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探讨了 4种日短期高温 ( 31、34、37、4 0℃ )对南美斑潜蝇种群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日短期温度的升高 ,南美斑潜蝇的产卵期、产卵量和存活率明显下降 ,而发育历期反而延长 .31℃时 ,南美斑潜蝇的内禀增长力 ( rm)和周限增长率 (λ)分别为 - 0 .0 0 90和 0 .9910 ;34℃时 ,rm 和λ则分别为 - 0 .0 685和 0 .9338,均呈下降趋势 ;当温度上升至 37与 4 0℃时 ,该虫已不能完成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了不同温度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斜纹夜蛾分别在33℃、30℃,28℃,25℃,23℃,21.5℃和16.5℃恒温条件下饲养,从卵至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2.07,25.41,28.27,34.57,40.64,45.69和91.40d;卵、幼虫、蛹及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01℃,9.34℃,13.53℃和11.16℃;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49.97日度,301.23日度,130.06日度和479.43日度。  相似文献   

3.
扬州地区蔬菜潜叶蝇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州地区为害蔬菜的潜叶蝇有豌豆彩潜蝇,美洲斑潜蝇、番茄斑潜蝇,葱斑潜蝇,菜斑潜蝇及毛莨植潜蝇等6种,其中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为优势种群。豌豆彩潜蝇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4.69℃,有效积温370.69日度,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18 ̄26℃,蛹在本地区能安全越冬,在扬州属春秋多发型;美洲斑潜蝇发育起点温度12.70℃,有效积温214.54日度,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24 ̄32℃,蛹在露地条件下不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内设置15、19、23、27、31和35℃共6种温度,以豇豆苗为寄主,观察美洲斑潜蝇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5-31℃范围内,各虫态历期均随温度上升而缩短。15℃时完成一代需59.36d,31℃时只需13.84d。35℃条件下卵和幼虫均发育正常,但蛹不能羽化。卵、幼虫、蛹、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20、9.57、11.23、11.50℃,相应的有效积温为32.49、84.12、132.35、255.30日度。在实验室自然变温条件下,以豇豆苗为寄主,美洲斑潜蝇在南宁市年发生18代,世代重叠,7-8月份完成一代只需13-15d,而在冬季低温时完成一代需50d左右。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82,16.56,12.82,18.16℃;有效积温分别为33.43,32.47,115.95,39.50日度。并得出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4个关系式。本资料可用于美洲斑潜蝇的发生期及世代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组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生命表参数。研究结果表明,30℃以上的高温不利于南美斑潜蝇的存活,在33℃时卵仅有16.9%的存活率,而其余虫态均不能存活;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幼虫的存活率最高,蛹的存活率最低。在25℃时,平均产卵量最高,内禀增长率(rm)最大,净增殖率(R0)最高。在15~50℃4种温度下种群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阶段所占比例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霜冻模拟箱 ,对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南美斑潜蝇蛹的过冷却点温度为 - 1 2 .2 7℃ ,结冰点温度为 - 1 1 .0 1℃ ;随着蛹的发育 ,其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说明发育初期蛹的抗寒能力最强 ;秋季蛹的抗寒能力略强于夏季蛹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底比斯釉姬小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美洲斑潜蝇(Lirimyza sativae Blanchard)的寄生蜂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ker)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34℃的温度范围内,底比斯釉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最优法求得底比斯釉姬小蜂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06,10.29和8.56℃,有效积温为38.35,55.39和135.69日度,温度对寄生蜂蛹的体长,雌蜂的大小无明显影响,但高温和低温对各虫态的存活率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寄生蜂成虫的寿命缩短。内禀增长率在30℃以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超过30℃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温度骤降对南美白对虾仔虾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温度骤降后南美白对虾仔虾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 dedismutase,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的含量,评价温度骤降对南美白对虾仔虾抗氧化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由24℃骤降到21℃时,样品中CAT、SOD、ACP、AKP的活性及MDA的含量分别为0.00479~0.00554kU/gport、0.832~0.908kU/gport、0.00219~0.00241U/gport、0.000659~0.000706U/gport及0.465~0.501mmol/L;温度由24℃骤降到18℃时,样品中CAT、SOD、ACP、AKP的活性及MDA的含量分别为0.00420~0.00554kU/gport、0.791~0.908kU/gport、0.00197~0.00243U/gport、0.000643~0.000706U/gpoa及0.467~0.844mmol/L。由于温度降低到21℃与对照组的温差不大,故各个指标的变化程度不是很明显:而温度降低到18℃后,各指标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说明温度骤降对南美白对虾仔虾有一定的影响,是南美白对虾健康与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观察斜纹在蛾侧沟茧蜂羽化、交配、产卵寄生等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该蜂发育与温度关系.并应用均匀设计方法测定了该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比率,旨在为该蜂的保护利用及产业化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产卵高峰多在羽化后2—3d,大多数蜂在寄主体内只产1粒卵,少数可产2粒,偶见产卵3粒,但最终只发育成1头成熟幼虫;(2).侧沟茧蜂与斜纹在蛾1—4龄幼虫共存时,偏爱寄生1龄末至2龄幼虫,对1龄末至2龄,3龄和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4737,0.3210,0.2046;(3).3龄初幼虫被寄生后,与未被寄生的幼虫比较,4龄幼虫历期显著延长,食量显著下降,且不能发育到5龄幼虫;(4).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可用线性日度模型、Stinner模型和Logistic模型较好地拟合,其中以Stinner模型拟合精度最高:(5).侧沟茧蜂卵、幼虫、茧和卵—成虫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06℃、7.766℃、10.1%℃和9.683℃,有效积温分别为28.864、109.245、89.360、217.915日度,发育速率最快温度分别为34.55℃、30.41℃、32.33℃和32.78℃。  相似文献   

11.
1996~1997两年在济宁市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在不同自然变温下的发育历期。并测得其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1℃、47.3日度,14℃、31.1日度,13.4℃、108.1日度,20.5℃、40.2日度,17.1℃、197.1日度。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不同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南美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及生殖力表,计算了种群增长参数,分析了种群增长参数与温度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在20~25℃的适温范围下,南美斑潜蝇有着很强的种群增长能力,而27.5℃以上的温度条件不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迄今为止,该害虫在中国虽为局部分布,但在一些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容易暴发成灾,这可能与其温度适应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用20℃、22℃、24℃、26℃对早采茧进行恒温保护,探讨了温度对蛹期发育及发蛾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供试蚕品种青松、皓月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10.1℃;有效发育积温分别为160日度、178日度。(2)不同温度蛹期保护、发蛾特性不同,低温使发蛾日数增加、发蛾分散;高温使发蛾日数缩短、发蛾集中。(3)发育积温与发蛾概率机值呈直线关系;青松y=-9.1605+0.07919x,相关系数r=D.9971;皓月y=-5.830+0.0535x,相关系数r=09906。为家蚕良种繁育、发蛾调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人为控制温度条件下,以矮生菜豆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蔬菜斑潜蝇各虫态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86)℃,有效积温为(49.88±2.16)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2±1.28)℃,有效积温为(57.84±5.42)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49±1.03)℃,有效积温为(158.32±10.21)日度;一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1.05)℃。有效积温为(263.48±18.35)日度。大庆地区年发生理论代数:露地自然气候可发生6~7代.节能日光温室内可发生11~12代,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土壤处理对南美斑潜蝇蛹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88.46%的南美斑潜蝇老熟幼虫在0~2cm土壤表层化蛹;土壤深翻(〉15cm)、水分调节(蛹体浸水和过饱和灌水)、辛硫磷毒土处理可有效控制南美斑潜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蚕豆上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在蚕豆植株上不同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不同,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10℃,15℃,20℃,25℃,30℃的恒温下,发育历期依次为71.8 d,47.5 d,33.7 d,16.3 d,14.1 d。卵 ,1~3龄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1.5±2.8)℃,(7.6±3.2)℃,(8.8±4.3)℃,(10.3±2.9)℃,(5.3±2.1)℃;日有效积温依次为(39.98±10.6)℃,(45.5±10.4)℃,(29.44±3.9)℃,(21.57±5.5)℃,(169.9±22.4)℃。并得出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6个回归关系式,可用于南美斑潜蝇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消除滞育对蝴蝶产业的不利影响。[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温度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羽化温度在15、20、25和30℃时,滞育蛹最早羽化分别在第63、33、11和14天,发育历期分别为71.2、40.5、22.0和16.8d,羽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6.0、16.0、14.0和6.0d。同时,低温处理(10℃)显示,25℃时,长光照下,低温处理0、20和40d后,滞育蛹分别在处理后第24、19和17天开始羽化,羽化时间持续分别为22.0、12.0和9.0d,发育历期分别为35.8、24.5和21.3d。[结论]随着羽化温度升高和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滞育蛹羽化时间提前,发育历期缩短,温度越高或低温处理时间越长,羽化越早,发育历期越短。25℃和低温处理20.0d滞育蛹的羽化率最高,是促进美风蝶滞育发育的较适合条件。  相似文献   

18.
枸杞瘿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枸杞瘿螨Aceria pallida Keif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枸杞瘿螨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23℃和50.99日度;卵和幼若螨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5.51℃和167.68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08℃和217.05日度。发育进度有效积温模型分别为4N4卵前=50.99/[T-7.23];4N4卵幼=167.68/[T-5.51]和4N4世代=217.05/[T-6.08]。在15℃~35℃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其中在25℃~30℃之间时枸杞瘿螨发育快,数量多,该温度范围是枸杞瘿螨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根据呼和浩特地区气象资料,枸杞瘿螨在呼和浩特地区1a发生的理论代数为10代~12代。  相似文献   

19.
在5种恒温条件下,荔枝离节瘿螨的发育速率呈逻辑斯蒂曲线,其发展起点温度为9.70℃,有效积温为304.99日度。组建了26℃温度下产雌特征生命表(mx),在26℃温度下的内禀增长率rm=0.1236;净增长率Ro=16.1034;世代平均历期T=22.4770d;周期速率λ=1.136/d。南宁年发生14代。成螨过冷却点为-16.57℃。在18-32℃范围内,荔枝离节瘘螨的种群趋势指数呈抛物线趋势。在18.37-32.45℃范围内,该螨种群世代数量呈上升趋势,在最适温度下繁殖一代,种种数量约增加12倍。在18.37℃或32.45℃时,种群世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5种不同温度下未成熟期约占80%,成螨为2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别用线性回归模型和Stinner模型模拟温度与该害虫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广州地区美洲斑潜蝇1a可发生16个世代;在温度为13 ̄34℃范围内,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332、9.572、9.443和9.572℃;最大发育速率温度分别是32.50、32.00、31.50和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