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实行综合防治。尽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要单一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人工防治。如采用温汤浸种可杀死蔬菜种子中虫卵及害虫;科学浇水可减轻根蛆和蚜虫等的危害;铺挂银灰膜可以避蚜;根据害虫的趋性,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等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无公害蔬菜用药抓七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慧 《北京农业》2008,(5):12-13
1实行综合防治尽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要单一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人工防治。如采用温汤浸种可杀死蔬菜种子中虫卵及害虫:科学浇水可减轻根蛆和蚜虫等的危害;铺挂银灰膜可以避蚜;根据害虫的趋性,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等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1.实行综合防治。尽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要单一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人工防治。如采用温汤浸种可杀死蔬菜种子中虫卵及害虫;科学浇水可减轻根蛆和蚜虫等的危害;铺挂银灰膜可以避蚜;根据害虫的趋性,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等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辣木主要害虫种类、危害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等的研究成果,并针对辣木害虫种类不明、防治方法简单及害虫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对各辣木种植区的害虫进行全面调查和鉴定;加强辣木害虫生物学特性研究;调查害虫天敌,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研究;对发生严重的害虫进行预测预报研究,建立辣木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大豆害虫的防治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4类:农业防治法、药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和物理机械防治法。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虫害问题。现总结多年来防治害虫的经验,确定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完全合理。1农业防治法1.1耕作制度与害虫防治科学应用耕作技术可有效抑制害虫,作物轮作可帮助大豆生长,能有效抵抗病虫害,特别是对一些食性单一或不活跃的害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冀北地区大豆田害虫发生规律和提高害虫防治水平,综合多地区大豆田害虫调查结果,分析了河北省春播区大豆害虫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害虫种类多,在大豆全生育期共发生害虫30种,分属6目17科;为害严重,大豆蚜、点蜂缘蝽等害虫均可造成大豆严重减产甚至绝产;防治难度大,棉铃虫等一些害虫为害具有暴发性,需短时间内作出防治反应,点蜂缘蝽等一些害虫为害时间长,需进行多次防治。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为害程度,进一步将害虫分为3个等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针对春播大豆害虫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GIS的水稻害虫自动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水稻害虫防治决策人为因素影响大、时效性差的状况,应用网络平台,结合公共气象信息,开发应用于生产的水稻害虫自动预警系统。系统包括基于积温函数的害虫发育模拟系统,能自动根据天气预报值预警多种害虫的发生期,并据此给用户提供参考;实时的气象信息包括气温和湿度等可随时提醒用户当前气候条件对害虫发生的适宜度,辅助用户决策害虫的发生趋势;基于WebGIS的病虫信息展示预警可提供宏观大范围的决策,纠正害虫防治决策中的工作失误。2012年该系统在江苏省范围内成功进行了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纵卷叶螟等害虫综合防治的决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系统基于Apache+ PHP+ MySQL+ MapServer 架构,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为病虫信息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精准化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病虫预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我省从50年代起开展棉花害虫防治工作。1975年起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至1982年形成按棉区条件和害虫发生特点为基础的区域性综合防治,克服了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倾向,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促使棉花害虫防治工作大大前进一步。但是,随着综合防治的开展,一些与综合防治有关的基础技术,特别是害虫危害损失、防治指标以及某些害虫的生物学规律等,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在江苏省科委支持下,组织了全省20多个单位,通过6年的协作研究,在防治指标,测报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结果,并在大面积生产上示范推广,获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全省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开展,特别是对优质棉基地的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茶叶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茶叶上发生危害的茸毒蛾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进行了报道.云南茶园内常见的6个茸毒蛾种类,以茶茸毒蛾、皱茸毒蛾和蔚茸毒蛾危害为主.茶茸毒蛾在茶园中1年发生4~5个世代;生长时期完成1个世代需要61.2~71.5d;越冬代长达146.8d.茸毒蛾的综合防治,充分利用茶叶——害虫——天敌相互作用的生态调控作用,发展生物制剂、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等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尽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或者不用化学农药,建立可持继发展的害虫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言杀虫单系砂蚕毒素衍生物中首先开发的一种主要农药产品,对水稻害虫、菜青虫等具有较高的防效,是我国更新换代品种之一。其杀虫谱广、药效高、中等毒性、残效期长,虽大量用于水稻害虫的防治,但对其它作物害虫防治报道较少,尚待研究开发。自1982年以来,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药效网的协助卞,我们对稻虫进行了试验示范,肯定了药效,鉴于大豆害虫对大豆危害的严重性,1983、1984、1985年连续三年,用更新药剂对大豆全生育期主要害虫的防治进行了统一规划、综合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我们认为,杀虫单可作为大豆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个优良的农药品种加以推广应用。现将几年的研究结果分别简报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花生害虫种类很多,但多数种类的种群密度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无需专门防治。花生蚜和蛴螬是各地常年发生的主要害虫,所以花生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针对这两种害虫,兼治其他害虫。1播种期防治1.1坚持轮作。主要针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兼治其他苗期害虫。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水旱轮作或小麦、玉米、花生的倒茬,对压低蛴螬数量有明显的作用。旱地可以考虑花生、谷子和甘薯的隔年轮作,可有效控制蛴螬等地下害虫的为害。研究表明,花生连作  相似文献   

12.
天牛(Cerambycidae)是危害林业和果树业的重要害虫类群,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严重、难防难治、周期性爆发和隐蔽性较强等特点,采用化学防治等传统方法对天牛进行防治收效甚微。近年来,天牛化学生态学种群层面上的防治技术已成为立体防治天牛极为重要的新途径。昆虫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无毒、无污染等优点,可用于靶标害虫监测和诱捕等,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发挥关键作用。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天牛信息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天牛信息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天牛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害虫混合种群防治指标可根据对害虫混合种群—作物生态经济系统了解的程度,采用1、标准害虫防治指标法;2、害虫混合危害损失模型法;3、固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法等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贮粮如大米、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易遭受多种害虫的蛀食和危害。在我国,危害家庭贮粮的害虫种类主要有2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有米象、麦蛾、谷螟、谷蠹、烟草甲、裸蛛甲等。农民朋友若采用下列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灭杀和防除危害家庭贮粮的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15.
红花酢浆草害虫蜗牛的防治,采用单一的方法只能降低虫口密度;采取农业、人工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可有效的保护红花酢浆草的正常生长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 拟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是对农业害虫进行“查定”防治、实行科学用药的前提,而“查定”防治又是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开展综合防治的关键,因此,防治指标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便越来越重要。为了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为害,现将国内研究的几种主要作物上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甘蔗的虫害防治应该有一套特定的综合防治技术(1PM),毕竟一部分害虫的为害程度还是可以承受的.在综合防治中根据害虫对不同物种的偏好,可采取使用生物控制剂、杀虫剂及改进栽培技术等方法.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1PM)有利于保护环境,并为种植者节省潜在的生产成本.佛罗里达州的部分甘蔗种植者多年来应用了IPM技术,该技术使用的杀虫剂见表1.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2012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结合国内先进的烟草害虫防治技术,对均州名晒烟大田期主要的地下害虫、田间有害软体动物、刺吸性害虫、食叶性害虫、潜蛀性害虫等18种害虫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安全、生态、优质、特色均州名晒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0—2012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结合国内先进的烟草害虫防治技术,对均州名晒烟大田期主要的地下害虫、田间有害软体动物、刺吸性害虫、食叶性害虫、潜蛀性害虫等18种害虫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安全、生态、优质、特色均州名晒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综合防治观念的发展进程以及新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进程,论述了新疆开展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