,该制剂用于奶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腐蹄病是由严格厌氧性病原菌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引起的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的传染病。本实验参考Whittington等所提出的腐蹄病评分标准,选择评分为3分的患腐蹄病奶牛16头,随机分为A组(高锰酸钾粉外敷治疗)和B组(常规治疗)两个治疗组,每组8头。结果表明:A组的8例中,5例(62.50%)痊愈,3例好转(37.50%);B组的痊愈和无效头数各为4例(50.00%)。统计分析表明,A明显优于B组(P0.05)。证明:高锰酸钾粉外敷治疗奶牛腐蹄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乳酸菌益生特性,发掘其作为益生菌制剂细菌成分的可能性,为开发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直肠把握法无菌采集产后40~60 d健康奶牛子宫分泌物,采用MRS培养基在厌氧条件(氧气浓度<1.2%,37℃)下分离乳酸菌,通过扩增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并进行抑菌活性、耐药性、黏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特性及安全性评估,分析其开发成益生菌制剂的可能性.[结果]经16S rDNA测序分析共获得8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杆菌、蒙氏肠球菌、德氏乳杆菌、戊糖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根据预试验结果选取其中3株(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进行益生特性评价.3株奶牛生殖道乳酸菌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约在接种3 h后进入典型的指数生长期,生长至平台期后植物乳杆菌OD620 nm为1.375、鼠李糖杆菌OD620 nm为1.314、副干酪乳杆菌OD620 nm为1.250.副干酪乳杆菌的产酸能力最强,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的产酸能力几乎相同,但均不产H2O2.3株奶牛生殖道乳酸菌对青霉素G、氯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和四环素等7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能同时检测到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在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中还同时检测到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A-2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IMP.副干酪乳杆菌能很好地黏附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黏附效率与副干酪乳杆菌浓度呈正相关.3株奶牛生殖道乳酸菌的混合菌液经腹腔注射小鼠后未引起脏器病变,且对小鼠的行为活动、采食饮水亦无明显影响.[结论]从奶牛生殖道分离获得的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用于开发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来探究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试验选择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7头经临床诊断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进行分析,所选个体均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种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其中混合感染占比40。74%,单一感染占比59。26%。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份,吴忠市一奶牛养殖园区有23头奶牛因病连续15天在臀部两侧交替深部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结果其中5头奶牛臀部发生肿胀,经毛巾热敷慢慢消退,另有18头奶牛臀部两侧形成深部肌肉的化脓创,本文对造成化脓创的原因不做分析,仅谈谈治疗这18头奶牛臀部深部肌肉化脓创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口服理囊散对卵泡囊肿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理囊散治疗卵泡囊肿的作用机理。通过直肠检查结合B超对卵泡囊肿奶牛做出诊断后,对囊肿奶牛口服理囊散,运用B超每3d测量1次囊肿卵泡直径、卵巢长、卵巢宽、子宫角纵径和子宫颈纵径,并与灌药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2头卵泡囊肿奶牛口服理囊散后,治疗有效者28头,治疗有效率为87.5%;囊肿卵泡直径在口服理囊散的第4天显著减小(P<0.05),灌药后第7天达到正常,部分奶牛发情并排卵;囊肿卵巢的长宽和口服理囊散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达到正常卵巢大小;子宫角纵径在口服理囊散后第16天下降显著P<0.05),其余时间不显著(P>0.05);子宫颈纵径在口服理囊散后变化不显著(P>0.05),但均低于灌药前。说明B超是诊断卵泡囊肿的有效手段,理囊散对卵泡囊肿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学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对治疗卵泡囊肿奶牛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摸索母牛产后交巢穴不同埋线时间与子宫复旧的相关性,选择20头黑白花奶牛作为研究对象,5头为空白对照组,15头在其产后不同时间进行交巢穴埋线,按照判定标准详细记录每头奶牛的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显示,产后1~6h埋线效果最好,而1h以内和6h之后埋线效果差异不显著,但均比1-6h之间埋线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将24头产后7 d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高、中、低剂量免疫组(记为T1、T2、T3)分别注射1010、109、108 CFU/mL无抗性基因的抑制素真核表达质粒基因疫苗(重组菌C500(pXAIS))各3 mL,对照组(CK)注射10%生理盐水3 mL。初次免疫28 d后进行加强免疫。用B超诊断仪检测产后奶牛子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加强免疫能提高抗抑制素抗体P/N值,各免疫组P/N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1和T2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加强免疫7 d,后T1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83.33%;抑制素基因疫苗免疫30 d内,前21 d子宫颈和子宫孕角恢复较快,后7 d恢复较慢,各免疫组奶牛产后子宫颈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免疫组产后子宫孕角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且T1组的恢复时间(28.75±1.92)d)与对照组((33.75±1.09)d)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非抗性筛选的抑制素真核表达质粒基因疫苗免疫产后奶牛,加强免疫后能引起较好的免疫应答,且能促进奶牛产后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80头产后奶牛子宫分泌物抹片细胞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中性粒细胞噬菌现象与子宫内膜炎有相关性,结合分泌物的眼观变化,可对子宫内膜炎做出早期诊断。平实验可为奶牛子宫内膜炎早期诊断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免疫应答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技术,通过对血液中CD4+、CD8+和血液及子宫分泌物中三种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进行检测,探讨在炎症状态下,各指标的动态变化与诊断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感染后期CD8+占主导地位,CD4+/CD8+也随之降低。而产后奶牛血液中IgA、IgG、IgM均呈现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检测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在生产3周后采用棉拭子法对65头确诊的临床型子宫内膜炎荷斯坦奶牛进行子宫黏液的采集;分别用阴门灌注大鼠子宫试验、PCR方法以及药敏纸片法来检验分离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灌注混合菌(1∶1,1.0×10~9 cfu/mL)72h后剖解大鼠子宫发现子宫充血,肿大,增厚,子宫内部有蓄脓现象。然而,Escherichia coli和Staphylococcus aureus从患病牛中最终检出率分别为58.69%、62.75%;并对27株致病性E.coli系统发育组ChuA、yjaA基因检出率达到(13/27,48.15%),且E.coli和S.aureus分离株中均含有毒力基因KpSMII和TSST-1;随机抽取10头患病牛且含毒力基因最多的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且均耐受于青霉素、多西环素、多粘菌素B、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等抗生素。由此可见,以上抗生素再继续应用将会导致E.coli和S.aureus耐药程度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7.
张寿  王勇  卢福山  李跃云  李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62-5664
[目的]进一步探讨青海地区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方法]选择胎衣不下和胎衣正常排出的奶牛各15头分为两组。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两组奶牛分娩时和分娩后12h血清中8种金属元素K、Na、Ca、Mg、Cu、Fe、Zn和Mn的含量,同时用日产UV-16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两组奶牛分娩时血清中的抗氧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胎衣不下组血清中Mn、Zn、Cu、Ca和Mg含量显著降低(〈0.01),Fe含量显著升高,K和N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胎衣不下组奶牛血清中抗氧化酶总SOD和GSH-Px的活性明显降低(〈0.01),而MDA含量显著提高(〈0.05)。[结论]奶牛的胎衣不下与其血清中金属离子水平和抗氧化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86年至1990年,研制出治疗子宫内膜炎的“宫炎净”A,B,E,F,H系列制剂,通过实验室的抑菌试验、药物安全试验、子宫收缩强腰测定、组织学检查、体内激素水平的测定、药物理化特性测定,全面地研究了它们的药学特性,经1001例临床试验,联合应用该系列制剂的治愈率达81.92%,受胎率达81.89%,研究表明,兽用宫炎净系列制剂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理想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高产与低产奶牛胎次对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的影响,为优化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模式及提高奶牛使用年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河北等地17个奶牛养殖场共12406头荷斯坦奶牛2021年春季的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按高产(48.69±6.88 kg/d)和低产(23.47±5.28 kg/d)进行分组,对原数据经预处理后获得5158头高产奶牛和3110头低产奶牛的DHI报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通过Pearson双侧检验进行多变量相关分析,并以LDS和Duncan's多重比较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则通过S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判断。【结果】不同胎次对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均有影响:高产奶牛3胎和4胎的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下同),4胎以上高产奶牛的牛乳体细胞数(SCC)显著高于1胎和2胎高产奶牛;低产奶牛1胎的日产奶量、乳糖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且SCC显著低于除2胎外的其他胎次。在奶牛泌乳持续力方面,1胎高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3胎、4胎和5胎,1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其他胎次,其他胎次间的泌乳持续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高产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与SCC间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日产奶量显著相关。除干物质含量与日产奶量、乳脂率与乳糖率的相关性外,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及SCC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其中,日产奶量与乳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SCC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CC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高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3~4胎,低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1~3胎;高产与低产奶牛的胎次均影响其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持续力,但不同胎次下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营养供给,及时调整饲粮配方,合理对奶牛进行分群和规划,以达到奶牛的最佳使用胎次,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