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个咸淡水草鱼池塘的浮游生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并利用SPSS和Canoco 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排序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体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4(P<0.05);与水温、pH、透明度、溶氧、亚硝酸盐、氨氮、总磷和盐度等水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饲料投喂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4(P<0.05);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47(P<0.01)。将饲料投喂量和水质指标与浮游生物量进行RDA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投喂量和总磷分别是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且多元回归数据模型拟合较好,预测模型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解释率分别为65.4%和44.8%,模型分别为Y1=16.07X4+13.60X3+11.10X2+2.22X6-2.20X5-2.06X1-51.57、Y2=2243.92x4+5.54x3+0.90x2+0.006x1-57.48(其中Y1是浮游植物生物量,X1、X2、X3、X4、X5和X6分别是透明度、亚硝态氮、pH、总磷、氨氮和溶氧;Y2是浮游动物生物量,x1、x2、x3、x4分别是饲料投喂量、透明度、pH、盐度)。咸淡水集约化池塘饲料投喂量对池塘总氮浓度和浮游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对池塘氨氮的吸收能力间接影响池塘饲料投喂量,且浮游动物生物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饲料投喂是否过量。以上结果提示,在养殖生产中,饲料投喂量需结合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量的情况进行调节,预测模型Y1和Y2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该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在40~70 mg/L为宜,池塘水环境相对较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7-21
为了探讨小檗碱在养殖池塘中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及对环境的影响,选取一蓝藻爆发的养殖池塘为试验地,向全池泼洒小檗碱,监测小檗碱泼洒后192 h内养殖水体的主要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组成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檗碱对养殖池塘的溶解氧、亚硝酸态氮、氨态氮,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于COD和硝酸态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蓝藻门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绿藻门及硅藻门生物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小檗碱可以作为抑制铜绿微囊藻大量爆发的生态调节剂,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杂食性鱼类分布广、食性杂,对水生态系统影响深远,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对象,于室外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鲫鱼组与无鱼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植物、透明度、溶解氧、pH等指标以研究杂食性鱼类对以苦草为主要初级生产者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鲫虽未显著改变水中的总氮、氨氮含量,但显著增加了总磷含量,提高了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浓度,从而恶化水质;因此,在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水体中,减少或去除鲫等杂食性鱼类,有利于降低水中总磷含量,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保护或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4.
一、网箱养鱼所需的自然条件 (一)水质条件 要求水质好、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透明度是养殖水体水质好坏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指光线透人水层的深度,其大小与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及藻类的多少有关.透明度大、洁净的水溶氧丰富,适合于网箱养殖吃食性鱼,如鲤鱼、草鱼、蝙鱼、团头鲂、斑点鲴、罗非鱼等.透明度在30~50cm的水是富营养化水体,适于网养滤食性鱼类,又适于网养吃食性鱼类.透明度在30cm以下,如确系是由于浮游生物所致,则可以网养滤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种属,密度及生物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7.7%和7.0%,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密度较2005年大幅度下降了77.5%,生物量多样性增加了47.8%,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3-N、T(温度)、pH和TN。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季节变化对水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影响小,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特别是全球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和生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升温对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浅水水体水质的影响,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了升温组和不升温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营养盐、透明度、浮游藻类及苦草生物量等指标以探究升温对沉水植物占优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组水中总磷(TP)、总溶解态磷(TDP)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总氮(TN)、总溶解态氮(TDN)和透明度(SD)的差异不显著,升温组水体总悬浮物(TSS)和溶解氧(DO)显著低于对照组;升温中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高了72.3%,但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显著低于对照组,降低了25.6%。因此,升温显著增加了水中TP、TDP,但对TN、TDN和SD的影响不显著,降低了水体TSS和DO;升温促进了沉水植物苦草的生长,但降低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气候变暖对浅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还田下不同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玉米生物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施氮量对玉米叶片氮含量影响显著,肥料种类对玉米叶片氮含量和叶片氮吸收量影响显著,但对于其它观测指标则影响不显著。施用炭基肥条件下,籽粒生物量与叶片生物量呈正相关,与籽粒氮含量呈负相关,与茎秆氮含量呈负相关。施用化肥条件下,籽粒生物量与籽粒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紫花苜蓿用作旱田绿肥提供了部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玉米生物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玉米叶片氮含量影响显著,肥料种类对玉米叶片氮含量和叶片氮吸收量影响显著,但对于其他观测指标则影响不显著。施用炭基肥条件下,籽粒生物量与叶片生物量成正相关,与籽粒氮含量成负相关,与茎秆氮含量成负相关。施用化肥条件下,籽粒生物量与籽粒氮含量成负相关。研究结果为紫花苜蓿用作旱田绿肥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聚马来酸酐对设施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聚马来酸酐氮肥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强度。单施聚马来酸酐显著提高土壤C/N,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聚马来酸酐氮肥配施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氮肥配施适量的聚马来酸酐对提高设施土壤肥力、改善设施土壤质量效果最好。土壤微生物生物碳、氮及土壤呼吸速率可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作为评价设施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2021年9月,采用冗余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对白洋淀浮游生物及关键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近邻剑水蚤、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曲腿龟甲轮虫、长额象鼻溞、卜氏晶囊轮虫;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3种,优势种为小球藻、梅尼小环藻、席藻和尘埃微囊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总氮含量、pH、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pH、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硝态氮含量、pH、总氮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pH、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及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作为白洋淀水质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苗期干旱胁迫对苜蓿种质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材料,以来自俄罗斯的51份苜蓿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测定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等形态指标,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并运用反复干旱后的存活率,对引进种质的抗旱性进行评价鉴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除根冠比呈增加趋势外,所有苜蓿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筛选出抗旱性极强的苜蓿种质6份,分别为ZXY06P-2446、ZXY06P-1631、ZXY07P-3264、ZXY07P-4169、ZXY06P-1836和ZXY07P-4158;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苜蓿种质24份,抗旱性中等的种质13份,抗旱性差的种质8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爆破维压时间对胡枝子原料化学成分、结晶度的影响,采用蒸汽爆破预处理方法,以胡枝子为原料,在爆破压力为2.25 MPa,爆破维压时间为2、3、4、5、6、10 min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蒸汽爆破处理后纤维素、木素含量变化不大,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蒸汽爆破处理后的物料结晶度比未处理的木质纤维素原料提高了60.67%。以胡枝子为酶解糖化原料,考察了温度、时间、用酶量、底物浓度4个影响因素,得到了最佳的条件为:温度46℃、时间60 h、用酶量80 U、底物浓度5%。在此条件下,对比了原料与不同蒸汽爆破维压时间处理后胡枝子物料的酶解糖化率。结果表明:蒸汽爆破预处理可使糖化率提高约2.8倍,达到84%,极大地提高了纤维素酶的可及度,是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祁连圆柏整株生物量与生长指标数据,为估算祁连圆柏林的生物量估算提供参考。通过野外调查,共获取了63株祁连圆柏天然林样木生物量与生长指标实测数据。用其中50株样木数据进行回归模拟,用其余的13株样木数据对模型可靠性进行检验,构建器官生物量与生长指标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单木水平下,树干生物量模型的R2adj为0.96,均方根、模型有效性和残差系数分别为0.50、0.85和0.05;枝条生物量模型的R2adj为0.897,均方根、模型有效性和残差系数分别为0.69、0.80和-0.66;叶生物量模型的R2adj为0.61,均方根、模型有效性和残差系数分别为0.54、0.86和0.15;根生物量模型的R2adj为0.93,均方根、模型有效性和残差系数分别为0.12、0.997 和-0.01。在调查数据范围内构建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祁连圆柏生物量与生长指标间的关系,形式简单、使用方便;与实测值相比,树干与叶生物量模拟值偏小,枝和根偏大。  相似文献   

14.
青榨槭种源苗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对来自5个省的12个青榨槭种源首次进行种源试验。对1年生青榨槭苗期性状和生物量进行调查观测,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青榨槭苗期苗高、地径及组成生长量相关性状的种源间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榨槭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在种源间具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苗木生物量在地上和地下部分结构上的分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初步筛选出湖南茶陵、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湖南新宁等3个苗期生长优良的种源。  相似文献   

15.
桃变温压差膨化脆片品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桃脆片的综合品质差异,建立桃脆片综合品质评价判别函数模型,为桃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为桃脆片综合品质的科学评价奠定基础。【方法】试验以中国北方的49个主栽桃品种为试材,测定桃脆片包括感官品质(色泽、硬度、脆度、膨化度等)、理化与营养品质(可溶性固形物、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等)和加工品质(出品率和复水比)在内的17项品质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不同品种桃脆片品质评价指标的差异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系统分析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并筛选得到桃脆片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核心指标的权重并计算不同品种桃脆片的综合品质得分,最后选用70%样品作为建模样本,综合利用K-均值聚类法和判别分析法建立桃脆片综合品质判别函数,选用其余样品作为检验样本,验证判别函数的适用性和正确性。【结果】(1)桃脆片品质指标之间离散度有差异,变异系数范围在0.70%-344.02%。(2)依据主成分解释的总变量和碎石图提取了5个主因子,反应了原变量74.626%的信息。其中第一主因子(PC1)综合了还原糖和糖酸比的信息,即口感品质;第二主因子(PC2)主要综合了出品率和复水比的信息,体现的是脆片产品的加工品质指标;第三主因子(PC3)主要综合了L值和b值信息,可命名为色泽品质指标;第四主因子(PC4)和第5主因子(PC5)中粗蛋白和膨化度指标的权重值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可分别作为该主因子的代表性指标。根据每个代表因子的权重大小并以指标测定的简便、快捷程度为依据,筛选得到5项桃脆片品质评价核心指标,即还原糖、复水比、L值、粗蛋白和膨化度。(3)依据层次分析法确立了5个核心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0824、0.1724、0.2732、0.0480、0.4240;选用极差法建立了桃脆片品质评价核心指标的评分标准。(4)建立了桃脆片品质等级判别函数,建模样本判别正确率为100%,检验样本仅一个被误判。其中‘瑞蟠19号’、‘德来福莱卡’、‘大久保’等15个品种是适于桃脆片的加工品种,品质为优;‘瑞蟠21’、‘菊黄’、‘艳红’等28个品种为较适宜加工桃脆片的品种,品质为中;‘瑞蟠20号’、‘森格林’、‘黄金秀’等6个品种不适于桃脆片加工,品质为差。【结论】桃脆片综合品质可用还原糖、复水比、L值、粗蛋白和膨化度等5项核心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的桃脆片综合品质判别函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桃脆片综合品质的定性判别。  相似文献   

16.
3种紫色土对紫花苜蓿根系发育及生物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瑞峰  张新全  刘金平  杨烈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17-1818,1821
以2种在四川地区表现较好的紫花苜蓿引进品种为材料,比较其在3种不同土壤上根系发育及生物量构成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土壤的适宜性不同,盛世苜蓿在紫色粘壤中生长最好,单株生物量可达39.828g,而其在紫色粘土中生长最差,单株生物量仅为10.96g;四季绿苜蓿在紫色砂壤中生长最为适宜,单株生物量可达45.788g,而其在紫色粘壤中表现最差,单株生物量仅为27.094g。对2个苜蓿品种的地上、地下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分各个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部分各指标中,除主根长外,其余各指标(包括侧根数、最长侧根长、鲜根重和根体积)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各指标中根体积、鲜根重、侧根数、最长侧根长与地上部分各个指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主根长仅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分其他指标相关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氮代谢的Cd耐性评价及其鉴定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氮代谢对Cd的耐性并筛选可靠评价指标,以20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为植物材料,以0、50 mg·kg~(-1)两个Cd处理浓度为土壤条件,开展温室盆栽试验。测定各品种的株高、生物量、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脯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指标,计算Cd胁迫后各指标的变化率;分析各指标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计算各品种的综合评价值(D),建立D值的回归模型并筛选Cd耐性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Cd胁迫后,11个指标在不同品种中的变化率各不相同,其中增幅最大的指标是品种"WL525HQ"中的硝态氮含量(122.24%),降幅最大的指标则是品种"WL525HQ"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83.00%)。在株高、生物量、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谷氨酸合酶活性8个指标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2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巨人"的D值最大(0.89),其氮代谢具有最强的耐Cd性,而"三得利"的D值最小(0.04),其氮代谢Cd耐性最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株高、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硝态氮、硝酸还原酶和生物量6个单项指标作为评价紫花苜蓿氮代谢Cd耐性的主要指标,为紫花苜蓿Cd耐性品种的筛选与鉴定提供依据和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群落构成和功能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对移栽重楼和珠子参根际及原始林地土壤细菌进行16SrRNA测序。结果表明,重楼根际土壤的Chao1和ACE指数显著高于原始林地土壤。Simpson和Shannon指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Chao1和ACE指数与EC、WC、TP、MBC、MBP、AP呈显著正相关,与AK、MBC:MBP、NiR、SUC呈显著负相关。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在原始林地土壤中丰度最高,拟杆菌门在重楼根际土壤中丰度最高,厚壁菌门在珠子参根际土壤中丰度最高。KEGG分析发现,原始林地土壤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与代谢等4个一级功能层面均有丰度较高的基因,重楼根际土壤中丰度较高的基因主要位于代谢层面,而珠子参根际土壤则是遗传信息处理层面的个别基因丰度较高,和KEGG功能基因丰度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土壤因子与调控Chao1和ACE指数的土壤因子较为类似,说明细菌群落组成与基因功能紧密相关。此外,重楼和珠子参根际土壤均表现出次生盐渍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花榈木容器苗进行氮、磷、钾肥配比施肥试验,测定了不同配方施肥处理花榈木容器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施肥后的各处理花榈木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根系、生物量等生长指标以及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均大于不施肥的处理,且各施肥处理间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显著。在14个处理中,6#(N_2P_2K_2)的苗高、地径、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5 cm侧根数、总生物量、光合速率、叶绿素a等指标表现最好,分别是对照的1.66、1.33、6.10、3.90、6.00、2.26、2.10、2.52倍。经施肥模型拟合后得到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为:每株施氮肥1.41 g、磷肥0.44 g和钾肥0.29 g。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3、6、10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观察到近50种浮游微藻,主要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