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SCYLV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柳州郊区蔗区调查的8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75.0%;柳城蔗区调查的7个品种全部带毒,带毒率为100.0%;鹿寨蔗区调查的4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50.0%;宜州蔗区调查的6个品种中有4个带毒,带毒率为66.7%。在所调查的品种中,柳城03-182、桂糖21和台糖16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蔗区均检测出黄叶病毒;主栽品种ROC22也在柳城和宜州蔗区检测出黄叶病毒。【结论】甘蔗黄叶病已在广西北部蔗区发生,且有向外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甘蔗病毒病种类和发生情况,明确其病原病毒种类及分布,为针对性地开展甘蔗病毒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3年对广西14个地市主要甘蔗种植区的甘蔗病毒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样,用RT-PCR等方法对田间采集的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广西蔗区发生的病毒病主要为甘蔗花叶病,在全区范围内普遍发生;甘蔗黄叶病在大部分蔗区发生,但程度不及甘蔗花叶病.采集的192个样品中有116个样品检测出病毒,分别是高粱花叶病毒(SrMV,占47.9%)、甘蔗花叶病毒(SCMV,占15.6%)和甘蔗黄叶病毒(SCYLV,占6.8%),其中SrMV和SCMV复合感染占5.7%,SrMV和SCYLV复合感染占1.6%,SCMV和SCYLV复合感染占2.1%,SrMV、SCMV和SCYLV3种病毒复合感染占1.6%.[结论]目前广西甘蔗种植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主要由SrMV和SCMV引起,且病毒复合感染较严重,需在甘蔗健康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加强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 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 P2:5′-GGAGCGTCGC
CTACCTATT-3′)进行SCYLV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柳州郊区蔗区调查的8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75.0%;柳城蔗区调查的7个品种全部带毒,带毒率为100.0%;鹿寨蔗区调查的4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50.0%;宜州蔗区调查的6个品种中有4个带毒,带毒率为66.7%。在所调查的品种中,柳城03-182、桂糖21和台糖16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蔗区均检测出黄叶病毒;主栽品种ROC22也在柳城和宜州蔗区检测出黄叶病毒。【结论】甘蔗黄叶病已在广西北部蔗区发生,且有向外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黄伟华  颜梅新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25-13426,13428
[目的]明确甘蔗黄叶病毒病SCYLV在广西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广西健康种苗的推广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南部蔗区对不同甘蔗品种采集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RT-PCR检测。[结果]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中比对确认均为SCYLV CP序列。黄叶病调查结果发现,钦州蔗区感病最严重,品种感病率达80%;扶绥蔗区的5个品种中,检出黄叶病毒的有3个品种,感病率为60%;凭祥蔗区感病的品种占60%;北海蔗区的品种感病率为50%;宁明东安乡蔗区6个品种中1个品种检出SCYLV,感病率为17%;驮卢镇渠立村和崇左江州2个地方11个品种均未检测出SCYLV。[结论]甘蔗黄叶病毒病已在广西南部大部分蔗区发生且蔓延。  相似文献   

5.
颜梅新  黄伟华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156+10163-10156,10163
[目的]为广西甘蔗黄叶综合征(YLS)的分子检测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显症甘蔗叶样本,通过提取总RNA,利用引物P1/P2对样本递行反转录RCR(RT-PCR)扩增,对广西地区甘蔗黄叶病的病原体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经引物P1/P2扩增出630 bp的目的片段。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是甘蔗黄叶病毒(SCYLV)外壳蛋白基因的一部分,与其他国家SCYLV分离物同源性达95%-99%。[结论]广西甘蔗黄叶病病原确是SCYLV,该病毒可能是近年从区外或境外传入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种质筛选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主要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提取RNA后采用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玉米矮化病毒(MD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特异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将目的片段克隆并测序;病毒CP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收集的48份样品中检测出SrMV阳性33份,SCMV阳性2份,SCMV和SrMV复合侵染1份,未检测到MDMV和JGMV.花叶病的发病率为75.0%,其中,SrMV、SCMV及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发病率分别为68.8%、4.2%和2.1%.台糖系列及其他引进品种的甘蔗花叶病感病率较高,桂糖系列品种的感病率相对较低.[结论]甘蔗花叶病已在广西大部分蔗区发生,其致病原以SrMV为主,SCMV零星发生,由SCMV和SrMV复合侵染的甘蔗花叶病发生机率较低.广西蔗区可能存在其他种类病原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甘蔗杂交种子对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传播性,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父本或母本感染花叶病或黄叶病的甘蔗杂交种子样品10份,分别以SCMV、SrMV和SCYLV特异性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对田间实生苗进行生物学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其叶片SCMV、SrMV和SCYLV携带性.[结果]经特异性引物检测,10份杂交种子中仅有样品H4显示SrMV阳性,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为828 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rM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4的SrMV和GenBank中SrMV外壳蛋白序列的自举水平达100%,证实H4样本感染的病毒为SrMV.田间连续45 d观察均未发现出现病毒症的甘蔗幼苗;经RT-PCR检测,均未在10个样品实生苗叶片中发现此3种病毒.[结论]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  相似文献   

8.
2008~2009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蔗新品种的丰产性及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ROC22和ROC16为对照,2008~2009年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来宾、崇左和合浦等区试点进行两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对10个参试甘蔗新品种进行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结果]10个参试品种中桂糖02/208早熟高糖高产稳产,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柳城03/1 82和桂糖02/901表现特早熟特高糖稳产;桂糖02/770、桂糖02/833表现中晚熟高产中糖;桂糖02/1247和柳城03/1137表现晚熟高产中糖.[结论]桂糖02/208、柳城03/182、桂糖02/901、桂糖02/770、桂糖02/833、桂糖02/1247和柳城03/1137达到广西甘蔗品种审定的标准,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南多个蔗区发生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显示,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该病毒的侵染,被侵染的品种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ROC16、ROC22、ROC25、粤糖93-159、127Q、Q174、粤糖8388和HOCP91-555等。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揭示,华南地区大多数SCYLV分离物 CP基因核苷酸序列(591bp)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同一率为100%,仅少数分离物与SCBV-B1存在1至3个核苷酸的差异。本文还首次证实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为SCYLV传毒媒介。建立了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技术,在超过80%的饲毒2周以上的甘蔗绵蚜无翅成虫体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地传播SCYLV外,还可将SCYLV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每株接种15头饲毒甘蔗绵蚜,传毒成功率分别为100%(9/9)、75%(6/8)和50%(4/8);本试验中,甘蔗绵蚜未能将SCYLV传至小麦和香蕉。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甘蔗黄叶病在贵州各蔗区的发生情况,对贵州甘蔗生产主产区的23个甘蔗疑似感病植株进行了甘蔗黄叶病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8个甘蔗生产区中6个蔗区检测到甘蔗黄叶病毒(SCYLV),样本阳性检测率为47.8%。结论:甘蔗黄叶病在贵州多个蔗区均有发生,不同品种间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生产上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7个甘蔗新品种(系)的田间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良品种,为其在柳州蔗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柳州蔗区条件下,对参与广西甘蔗新品种区试的7个甘蔗新品种进行田间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品比试验,并采用DTOPSIS法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7个参试品种中,以桂辐98/296的宿根萌苗率、分蘖率、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和产糖量表现最好,其他品种表现无明显规律.桂辐98/296、桂糖04/120、玉林1号的综合性状优于对照新台糖22号,而柳城03/362、桂糖04/2278和桂糖02/496低于对照新台糖22号.7个甘蔗品种的C值从高到低排序为桂辐98/296、桂糖04/120、玉林1号、桂糖04/2278、新台糖22号、柳城03/362、桂糖02/496.[结论]桂辐98/296、桂糖04/120、玉林1号适宜在广西柳州地区及气候相似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而桂糖04/2278、柳城03/362、桂糖02/496则不宜在该类型蔗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梢腐病的区域性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6.11%,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0.34%~1.87%,宿根蔗发病率为0~6.11%;除柳城05-136外,宿根蔗感病程度均比新植蔗严重.粤糖93-159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00-236在来宾市武宣县.综合各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柳城03-1137、ROC16和桂糖40表现为高抗,其余6个品种表现为抗性.从小蔗区来看,调查的6个不同县(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宣蔗区的发病率最高(2.85%),融安蔗区发病率最低(1.52%).从大蔗区来看,调查的两个大蔗区(柳州和来宾)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柳州蔗区发病率稍低(1.93%),来宾蔗区发病率稍高(2.39%).[结论]目前甘蔗梢腐病在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发生程度较轻,柳州和来宾两个大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小蔗区差异较明显.甘蔗品种对梢腐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区域性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梢腐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间取样,采用PCR对采集的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并按不同蔗区、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类型的发病率分析广西蔗区RSD发生状况.[结果]在278个样品中有198个样品检测出RSD,检出率为71.2%;调查的9个主产区均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在58.3%~100.0%;采集的27个甘蔗品种(系)均检测出RSD,其中主栽品种ROC22发病严重,RSD检出率达80.8%;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6.0%,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75.7%,宿根年限越长,RSD检出率越高;旱地蔗的RSD发病率比水田高18.1%(绝对值).[结论]RSD在广西普遍发生且发生严重,生产中急需推广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和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蔗新品种的丰产性及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ROC22和ROC16为对照,2008~2009年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来宾、崇左和合浦等区试点进行两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对10个参试甘蔗新品种进行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结果]10个参试品种中桂糖02/208早熟高糖高产稳产,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柳城03/1 82和桂糖02/901表现特早熟特高糖稳产;桂糖02/770、桂糖02/833表现中晚熟高产中糖;桂糖02/1247和柳城03/1137表现晚熟高产中糖.[结论]桂糖02/208、柳城03/182、桂糖02/901、桂糖02/770、桂糖02/833、桂糖02/1247和柳城03/1137达到广西甘蔗品种审定的标准,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登录的SCYLV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方法从黑皮果蔗病株中克隆甘蔗黄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扩增出608个核苷酸(nt)的特异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包含甘蔗黄叶病毒(SCYLV)外壳蛋白基因的全长,编码196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已报道的SCYLV分离物同源性达96%以上;从构建的来自不同地区18个分离物的系统进化树得出本研究分离到的SCYLV-FJ Badila属于BRA-PER基因型;对福建省果蔗种植区长泰、龙文、同安等地的果蔗进行采样检测,结果表明,福建省果蔗普遍受到SCYLV的侵染。  相似文献   

16.
L个甘蔗品种(系)农艺性状及抗旱生理生化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评价国家甘蔗品种区试参试品系,筛选优良品系,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在云南瑞丽蔗区的湿润气候生态条件下,采用DTOPSIS法对国家第八轮甘蔗品种区试参试品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具有推广潜力的甘蔗品系.[结果]在10个参试甘蔗品系中,柳城03-1137、云蔗05-51、福农39和云蔗06-407等4个甘蔗品系的综合表现皆优于两个对照品种ROC22和ROC16,赣南02-70、粤甘35的综合表现介于两个对照之间.DTOPSIS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系C值大小排序依次是柳城03-1137、云蔗05-51、云蔗06-407、福农39、ROC22(CKl)、粤甘35、赣南02-70、ROC16(CK2)、云蔗04-241、福农02-5707、福农36、粤甘34.[结论]柳城03-1137、云蔗05-51、福农39和云蔗06-407等4个品系适于在云南瑞丽湿润气候生态型及其气候相似蔗区优先推广应用;赣南02-70表现早熟、中产,亦可在该类型蔗区应用,但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防倒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西北海蔗区疑似发生甘蔗白条病的样本进行PCR检测鉴定,明确甘蔗白条病在广西北海的发生情况,为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1月,在广西北海合浦县、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采集疑似甘蔗白条病样本372份,涉及19个甘蔗品种/系,采用甘蔗白条病病原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 Dowson]特异引物XAF1和XAR1对采集样本的DNA进行PCR检测.对部分有阳性条带的PCR产物进行切胶回收,并送样测序,然后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所采集的372份样本中,有78份样本扩增出目的条带,阳性检出率为20.97%;19个甘蔗品种中,有13个品种检测出阳性条带,检出率为68.42%,其中白叶病检出率较高的是柳城07-95、桂糖46号、桂糖42号和柳城07-536,检出率分别为75.00%、68.75%、48.15%和33.33%.部分阳性条带经克隆后测序,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广西白条病分离物KY315212.1的同源性为99%,表明它们均属于甘蔗白条病基因片段序列.[结论]甘蔗白条病已在广西北海蔗区发生危害,今后需加强检疫工作,防止从疫区调运感病蔗种,以控制病害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5种常见甘蔗病毒性病害在云南的发生情况,明确其病原病毒的种类和分布,为制定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对采集自云南保山、临沧和德宏3个甘蔗种植区的113份样品进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和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SCBV)的分子鉴定.[结果]113份甘蔗样品中有89份检出病毒,病毒检出率为78.8%,检出的病毒种类有SrMV、SCSMV、SCYLV和SCBV,检出率分别为5.3%、11.5%、20.4%和70.8%,未检出SCMV.30份样品存在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率为26.5%,其中有27份样品为2种病毒复合侵染,占23.9%,3份样品发生3种病毒复合侵染,占2.7%;未发现4种或5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结论]目前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由SrMV、SCSMV、SCYLV和SCBV引起,其中SCBV广泛分布,SrMV、SCSMV和SCYLV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布;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明显,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