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道了利尻海带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室内培养、育苗、暂养及海区栽培的研究结果.在2000 lx照度下,利尻海带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配子体成熟的最适温度为10℃.幼孢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0℃.采用配子体采苗方式培育出利尻海带幼苗,经过30 d海区暂养幼苗长度达15 cm以上.分苗后经6个月的浮筏栽培,培育成藻体长度6.8 m、宽度32 cm的利尻海带成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Costaria costata配子体、幼孢子体的室内培养、幼苗培育、幼苗暂养及浮筏栽培的试验结果。温度、照度的相互作用对配子体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在10~20℃的温度和1000~4000L_x的照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配子体生长的最适照度越低。反之,温度越低,配子体生长的最适照度越高。温度是影响配子体成熟的主要因子。在1000~4000Lx照度范围内,配子体的成熟率在15℃时最高,10℃次之,20℃最低。幼孢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照度条件是20℃、2000Lx。用配子体采苗的方法可以在室内培育出C.costata幼苗。经过幼苗暂养,分苗后,栽培成藻体长2m,宽25cm的C.costata成藻。  相似文献   

3.
利第带的室内培养与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利尻海带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室内培养、育苗、暂养及海区栽培的研究结果。在2000lx照度下,利尻海带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配子体成熟的最适温度为10℃。幼孢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0℃。采用配子体采苗方式培育出利尻海带幼苗,经过30d海区暂养幼苗长度达15cm以上。分苗后经6个月的浮筏栽培,培育成藻体长度6.8m、宽度32cm的利尻海带成藻。  相似文献   

4.
蕨菜孢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发育过程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离体条件下,培养并观察了蕨菜孢子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孢子接种后4~5d开始萌发,7~8d形成单列的或交叉形的丝状体,约2周后发育成片状体,到20d左右形成肉眼可见的心脏型原叶体(配子体);25d左右原叶体上出现性器官,性器官成熟后形成精子和卵,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10d左右形成幼孢子体(蕨菜幼苗)。  相似文献   

5.
以从日本引进的Eisenia bicyclis雌、雄配子体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20℃)和光照强度[20、40、60μmol/(m2·s)]对雌、雄配子体生长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配子体在温度为20℃时生长最快,15℃时次之,10℃时最慢,在温度为10℃时随光照强度的升高其生长速度加快,但随温度的升高不同光照组间的生长差异逐渐缩小;15℃和20℃是雌、雄配子体发育成熟的适宜温度,培养12 d后配子体的成熟率可达到95%~100%,而且高光照条件下的成熟率明显优于低光照下;幼孢子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在各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温度为15、10℃组;温度为10℃时,光照强度越高幼孢子体生长越快,温度为15、20℃时,幼孢子体在光照强度为20μmol/( m2·s)时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40、60μmol/( m2·s)组,而40μmol/( m2·s)组与60μmol/( m2·s)组间生长差异不明显;将雌、雄配子体打碎进行克隆苗繁育,在室内培养至体长为800μm以上的幼孢子体,将其移至海区暂养,1个月后可生长成2 cm左右的幼体。  相似文献   

6.
选用成熟的蕨菜孢子播种于基质为母土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进程及配子体、幼孢子体的生长速度发现,受精早晚与配子体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配子体成熟度即精卵器产生早晚密切相关;受精后配子体(原叶体)由大变小,由绿变黄,由厚变薄,最后死亡,但死亡早晚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蕨菜配子体的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成熟的蕨菜孢子播种于基质为母土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进程及配子体,幼孢子体的生长速度发现,受精早晚与配子体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配子体成熟度即精卵器产生早晚密切相关,受精后配子体(原叶体)由大变小,由绿变黄,由厚变薄,最后死亡,但死亡早晚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裙带菜雌配子体的切碎培养中,通过成熟的卵孤雌生殖获得幼孢子体,经染色体观察其染色体数为30条,而正常幼孢子体的染色体为60条。采用切除假根的方法从孤雌生殖幼孢子体体细胞中诱导出雌配子体。在设定的不同温度下,20℃下诱导5d时开始出现雌配子体,培养60d后雌配子体的诱导率达到100%;15℃下诱导5d后出现雌配子体,培养60d后的诱导率为45%;10℃下诱导45d后才开始出现雌配子体,培养60d后的诱导率仅为12%。将诱导产生的雌配子体切碎,在20℃下培养5d后开始成熟,10d后成熟率为75%,15d后成熟率达到100%,与对照组正常的雌配子体无明显差异(P〉0.05)。使用孤雌生殖幼孢子体诱导产生的雌配子体与正常雄配子体杂交,幼孢子体的形成率为88%,与正常雌雄配子体杂交的幼孢子体的形成率(92%)差异不显著(P〉0.05)。将诱导产生的雌配子体与正常雄配子体混合切碎并撒在维尼纶育苗绳上,30d后培育出藻体长度为1—2mm的裙带菜幼苗。  相似文献   

9.
于2004年对大连地区北极礁膜M onostroma arcticum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室内进行了合子采苗、孢子体培养和孢子采苗及幼苗培养等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3℃时,北极礁膜的叶片长度达到16 cm;水温为5℃时,配子放散量达到2.4×108个/g;孢子体在水温低于19℃时生长较快,水温超过22℃时生长几乎停止。孢子体在度过夏季高温期后,当水温降至20℃以下时,开始形成孢子囊;当水温降至15℃时,孢子放散量达到6.1×105个/cm2;孢子附着到苗绳上后经过50 d的室内培养,培育出长度为1 cm的北极礁膜幼苗。  相似文献   

10.
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诱导培养及采苗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从萱藻盘状孢子体上获得了丝状体并游离培养成直径为1~2cm的藻团,采用将丝状体切碎的方法获得大量盘状孢子体,盘状孢子体经生长后在10℃和15℃下形成单室孢子囊并放出游孢子,以维尼纶绳为附着基进行孢子采集,置于10℃下培养35d后获得藻体长度为0.5~1.0cm的萱藻幼苗。结果表明:盘状孢子体在藻体直径达到100μm后开始形成丝状体,20℃下丝状体形成的时间早、数量多,生长速度快,切碎后的丝状体在20℃下5d后开始形成盘状体,20d后其形成率达到100%;15℃下10d后形成盘状体,20d后其形成率为65%;10℃下12d后才形成盘状体,20d后的形成率仅为40%。  相似文献   

11.
海带孢子体的培育是海带育种育苗技术中的关键步骤,通过转基因技术与海带孢子体育苗相结合来实施有目的的海带品种改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研究利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Bar(bialaphos resistance)基因转入海带雌配子体中,再将转化获得的雌配子体细胞与雄配子体细胞进行杂交,获得了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海带孢子体幼苗,为海带的转基因技术条件下的育种应用开拓了新的途径.经PCR 扩增证明,利用基因枪法转化海带雌配子体细胞,Bar基因已整合到海带配子体细胞的核基因组中,目标基因的转化率可达16.7%.雌配子体的转化体细胞与雄配子体细胞在15 ℃下共培养10天,就会有大量的合子形成,共培养20天以后许多合子形成孢子体,大约80%左右的合子细胞发育成孢子体,到了30天就会有肉眼可见的2 mm左右的孢子体幼苗.  相似文献   

12.
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为提高短须裂腹鱼人工繁育能力,以刚涌出的清澈无致病菌和虫的地下泉水为水源,采用水流培育亲鱼、流水孵化受精卵、活体饵料培育鱼苗等关键技术,进行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捕野生短须裂腹鱼亲鱼403尾,在水流速度0.1~0.3 m/s、水温12~16℃、pH值6.5~7.0、溶氧6 mg/L以上的流水池中培育,平均驯养成活率49.4%,获成熟亲鱼234尾次;共催产亲鱼224尾次,产卵雌鱼133尾次,总产卵量127.3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0.957万粒;获受精卵93.8万粒,平均受精率为73.7%;受精卵在水温12.5~14.0℃的流水孵化槽中孵化199 h开始出膜,共孵出幼体85.5万粒,平均孵化率91.2%;共获2 cm仔鱼55.1万尾,平均出苗率58.7%;共获3.5 cm鱼苗45.2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0%。  相似文献   

13.
Farrar DR 《Science (New York, N.Y.)》1967,155(3767):1266-1267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and dispersal by way of gemmae are known to occur in four types of fern gametophytes. Although they belong to basically tropical rain-forest genera, all four types have now been discovered growing natu rally in the vicinity of Highlands, North Carolina, as clones on shady, damp rocks. Their sporophytes were rare or absent. The gametophytes are now identified as Grammitis nimbata (Jenm.) Proctor, Grammitidaceae; Hymenophyllum tunbridg ense (L.) J.Sm., Hymenophyllaceae; Vittaria lineata (L.) J.Sm., Vittariaceae; and Trichomanes, probably representing several species, Hynmenophyllaceae. Identifi cation of the Grammitis was facilitated by the presence of some juvenile or dwarfed sporophytes; this constitutes the first report of this species, genus, and family for temperate North America. Growth and spread of fern gametophytes independently of, and distant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porophytes is a novel phenomenon which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4.
油菜根肿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菜根肿病近年在四川省发生日趋严重。本文报道了油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显微形态结构,其在扫描电镜下休眠孢子近球形,孢壁不光滑,有乳状突起,直径为1.9~4.3μm(平均3.5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近球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3.5μm(平均2.8μ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观察了休眠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休止孢、休止孢再萌发形成芽管的过程。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4℃,最适pH值是6.3,腐烂处理促进休眠孢子萌发,光抑制休眠孢子萌发,休眠孢子在过滤灭菌的根分泌物中萌发率最高为62.50%。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海带苗生产是在循环制冷水中完成,这样可以在自然海水温度下降到20℃以下时提供足够长度的幼苗完成海上养殖过程。为了探究在海带夏苗生产工艺中共用的低温循环水的使用是否会造成品种混杂,在实际生产育苗过程中,将接种雌配子体克隆的苗绳放置在低温循环水系统的育苗池和入水槽处,后期收集苗绳上的后代孢子体,以孤雌生殖孢子体作为对照,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比较。同时,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方法,以亲本雌配子体作为参照,进行了后代孢子体的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育苗池和入水槽处收集到的后代孢子体形态正常,这一孢子体群体中除了具有亲本雌配子体的基因片段外,还检测到了外源基因片段,表明为受精孢子体。此项研究证实了在海带夏苗生产工艺中,共用的低温循环水使用的确会造成品种混杂。为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现象的加剧,建议育苗企业建立独立的亲本维护系统,以维持品种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6.
油菜根肿病菌的形态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油菜根肿病菌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形态是否存在差异。研究油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油菜根肿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油菜根肿病菌的形态特征和休眠孢子至管腔的形态演变过程。采用地衣红染色,观测不同根分泌物和条件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休眠孢子近球形,有乳突,直径为1.9~4.3μm(平均3.5μm),大于甘蓝根肿菌休眠孢子(2.5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近球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3.5μm(平均2.8μm),同侧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休眠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休止孢、休止孢再生出侵入结构管腔。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4℃,最适pH值是6.3,腐烂处理促进休眠孢子萌发,光抑制休眠孢子萌发,休眠孢子在过滤灭菌的根分泌物中萌发率最高为62.50%。致死温度为48℃。【结论】油菜根肿病菌与十字花科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大小有明显差异,观察到休眠孢子至管腔的过程。油菜根肿菌休眠孢子的萌发条件与该病发生条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海带受精时间和孢子囊形成的关系,以B013品系为材料,在2014-2015年度,先后在5月、6月、7月和8月,四次完成受精,培育了B013幼苗,并在大连旅顺海带栽培区开展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5、6月份培育的藻体,分别有100%和80%的藻体在1月中旬开始在顶端1/3处形成首批宽度6 cm左右,长度50~60 cm左右的孢子囊群,这些孢子囊在随后的3个月中,逐渐释放了孢子,并随着藻体的不断生长,孢子囊形成区域的藻体逐渐褪去,到了9月中、下旬,藻体全部区域形成第二批孢子囊群;7、8月份培育的藻体没有在冬季形成首批孢子囊,藻体持续生长,只在9月中、下旬,在藻体的全部,形成了唯一的一次孢子囊群。所有从首批、次批孢子囊释放出来的游孢子经过附着、后期培育测试,都能够正常的形成健康的幼孢子体。这些结果表明,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不同于双亲中的栽培种群父本,而更加像野生的母本,总是在藻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候,在顶端先少量形成孢子囊群,之后在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海水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大批量形成孢子囊群,藻体随后流失。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B013孢子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