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稻水象甲在浙江双季稻区每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早稻,越冬代成虫迁入早稻田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稻水象在浙江双季稻区每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早稻,越冬代成虫迁入早稻田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在我国北方稻区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水象甲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 ,随着疫区的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北方水稻的重要害虫。根据近年辽宁、河北、天津、吉林农药市场调查 ,每年用于稻水象甲防治用药的直接成本都在 10 0 0万元以上。对稻水象甲进行科学、经济、有效的防治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夺取水稻丰产的保障。化学防治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根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其进行防治。1 越冬场所稻水象甲以成虫在稻田周围的田埂、杂草地、林带、树叶下越冬 ,当春季气温升至 10℃以上时 ,开始出蜇取食附近的杂草 ,如白茅、芦苇等。此时是稻水象…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重要的水稻害虫,1988年在我县首次发现,根据9年来的观测及防治体会,现将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发生规律1.1越冬主要在稻田周围的农渠、林带等场所的枯枝落叶下及浮土中以成虫越冬,也有少量在稻田根茬间越冬,但由于耕地和灌水泡田影响,这部分存活率很低。还有一些成虫在稻草及稻种中越冬,不过,由于环境干燥,越冬存活率也不高。1.2生活史在农渠、林带等处越冬成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首先取食杂草10—20天,而后迁入稻田危害秧苗。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近田边的秧苗上往往虫量…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自1997年传入抚顺地区后迅速扩散,现已在该地区49个乡镇约2.5万hm2水田中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在稻水象甲的防治上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稻水象甲在抚顺地区的发生危害特点,确定了"带药移栽,重点防治越冬代成虫,减少幼虫危害,控制新一代成虫"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沼泽象亚科。原产美国,现已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朝鲜、中国等国。已成为国际性植物检疫对象。1发生特点1.1传播速度快:每年以20~30km的速度扩展蔓延。在东港市,1991年7月28日传入,到1994年仅3~4年就传遍全市24个场乡镇的4.7万hm‘水田。1.2繁殖速度惊人:1991年稻水象甲刚传入东港市,共捕到33头成虫。1995年秋,百穴有虫376.5头。据调查,稻水象甲每头可产卵50~10O粒。1.3危害严重: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飞到插秧水田。舔食叶片。严重的田块,每百穴虫量可达800~1000头。叶片…  相似文献   

7.
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田间实验中,研究分析了每丛植物上稻水象甲一代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每丛稗草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总量显著高于水稻、异型莎草和李氏禾上的;两种寄主植物的两种移栽期的组合、4种不同寄主植物各2次观察得到的共16组每丛植物上的稻水象甲取食斑数量和总长度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均显著;植物种类对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以稗草上的最大。这些回归方程对稗草和水稻的不同移栽期总体而言是稳健的,但对不同观察期则不稳健。本试验建立的取食斑数量与总长度的直线回归法可用于稻水象甲控制阈值的确定、稻水象甲入侵早期的取食量及成虫密度初步推断、抗稻水象甲的水稻种质资源评估以及应用一些象甲控制外来入侵植物时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相似文献   

8.
稻水象甲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我国病虫测报工作中害虫卵巢分级的实践及基层站点的可操作性,提出一套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标准,即分为发育前期(0级)、卵黄沉积前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产卵盛期(Ⅲ级)、产卵末期(Ⅳ级)和产后衰老期(Ⅴ级)六个级别。据此结合飞行肌和脂肪体的发育程度,可作为常规监测中确定稻水象甲种群性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危害特点,滞育种群的迁飞行为、滞育越夏越冬的形成和解除,致害种群的形成、飞行肌和卵巢发育的交替性与分级以及稻水象甲的极端生存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对黑尾叶蝉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克螟稻1和克螟稻2及其亲本秀水11为材料,研究了转Bt基因水稻上黑尾叶蝉种群的表现。田间种群动态调查表明,转 Bt 基因水稻克螟稻2上的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种群数量比其母本秀水11高0.5~1.0倍以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克螟稻1上取食的黑尾叶蝉和克螟稻2上的相比,两者在卵、若虫发育历期、雌成虫寿命、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及种群内禀增长力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取食克螟稻1的黑尾叶蝉的雌成虫寿命、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或高于以秀水11为食的黑尾叶蝉。以克螟稻为食的黑尾叶蝉的净生殖率为以秀水11为食的黑尾叶蝉的4~8倍。  相似文献   

11.
室内研究了稻水象甲冬后虫在春季获得寄主水稻前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对其产卵、取食和存活的影响。供试虫(4月下旬采集)先用禾本科草坪草高羊茅饲养0、10、20、30和45 d(即供食水稻前时间),然后用20~35 d龄的稻苗饲养,观察产卵等情况。结果表明,水稻供食前时间达到10 d后即可致使冬后虫产卵历期明显缩短,卵量下降,取食斑的数量和长度减少。当水稻供食前时间延长至20 d后,成虫在水稻上的存活历期开始明显下降。处理时间越长,对其后成虫在水稻上的生殖、取食和存活的影响越大。还讨论了春季早稻栽种时间对该虫一代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郑州郊区稻麦连作区稻象甲以老熟幼虫在麦田内的前稻茬及其周围土壤中越冬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的稻象甲幼虫的致病性以及线虫防治稻象甲幼虫的可能性。使用病原线虫防治地下害虫是一种理想的很有前途的生物防治措施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稻象甲幼虫有很强的侵染力,在很短时间内即可使大量稻象甲幼虫死亡。此外,受侵染的稻象甲体内所繁殖的线虫有很强的再侵染能力,因此,一次使用后可长期在田间发挥作用,抑制地下害虫的种群。不同剂量的线虫制剂对稻象甲的致死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田间稻象甲幼虫的密度不同,施用线虫制剂后死亡率差异较大。高密度的幼虫使用高剂量的线虫制剂效果好,低密度时低剂量的效果好。大田使用时因根据虫口密度决定线虫剂量。根据大田实际情况,似应以40~80万条/m2的剂量较好。线虫剂量的增加,侵染力也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剂量时,其杀虫效果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湿润直播稻田杂草出苗动态与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1996~1997年在浙江嘉兴调查了湿润直播稻田杂草出苗动态和发生规律,并比较了直播与移栽,早稻、单季晚稻与连作晚稻直播,翻耕与免耕直播间杂草发生差异。湿润直播稻田杂草以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节节菜、陌上菜为主,其次有通泉草、丁香蓼、水芹。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杂草种类数分别占25.0%、18.8%和56.2%,出苗数量分别占11.2%、11.6%和77.2%。单季晚稻直播田稗草、千金子发生重于其他直播田,直播田稗草和千金子数量明显高于移栽田。直播田杂草于播种后3~4 d陆续出苗,1~3周达到高峰。连作晚稻直播田播后6~8周出现明显的第二个出苗高峰。以阔叶杂草为绝对优势的翻耕直播田杂草发生重于免耕田。直播田杂草数量自然消长呈现与出苗动态相同的趋势。直播田杂草发生以稗草、千金子、丁香蓼较早,节节菜、陌上菜、通泉草次之,异型莎草和水芹较迟。稗草、千金子及其他几种主要杂草出苗高峰均呈单峰状态,而节节菜、陌上菜在连作晚稻直播田的出苗则为双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田间发生动态,明确旱稻孢囊线虫的防治指标。方法 2016–2018年对长沙地区一季晚稻的旱稻孢囊线虫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采用田间小区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其不同群体密度下一季晚稻的损失,建立了旱稻孢囊线虫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 旱稻孢囊线虫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孢囊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水稻分蘖期末、孕穗期和黄熟期,推测旱稻孢囊线虫在长沙地区一季晚稻每年发生3代。小区接种试验测产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对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实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每1mL土壤接种卵量≥4个,旱稻孢囊线虫危害较为严重,被害株实粒重损失在19.4%以上,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我们分析了旱稻孢囊线虫发生世代数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指导长沙地区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油菜茎象甲(Ceuthorhynchus asper Roel) 是中国西北地区油菜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发生规律因地区、生态条件或当地小气候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同油菜种植区及其所处地理海拔不同,其消长规律也不相同;同一地区阳坡地带发生较早,其次是平川和阴坡地。在冬油菜区,油菜茎象甲成虫于2月至3月上中旬陆续出土活动,2月中旬至3月下旬产卵为害,其成虫均有越夏越冬习性。在春油菜区,油菜茎象甲成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土活动,5月中下旬交尾产卵,其蛹羽化为成虫后因气候冷凉大多不经过越夏,而是活动一段时期后直接越冬。对茎象甲的防治应掌握其活动消长规律,抓好关键时期采用化学和农业防治措施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并为预测建模提供信息,对常德市鼎城区1960~1990年三化螟冬后及各世代幼虫高峰虫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化螟年间总虫量、第1代、第3代和越冬后虫量序列数据结构性较强,可预测性较好;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和年间第2代虫量序列数据的结构性较弱,第4代虫量基本是随机性的。三化螟虫量发生无长期趋势,间歇性发生特点较为明显;世代间幼虫高峰虫量呈现4代(1年)的季节性周期。采用缺失或插入法分析了各世代虫量和冬后基数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第2代和第3代虫量对整个世代间虫量数据系列有一定影响,而冬后基数和第1代、第4代虫量的影响甚微,三化螟发生量更多地受栽培制度、气候、食料和天敌等因子的影响。初步总结并建立了种群时间格局分析的地统计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Generally, population dynamics is durative. Based on the relativities among successive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uniform time intervals, time series analysis seeks after the rule of population dynamic and hereby carries through forecast [1]. Geostatistics is a branch of applied statistics developed by George Matheron. A unique aspect of geostatistics is the use of regionalized variables which are variables that fall between random variables and completely deterministic variables. As one of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