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新疆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及冠层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存在较大差异;植株中、上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最后的产量形成关系密切,2个品种中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2个大豆品种在本试验所设置的各处理组合中,最适宜施肥量及种植密度组合均为施纯氮180 kg/hm<'2>、留苗15万株/hm<'2>;植株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最终的产量形成均集中在植株的中、上层籽粒.  相似文献   

3.
以垦农4号和垦鉴21号大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豆在3种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在V3和R1达显著水平,R3、R5和R6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在R3呈显著正相关,R5呈极显著正相关;KJ21后期群体发育在高密度下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产量形成,结果表明,沈农6号的生物产量在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在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这说明生物产量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影响都较大。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不同,最大积累速率也不同。在同一施肥水平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以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的植株籽粒所占的比例最大(37%)。种植密度为7.5万株/11m2和15.0万株/hm^2的群体籽粒分布均集中植株中下部,而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的籽粒主要分布于植株中上部。短果枝出现的最早层次都是在20~30cm。在植株上,短果枝的分布位置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施肥水平与密度互作间的产量差异显著。这说明:对沈农6号而言,种植密度对产量形成更为重要,并且施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植密度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高产潜力的沧豆6号、冀豆16和冀豆17 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0万株/hm2、19.5万株/hm2和24.0万株/hm23种种植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均大致呈抛物线型,沧豆6号在R6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冀豆16和冀豆17则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沧豆6号在R1~R6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种植密度下沧豆6号后期群体发育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84-1286
选用太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太育1号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00万~9.00万株/hm~2时,太育1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穗长、百粒质量、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玉米间的竞争加强,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逐渐降低;种植密度群体弥补了籽粒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以耐密植大豆品种铁豆119号和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号为材料,设置8.0、14.0、20.0、26.0、32.0、38.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耐密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粒茎比均多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铁豆119号和辽豆11号的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减。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是如此,超过了一定种植密度,会因倒伏带来减产,特别是普通品种。铁豆119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2.0万株/hm2,辽豆11号为14.0万株/hm2,铁豆119号在种植密度变化时籽粒产量水平较辽豆11号稳定,说明适宜的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大豆的籽粒产量,铁豆119号更适于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旱地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3个玉米品种富农1号、金凯2号和沈单16号的种植密度对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成熟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大,但均以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多,雄穗最少;不同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时均可得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同一种植密度下3个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明显,种植密度和品种本身都影响到干物质的分配。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对垦丰23号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求得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在大豆产量形成中的主次关系,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垦丰23号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之间除了简单效应累加外,还存在互作效应;处理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以处理组合4(A2B1)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的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具高产潜力的两个大豆品种黄大豆(X-46)和绿大豆(X-55),通过采用不同大豆品种的单作及其与同一玉米品种间作两种形式,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单作和间作情况下,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鼓粒期籽粒的生长发育以及干物质积累情况直接影响大豆的最终产量。在单作种植方式下,黄大豆产量显著高于绿大豆;在间作种植方式下,两种大豆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两种大豆的产量在单作情况下明显高于间作。  相似文献   

11.
苏玉10号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苏玉10号品种籽粒产量可达到12.400 t/hm2。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控制吐丝期LAI 5.04、群体干物质积累量9.000 t/hm2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籽粒产量(Y)与密度(x)的关系为Y=-301.48x2+4 158.5x-2778.7(R2=9119**),最佳密度为8.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Ⅰ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Ⅰ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Ⅰ1和Ⅰ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13.
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主要是由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直接反映了大豆各生育时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光合能力的强弱和最终的籽粒产量。对于大豆干物质积累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Egli等、Beaver等、Anderson等的研究都指出,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类型的品种间存在差异;Mcblain等在研究早熟高产大豆生理和Gay等在研究品种改良中生理学方面的变化时都得出高产品种有较长的臌粒期;Egli和Leggett报道,豆荚的生长速度与产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对高产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汶川县樱桃产业提档升级及豆类粮食增产增收,研究在不同海拔、不同遮阴度开展樱桃大豆、绿豆复合种植模式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1320m、1450m试验点,干籽粒大豆品种产量排序为“川豆155”>“齐黄34”>“南春豆37”>“南春豆31”,鲜食大豆品种产量排序为“川鲜豆1号”>“川豆155”>“川鲜豆3号”>“川鲜豆2号”,绿豆品种产量排序为“川渝绿1号”>“川绿4号”>“川渝绿2号”>“川渝绿3号”。在海拔1900m试验点,干籽粒大豆品种不能正常成熟,各绿豆品种产量较低,鲜食大豆品种产量排序为“川鲜豆3号”>“川鲜豆1号”>“川鲜豆2号”>“川豆155”。随着海拔及遮阴度的升高,大豆、绿豆产量、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干籽粒大豆品种“川豆155”,鲜食大豆品种“川鲜豆1号”,绿豆品种“川渝绿1号”较适宜汶川中低海拔2级及以下遮阴度樱桃林间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栽培密度对大豆高原1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高原1号品种为材料,3种密度处理,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在中等土壤肥力水平下,高海拔冷凉地区大豆高原1号早熟品种以每公顷41.25万株栽培蜜度的生育时期适中,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均有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栽培密度的农艺和产量性状,平均公顷产量最高,达3999kg。经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与其它的两种密度产量差异达1%水平。  相似文献   

19.
桂春1号大豆栽培密度和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豆新品种桂春1号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肥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施肥量间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最佳密度为2.22万株/667m^2,最佳施肥处理为(尿素5kg 钙镁磷肥10kg 硫酸钾10kg/667m^2。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甜高粱杂交种“天青一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龄、LAI和干物质积累均存在差异,且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在混和肥总量为156.3㎏/hm2的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为17.5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可较好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达到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