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筛选适于木薯酒精渣栽培的草菇优良品种.[方法]以木薯酒精渣为主料,棉籽壳、麸皮为辅料,采用全脱袋覆土出菇方式,对引进和分离的13个草菇品种进行出菇试验.[结果]供试的13个草菇品种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有V97、V9、V25、V木和V112,菌丝日生长速度分别为15.43、14.86、13.57、12.78和12.78 mm/d;产量和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有V9、V木和V112,产量分别达29.16、21.70和18.21g/袋,生物转化率分别达24.50%、18.20%和15.30%;不易开伞的菌株为V9、V97、V365和草01.[结论]初步筛选出V9作为木薯酒精渣的适栽草菇品种,并作为下一步扩大试验规模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基质中香菇菌丝生长期4种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香菇营养生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提取不同基质中的粗酶液,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值,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淀粉酶及漆酶的活性变化.[结果]不同基质对胞外酶活性大小有影响;各种酶活性高峰期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转色末期;淀粉酶的活性高峰位于转色初期;漆酶的活性高峰在发菌初期.[结论]胞外酶在不同基质和菌丝不同生长阶段活性存在差异,但同一种酶在不同基质中的活性变化趋势总体一致.  相似文献   

3.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降解转化稻草秸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食用菌糙皮侧耳(P leurotus ostrea tus)菌株降解稻草秸秆,对子实体产量、品质,基质中木质纤维成分的变化和与基质主要成分降解相关胞外酶活性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秸秆栽培所获子实体,营养品质较高。经过2潮菇阶段的培养,木质纤维成分在基质中的含量比栽培前降低11.94%~14.7%,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对胞外酶的研究发现:淀粉酶在培养前期活性较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糖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峰值与低谷的发生与子实体的发育状态成正相关;漆酶和愈创木酚酶活性变化与基质中木质素的降解相关,在第1潮菇子实体成熟前活性逐渐升高,随后呈下降趋势;漆酶的活性与菌株子实体的产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食用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降解稻草秸秆,对子实体产量、品质,基质中木质纤维成分的变化和与基质主要成分降解相关胞外酶活性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秸秆栽培所获子实体,营养品质较高.经过2潮菇阶段的培养,木质纤维成分在基质中的含量比栽培前降低11.94%~14.7%,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对胞外酶的研究发现:淀粉酶在培养前期活性较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糖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峰值与低谷的发生与子实体的发育状态成正相关;漆酶和愈创木酚酶活性变化与基质中木质素的降解相关,在第1潮菇子实体成熟前活性逐渐升高,随后呈下降趋势;漆酶的活性与菌株子实体的产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油茶壳等农业废弃物复配基质上草菇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生物学特性、胞外酶活性和营养成分消耗量等指标,评价了不同基质成分对草菇生物学特性和菌丝营养利用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配制的复合基质中,油茶壳和花生壳含量高的基质中菌丝的胞外酶活性较高,在子实体形成阶段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为3.36、3.23 U/g,半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4.61、4.87 U/g,漆酶的活性分别为5.217、4.23 U/g;对应的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利用率也高,草菇生长期间纤维素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79、7.07倍,半纤维素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9.68、7.57倍,木质素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55、13.59倍;草菇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生物学特性良好,适合用于草菇代料栽培。而甘蔗渣和玉米皮含量高的基质中菌丝的胞外酶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利用率较低,其生物学特性较差,则不太适用于草菇的栽培。由此可见,基质成分能显著影响草菇菌丝胞外酶的分泌与活性以及菌丝利用基质中营养成分的能力,继而影响草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平菇栽培种培养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棉籽壳为主料制作平菇栽培种,测定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平菇栽培种培养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整体上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整体上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菌株的酶活变化趋势有所差异,本研究为平菇生理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降解与其相关酶活性变化,为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3批次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从堆肥到出菇的理化参数和木质纤维素及相关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并统计每批次产量.[结果]3批次培养料理化性状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建堆时,培养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对含量分别为23.19%、19.64%和16.12%;二次发酵结束时,三者相对含量分别为15.73%、10.93%和22.96%;双孢蘑菇出菇结束时,三者相对含量分别为8.37%、4.27%和18.98%.表明堆肥时期微生物和双孢蘑菇均优先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而对木质素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堆肥时期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平稳,第1潮菇时急速升高,以后逐渐下降,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11.02~149.52 U/g)远高于α-纤维二糖酶活性(0.37~13.30 U/g),是降解纤维素的主要酶类.3种半纤维素降解酶在堆肥时期呈波动式变化,在第1潮菇时活性达到最高,其中木聚糖酶的活性(58.65~176.25 U/g)高于木糖苷酶活性(0.55~5.07 U/g)和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的活性(2.29~39.60U/g),是分解半纤维素的主要酶类.漆酶在堆肥时期几乎没有活性,菌丝长满时活性急剧升高至14.57 U/g,并保持至原基形成.第3批次的各种酶活性、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第1批次和第2批次.[结论]3批次双孢蘑菇培养料的理化指标及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在堆肥时期和出菇时期,优先利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而木质素利用率较低.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是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主要酶类,各种酶活性与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主要比较了生产上常用的12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Fr.)Sing.]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及菌落特征,同时,对12个菌株的胞外酶,如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以期找出菌丝生长速度与胞外酶活力的相关性,为正确评价菌种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个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在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9号和12号;在模拟出菇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7号、8号和12号。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菌株是5号,木聚糖酶和漆酶活力最高的菌株是1号。胞外酶活力大小表现的顺序与生长速度偶联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不同比例的木薯秆屑、棉籽壳、稻草栽培草菇菌株V展1、V信丰,调查草菇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及经济效益,探讨木薯秆屑栽培草菇的可行性和适宜添加比例.结果表明,配方B是栽培草菇V展1、V信丰的最佳配方,其投入产出比最高,分别达到1∶2.37、1∶2.26;其次是配方A,投入产出比分别达1∶2.32、1∶2.17.说明利用木薯秆屑代替部分棉籽壳栽培草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株茶树菇菌株栽培过程中7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了解茶树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利用营养物质的规律。【方法】以茶树菇菌株ZK08、JX09、Ag16为材料,将其接种于组分为棉籽壳39%、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8%、蔗糖1.5%、石膏1.5%(均为质量分数),含水量62%的栽培袋中。25℃条件下遮光培养50~60d,分别在菌丝生长半袋、满袋、现蕾、出一潮菇、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出二潮菇、二潮菇子实体成熟和二潮菇采收1周后,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析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3株茶树菇菌株在栽培过程中的7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前;而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栽培时间延长一直呈下降趋势。【结论】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高峰值比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来得早;淀粉酶的高峰出现在一潮幼菇期到子实体成熟期。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淀粉类物质可促进茶树菇的生殖发育。  相似文献   

11.
高效利用木质素·半纤维素的草菇菌株初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筛选出可高效利用木质素、半纤维素的草菇菌株,以促进草菇生产。[方法]以V9、V11、V广、V展1、V展2、V信丰6个草菇菌株进行透明圈法测定,愈创木酚氧化显色观测,过氧化酶显色观测。[结果]6个菌株均能利用木质素、半纤维素,但其能力有差异。V展1、V信丰能高效利用木质素、半纤维素。[结论]从草菇品种中筛选了可高效利用木质素、半纤维素的菌株V展1和V信丰,对促进草菇生产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草菇是一种原产自我国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腐生性食用真菌.对17个不同来源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菌株的原基出现时间、大量采收时间、菌膜厚度及生物转化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原基出现时间、大量采收时间与生物转化率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原基出现时间、大量采收时间越短,生物转化率相对较高;菌膜厚度越厚,越不容易开伞,菌株VV007的菌膜厚度最薄、为0.52 mm,最容易开伞;各菌株间的生物转化率差异显著,其中VV001的生物转化率最高,达21.73%.  相似文献   

13.
草菇是一种原产自我国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腐生性食用真菌。对17 个不同来源的草菇(Volvariel lavolvacea)菌株的原基出现时间、大量采收时间、菌膜厚度及生物转化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原基出现时间、大量采收时间与生物转化率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原基出现时间、大量采收时间越短,生物转化率相对较高;菌膜厚度越厚,越不容易开伞,菌株VV007的菌膜厚度最薄、为0.52mm,最容易开伞;各菌株间的生物转化率差异显著,其中VV001的生物转化率最高,达21.73%。  相似文献   

14.
王杰  林俊芳  郭丽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78-16780
从草菇基因组中克隆内源强启动子,为草菇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启动子元件材料。[方法]采用PCR技术从草菇基因组DNA中克隆gpd启动子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序列特征和调控元件进行分析,并构建表达载体。[结果]从草菇基因组中克隆出2条特异gpd启动子片段,大小分别为1056和614bp;成功构建了分别以这2条启动子片段驱动的、以gfp基因为报告基因的2个表达载体。[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品质优良的草菇新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开展熟料袋栽草菇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V4草菇品种产量最高,达132 g·袋-1,鲜菇生物转化率43.5%,与其他品种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控蕾促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控制草菇培养料堆制发酵时间及菌丝生长发育光照度,能控制草菇菇原基的数量,提高稻草袋栽草菇的成菇率和产量.稻草培养料堆制5 d,翻堆1次产量最高,平均为...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桑园生态建设重点在于稳定蚕桑产业,增加农户收益。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三峡库区桑园间作草菇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寻求经济价值较高的三峡库区优质桑园复合利用模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桑园间作草菇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库区桑园为草菇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使其与桑树生长形成互利共生的充分性以及库区桑园借助草菇消纳农业废弃物,减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桑生长,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育耐低温草菇菌株,以草菇V23、V3552为亲本,采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两种方法对草菇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到耐低温的突变株;然后利用紫外灭活(20 W,30 cm,110 s)和热灭活(50℃ 3 min)的双亲灭活标记法对突变株进行化学融合,结果表明在400 g/L的PEG6000、pH 8.0、融合时间30 min和融合温度32℃的条件下融合率最高,达到0.517%, 共获得200个融合子。经过0℃低温筛选,最终获得15株草菇耐低温菌株,菌丝在0℃的耐冻能力提高了4.5倍。经出菇实验证明其子实体与出发菌株相比具有明显的耐低温性,液化现象明显推迟,说明该方法筛选出的菌株具有进一步应用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完善草菇液体菌种的生产和应用,尽快使草菇实现工厂化栽培,本试验以天达V901为试材,通过摇瓶发酵,进行了草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条件下,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淀粉,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碳氮比是10∶1,最佳淀粉浓度是3.0%。草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