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京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3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对城区公园绿地景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了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等指数对北京市城区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内共有公园绿地斑块105个,绿地面积5 565.74 hm~2,占城区总面积的4.07%。绿地面积以面积大于50 hm~2的大型斑块为主,占总绿地面积的77.66%,缺少社区公园等小型斑块绿地。公园绿地斑块密度为1.89个·k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78,优势度指数为0.83,均匀度指数为0.49。绿地斑块景观分布不均衡,分布不合理,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2.
福州城市绿地斑块景观结构和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州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附属绿地数量最多,占城区绿地斑块总数的87.35%,但面积只占城区绿地总面积的14.60%;其它绿地的数量最少,但面积却占到了城区绿地总面积的31.82%;防护绿地只有25块,但面积却也占到了城区绿地总面积的23.81%.福州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斑块大小其它绿地和防护绿地平均值较大,分别达到326.2和29.30 hm2;公园绿地和生产绿地斑块平均值次之,分别是10.87和9.30 hm2,但斑块大小变化范围较大;而附属绿地斑块平均值最小,斑块大小变化范围也相对较小.总得来说,各类型的各级斑块在面积上的变化比块数上的变化要大得多.其它绿地多样性指数最低,次低的是生产绿地,最高的是附属绿地.优势度在福州城区的5个区的不同绿地中都比较小.相比之下,附属绿地的分布最为均匀.绿地分布不均衡,应加强土地规划,同时造林绿化,优化生态环境,建造具有本城区特色的景观斑块和廊道.  相似文献   

3.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景观指数法,通过ArcGIS和Fragstats3.3软件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12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格局指标包括平均斑块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聚集度等。结果表明: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较丰富,而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和斑块数来看,以硬阔的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为保护区的主导景观。景观整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较高,但蔓延度较低,显现出破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GIS支持下对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景观斑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 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城市梯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结 果表明,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18 470个,绿地面积11 023.29 hm2,斑块数以面积小于3 000 m2的中小型斑块为主,占总数的72%,绿地面积以面积大于3 000 m2的大 中型和大型斑块为主,占总面积的86.64%;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密度为167.6个/km 2,边缘密度为2.58 m/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2,均匀度为0.82;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沿城市梯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为人类活动干扰增强,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降低,分布较为均匀,整体绿地景观受面积影响较大;主要景观类型之间景观特征差异明显,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强,景观类型斑块边缘密度加大,破碎化严重. 平均斑块面积公园绿地最高,斑块密度附属绿地最高,斑块形状附属绿地最为复杂,斑块的聚集程度以公园绿地最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分维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连接度和廊道密度7项景观格局数量指标,对西南师范大学校园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区分布大量小型斑块,绿地生态功能受干扰较为严重.全校范围内绿地分布普遍,并具有较好的优势度,但多样性指数的绝对取值偏低,绿化的种类结构丰富度仍然欠缺,并且绿地在全校范围内受到较严重的人为干扰,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受到削弱.通过分析总结,改进措施一方面是拓展绿地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降低受干扰程度,并优化整体空间格局,以增强绿地系统自身功能稳定性,进而才能达到校园生态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市作为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深居中国内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景观斑块,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石河子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型绿地面积中以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最大,道路绿地次之;公共绿地中以面积>10 000 m2的大型斑块为主,居住区绿地中各级斑块数量相当,但仍是大型斑块所占面积最大;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79),破碎化指数为22.87个·km-2,绿地廊道密度指数较高,为2.21 km·km-2。表明石河子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状况良好,但仍应加强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并注重使用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分维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连接度和廊道密度7项景观格局数量指标,对西南师范大学校园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区分布大量小型斑块,绿地生态功能受干扰较为严重.全校范围内绿地分布普遍,并具有较好的优势度,但多样性指数的绝对取值偏低,绿化的种类结构丰富度仍然欠缺,并且绿地在全校范围内受到较严重的人为干扰,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受到削弱.通过分析总结,改进措施一方面是拓展绿地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降低受干扰程度,并优化整体空间格局,以增强绿地系统自身功能稳定性,进而才能达到校园生态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接度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上海市建成区范围内的7个公园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总体上趋于随机分布,公园平均连接水平较低;公园绿地中平均林地景观面积最大,其次是林灌草综合体景观,草地面积最小;林灌草综合体破碎化程度最高;草地景观次之,林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低;公园中景观斑块分维数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9.
贵阳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支持下对贵阳市绿地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绿地景观斑块数量以小型斑块为主。贵阳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34,均匀度指数为0.21,破碎化指数为0.78,城市绿地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相差较大,破碎度较高,多样性程度低。乌当区和花溪区均以巨大型绿地斑块所占面积最大,白云区和小河区分别以小型和中型绿地斑块所占面积最大,云岩区和南明区以小型绿地斑块为主。花溪区和乌当区景观结构最为合理,小河区次之。贵阳城市绿地总体表现为面积小、以小型和中型绿地景观为主、分布不均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及生物多样性理论对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包头市城区绿地景观网络不完善,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生态格局缺乏足够的连接,城区内的绿地斑块分布不均,新、旧城绿地建设差距较大,同时城区绿地景观特色不明显,绿地景观异质性不高,绿地景观类型单调。因此在今后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应注重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连续性,合理安排城区绿地斑块,发展不同功能的特色绿地景观,使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形成"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城市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1.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1991-1999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55%-70%,丘陵区70%-80%.高等级比例均在5%以下,持续下滑.2007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55%,丘陵区70%.极低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40%-20%,丘陵区50%-15%.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2)1999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问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小江流域生态恢复和景观生态合理规划设计,运用RS和GIS技术,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地震灾后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景观格局和破碎度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和农田是苏保河小流域的5种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和周长之和分别占全流域的84.51%和73.98%;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与周长大小顺序基本一致,但其各个景观要素内各斑块周长和面积分布极不均匀,尤其以阔叶林、道路和沟道最为明显;经受过自然灾害或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景观破碎度明显高于植被覆盖区域景观;不同景观斑块形状不一,道路和沟道的形状最不规则,而光板岩形状最接近正方形。  相似文献   

13.
杜松翠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0-15553
借助昆明市1∶20 000卫星影像图以及1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以五华区绿化主管部门统计的绿化数据和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城市绿地斑块平均面积、景观破碎度、景观连接度3个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特征的指标参数,对昆明市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3个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存在城市绿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平均面积较小;城市绿地斑块小而碎,绿地景观破碎度较大;绿地斑块间景观连接度较弱,生态廊道宽度较窄,不能充分发挥景观廊道的生态效益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和创造五华区优良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及构建生态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巍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63-15466
利用淮河流域中游20世纪50年代的地形图和1980、2000年的遥感影像图分别提取、解译得到各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和基于湿地二级分类的各湿地类型分布图,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生态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50~1980年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大,1980~2000年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很小。这些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总体上说明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格局由多样化、复杂性转为单一化、破碎性,湿地系统组分急剧减少、过渡带大量消失,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异质性大大减弱,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均衡性不复存在,从而导致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或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GIS为平台,借助于SPOT5遥感影像建立了景观空间数据库,在摸清公别拉河流域的植被分布、水土流失现状及土地利用状况本底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公别拉河流域景观生态功能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利用景观分异的主导因素划分目标景观,以此进行直观的景观规划,并对目标景观水土保持林现有结构进行分析,按生态功能的得分值将森林资源划分为良好状态、一般状态和较差状态,其面积各占38%、43%、19%,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加以保护、改良、改造。  相似文献   

16.
以2010年的ALOS影像为数据源,在eCognition的支持下进行南盘江流域(云南段)的景观生态分类,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面积为43 276.52 km2,总斑块数为21 680个,分为17种景观生态类型;以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灌丛和灌草丛、旱地的面积最大,共占流域总面积的83.25%,为流域的景观基质;其中暖温性针叶林面积最大,为14 538.8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3.6%;暖温性灌丛和灌草丛面积为12 720.131 km2,占29.39%;旱地面积为8 766.45 km2,占20.26%。流域内整体斑块密度为0.501个/km2,其中最大为旱地,为0.147 7个/km2;边界密度为27.72,景观形状指数为144.16,整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68,蔓延度指数为64.49;景观整体破碎度低,连通性较好,类型分布交错,景观格局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了1979、1989、2001、2008年4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选取斑块数量(Np)、斑块总面积(CA)、斑块面积比(PL.A.N.D)、斑块密度(PD)、边界密度(ED)、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多样性指数(SH.D.I)、优势度(DI)、面积...  相似文献   

18.
CA-Markov模型对景观动态分析的精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添加约束条件的MCE-CA-Markov模型为对比,基于白洋淀流域2008、2013年和2018年的景观数据对2023年景观进行预测,比较CA-Markov模型和MCE-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差异。结果表明: 2008、2013、2018年三个时点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合计均超过白洋淀流域总面积的75%,始终为基质景观。各景观类型斑块2008—2018年破碎且分散,耕地、林地的优势度逐渐降低,全流域格局多样性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强。2018—2023年,白洋淀流域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他景观面积增加,各景观斑块主要呈紧实且聚集状态,建设用地优势度逐渐升高,全流域格局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经验证,MCE-CA-Markov模拟精度(0.900 7)优于CA-Markov模型,2023年白洋淀景观结构和格局变化幅度整体小于CA-Markov模拟结果,且各景观转化特征更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