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五氯硝基苯在土壤中的降解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在控制条件下,PCNB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中PCNB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土壤中微生物对PCNB降解过程有强化作用,使未灭菌土壤中PCNB降解反应表观活化能降低,反映了生物降解的特点;在4℃-3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对微生物激活作用的增强,从而使PCNB降解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Intranet的绒山羊BLUP育种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Intranet技术的特点和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育种系统的原理,提出采用Intranet技术设计绒山羊BLUP育种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PC计算和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简洁、高效、使用方便等特点,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3.
蚕育种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蚕育过程的有关信息,经收集,提炼,分析,设计出蚕育种信息收集,处理的多种方案。采用FoxBASE2.1程序设计方法,在IBM PC386微机上研制的系统软件,具有对蚕育种信息的存贮、修改、查询、分析统计等功能。该系统为提高蚕种效率,提高蚕育种品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RT-PCR及RFLP技术对对外开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进行诊断与分型的研究进展。介绍以IBV通用引物的RT-PCR进行诊断及其应用、型特异引物的RT-PCR及其应用以及RT-PCR结合RFLP分析技术进行分型的应用,而且还展望了这上结技术在临床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用根据国外已报道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的RNA2的序列合成的两个引物,通过对BNYVV新疆分离物的RNA逆转录获得了BNYVV的外壳蛋白基因的cDNA,经PCR扩增后用T4聚合酶补平两端,克隆到pGEM-7Zf(+)质粒的SmaI位点,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筛选得到正向插入的重组质粒pGEB3。用PCR扩增和酶切均得到590bp的DNA片段。用ABI370A型DNA全自动序列仪测出该c  相似文献   

6.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鸡新城疫病毒cDNA,制备核酸探针,经斑点杂交和碱性磷酸酶显色后,探针同该cDNA的PCR产物、PCR产物重组子和新城疫强弱毒株呈现阳性反应,与IBV、ILTV、MG和正常尿囊液等均呈阴性杂交反应,田间病料的杂交试验也表明,该cDNA探针是敏感且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了5种方法从棉花叶中提取棉花曲叶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对不同的CLCuV分离物的PCR扩增表明,通常用于双生病毒基因组DNA提取的NaOH法和CTAB提取的DNA无法用于PCR检测,但CTAB法提取的DNA可用于Southern blot杂交。有3种方法可有效地提取CLCuV DNA,供PCR扩增使用,这3种方法的共同点是去除了棉花组织中的干扰物质。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发表的IBD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扩增IBDV VP2cDNA的引物,以纯化的IBDV-D78弱毒疫苗株基因组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约1.5kb产物。将PCR产物克隆到pUC19的Smal位点,经酶切图谱分析等方法鉴定出重组VP2cDNA质粒(pVP2)。将VP2基因正向插入FPV启动子LP23P2下游,连同痘苗病毒启动子P11启动的LacZ报告基因盒插入FPV转移载体中  相似文献   

9.
大纤突S糖蛋白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要的免疫相关性蛋白之一,参考已发表的IBV-Beaudette株S1基因DNA序列,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IBV-RNA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获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上海分离株S2T2-S1纤突糖蛋白基因,长度1.65kb,利用引物设计中的BamH和HindⅢ位点将其克隆到载体pSI(+)中。对该基因进行限制性酶发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对鲑鱼生长激素cDNA进行改造。将改造后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BV220,构建重组鲑鱼生长激素基因表达质粒pBVGH18,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表达量约占细胞可溶性总蛋白的10%。表达产物经初步纯化和复性后作为饲料添加剂投喂罗非鱼,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TaPL3(version3.00)模型计算了7种PCBs同系物在兰州地区通过大气和水体的特征迁移距离(CTD)及其总持久性(Po)v,讨论了其长距离传输潜力(LRTP)和Pov之间的关系,并以PCB28为例,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地区PCB28、PCB52、PCB77、PCB101、PCB138、PCB153和PCB180通过大气的CTDair在250~2500km之间,Pov在500~33000d之间,PCB138、PCB153和PCB180对源区影响较大;通过水体的CTDwater在6500~61000km之间,Pov在850~36000d之间,PCB28、PCB52、PCB77和PCB101对源区影响较大。7种PCBs的同系物LRTP和Pov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排放到大气中的PCBs而言,对Pov和CTD影响最大的参数都是理化参数;就排放到水体中的PCBs而言,Pov比CTD更依赖于PCBs的理化性质,而CTD比Pov更依赖于环境条件。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兰州地区PCB28通过大气的CTDair偏低,通过水体的CTDwater偏高,PCB28通过大气和水体的Pov都偏高。  相似文献   

12.
甲磺隆和苄嘧磺隆对水华鱼腥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广普、高效、低毒的甲磺隆、苄嘧磺隆作用于水华鱼腥藻,用分光光度法测得的藻液吸光度作为藻现存量指标,研究甲磺隆、苄嘧磺隆对水华鱼腥藻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甲磺隆、苄嘧磺隆对水华鱼腥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比传统的杀藻剂硫酸铜更优越,且其抑制作用与用药量及初始藻密度密切相关。加药越多,对水华鱼腥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藻密度越大,相应的抑制藻生长所需药量越大;加药的时间越早,抑藻效果也越好。同时以甲磺隆、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分别代替其纯品,进行了小型水体试验,抑藻效果显著,确证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用于控制藻类生长、治理“水华”和“赤潮”等环境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旱地水窑是集雨蓄水,解决人畜饮水、发展节水灌溉的有效集雨蓄水工程。从水窑结构受力特性分析,水窑属于浅埋式非衬砌地下结构,其结构形状及尺寸是决定窑体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而开挖阶段又是窑体最危险阶段之一。针对前期研究所拟定出的斜墙圆拱式窑体形状及参数,应用弹塑性非线性分析方法,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开挖工序及过程进行开挖过程模拟研究,并从反映水窑体稳定性的位移、塑性区及拉应力3个方面分析了开挖卸荷对窑体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管采用上行法还是下行法开挖,水窑在开挖过程中土体是稳定的,从而验证了以前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机械搅拌工艺优化及中试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蓝藻厌氧发酵过程中,由于蓝藻密度较小,容易在反应器中上浮而结壳,从而降低反应器产气效率。该文以蓝藻为原料,研究机械搅拌对其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分别选取不同的搅拌周期、搅拌持续时间及搅拌强度3个因素,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确定蓝藻厌氧发酵产气的最佳搅拌因素,为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应用提供技术参数。以模拟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从而预测得到蓝藻最佳搅拌条件为:搅拌周期6 h、搅拌持续时间20 min/次、搅拌强度56 r/min。中试中,在最佳搅拌条件下,蓝藻的比产气速率、比产甲烷速率最大,分别为0.39、0.236 L/(L·g)。研究发现:搅拌强度对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最大,搅拌周期其次,搅拌持续时间最小;搅拌强度过大、搅拌频繁将会破坏适于特定厌氧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使系统中不同种属厌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受到局部破坏,反应器中污泥的蛋白酶、脱氢酶及辅酶活性下降,产气率降低;搅拌强度小、搅拌周期长,蓝藻容易上浮,与污泥中微生物接触有效接触减少,蓝藻转换效率低,微生物活性降低。适当的搅拌混合可以破坏蓝藻上浮结壳,同时提高蓝藻与微生物之间接触效果及产气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复合益生菌发酵液的功能特性及对对虾诱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  马青山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6):242-248
为探求复合菌发酵液的多种功能,该试验选择具有脱氮、产酶、抑菌等优良性能的酵母菌、乳酸菌及芽孢杆菌各1株,利用已优化的HJ培养基进行共培养,实时监测发酵过程,分时段取样,对复合菌发酵液的脱氮、产酶、抑菌、培藻及诱食等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酿酒酵母菌NJ-02、屎肠球菌SC-01及枯草芽孢杆菌M7-1能够在HJ培养基中进行共发酵,连续培养24 h后3株微生物活菌数量分别达到3.88×10~8、2.41×10~(10)、5.38×10~9 CFU/mL。复合菌发酵液的脱氮、培藻性能同复合菌中枯草芽孢杆菌M7-1的活菌数相关较大,发酵至16h其降解亚硝态氮和培藻性能最为理想,亚硝态氮降解率为89%,并使小球藻叶绿素a质量分数提升49.6%。复合菌发酵液具有同枯草芽孢杆菌M7-1相当的产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及同屎肠球菌SC-01相当的抑菌(副溶血弧菌)活性。复合菌发酵液饲喂对虾,诱食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化学诱食剂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l-beta-propiothetin hydrochloride, DMPT)差异不显著,其肠道中乳酸菌、酵母菌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化学诱食剂组(P 0.05)。该研究所制备的脱氮、培藻、抑菌及诱食功能复合菌发酵液,为可持续生态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聚光集热苦咸水蒸馏装置中含吸光颗粒水体的光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太阳能蒸馏装置存在传热热阻大,传热换热环节多等缺陷,导致太阳能蒸馏装置热能利用效率低和淡水产量小,鉴于此,该文设计一种新型基于聚光集热的苦咸水蒸馏装置,利用抛物碟式聚光器将入射太阳光汇聚并直接在含有大量黑色多孔颗粒苦咸水体内完成光热转化,克服了传统太阳能蒸馏器光传输方向与热传输方向相反的缺点,减少了装置传热换热环节,使得聚光直接加热苦咸水蒸馏产水得以实现,该文对于装置中实现光热直接转化的水体光吸收特性展开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借助光学积分箱对影响水体模拟受热温升阶段和沸腾蒸发阶段光吸收特性的吸光颗粒粒径、颗粒丰度及光程等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含较小粒径吸光颗粒的水体光吸收特性较好,在模拟受热温升过程中,含粒径为0.5 mm颗粒的水体最大光吸收比比含有粒径为1.0 mm颗粒的水体增加9.0%,模拟受热沸腾过程中,丰度为6.7 g/L水体光吸收比是丰度为0.75 g/L水体的4.94倍,且水体光吸收比随沸腾程度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该研究结果为太阳能苦咸水蒸馏技术的热能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水塌陷塘新型湿地藻类群落季节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市潘三塘为例,探讨了浅水塌陷塘新型湿地的藻类群落季节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水塘夏季水体有机污染严重(CODCr为52.63 mg/L),营养盐(TP、TN)为Ⅴ类水质,分别达0.45 mg/L,2.01 mg/L,营养状况为重度富营养化,其藻类以蓝藻为优势种;春秋季水体污染稍弱于夏季,属Ⅳ类水质,为中度富营养化,秋季(藻类优势种为绿藻)富营养化程度略高于春季,总体水平接近重度富营养化.藻类生物量Chla秋季最高(27.54 mg/m3),夏季次之(16.85 mg/m3),春季最低(5.82 mg/m3),与TP、TN和CODCr分别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较好地指示水体内营养盐及有机物的污染水平,但与总硬度并无显著相关关系,对总硬度影响不大;另外,浅水塌陷塘湿地的藻类群落生物量与水深(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量的季节变化亦可影响藻类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选择性Zarrouk无机培养基从北海螺旋藻养殖场水样中富集和稀释平板分离出9株螺旋藻,经对其生长测定,从中筛选出一株生长较快、藻体粗壮的螺旋藻藻种(暂定名SP06),通过对其形态学观察、培养基优化和最佳生长条件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该藻螺旋状,细胞为短圆柱形,藻体长50-600μm,径宽30-70μm,螺旋数3-10,在配方为NaHCO3 16.8g/L、KH2PO4 0.4g/L、NaNO3 2.7g/L、NaCl 1.0g/L、FeSO4 0.005g/L、MgSO4 0.1g/L、K2SO4 1.0g/L、CaCl2 0.04g/L液体培养基中,在起始pH8-10,光照强度4000Lx,30℃/25℃光/暗变温条件下生长良好,培养8d每升养殖水可收获湿藻46-48g。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壳聚糖和高岭土单独及复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以250mL烧杯作为试验容器,纯种藻为试验用藻,以叶绿素a和浊度表征藻液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高岭土除藻效率较低,增加高岭土用量难以提高藻的去除率;单独使用壳聚糖对藻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藻的絮凝沉降速度较慢。壳聚糖-高岭土复合体可以明显加快藻类的沉降速率,改善除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叶绿素a浓度是反映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常作为水产养殖、渔场预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评价指标。针对现有叶绿素a监测仪器实时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环境干扰严重等问题,该研究以实时监测叶绿素a浓度为主要目标,提出了环境光校正算法和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监测装置。该装置可向水体发射波长440 nm的激光,诱导激发叶绿素a产生中心波长680 nm的荧光,利用可见光传感器获取叶绿素a受激产生的680 nm荧光强度,即可实现对叶绿素a浓度的监测。以绿藻门小球藻和蓝藻门铜绿微囊藻为对象,利用680 nm荧光值和叶绿素a浓度的线性关系建立拟合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9;基于统计分析法设计的数据处理可有效剔除误差数据,提高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利用环境光校正算法可有效降低环境光对测量结果的干扰。在仪器稳定性试验中,通过测量激光模块的供电电流和光谱模块的440 nm通道光强值,4 min后两者的标准差系数均为0.001,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4,表明可通过控制电流强度控制激光输出。在性能验证试验中,2组不同光照强度和6组不同藻种的待测水样的平均测量误差在5.48%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水质监测领域提供设备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