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放牧强度对牦牛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董全民  马玉寿  李青云 《草地学报》2003,11(3):256-260,276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在冬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夏季则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线性回归和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在试验期间,牦牛的增重、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牦牛平均总增重差异显著(F=5.03>0.05=3.68),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和重度放牧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1太阳辐射对家禽生产力的影响 夏季在没有阴蔽的牧地进行放牧的家禽,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都较有阴蔽的牧地上放牧的家禽低;不同的阴蔽物对太阳的遮阴效果不同,对家禽生产力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20头杂种阉牛均分为两组,用氨化麦秸进行饲喂增重试验。7个月后,试验组牛每头平均增重33.59±11.8公斤,比对照组(20.87±17.75公斤)多增重12.72公斤。西门塔尔杂种牛的增重效果优于黑白花杂种牛。  相似文献   

4.
在西澳大利亚西南部一个冬季牧场上,进行了牛寄生线虫感染性幼虫总数由来的测定试验。六小块牧地在夏季和秋季的一个月里,由放牧已感染蠕虫的牛排出的虫卵所污染。每块与其余的小块在不同的时期里被污染。小块试验牧地感染性幼虫的水平,是检查第二年冬季沿着路线放牧的犊牛蠕虫寄生的数目来确定。放牧于夏季污染的小块牧地的追踪犊牛获得很少的蠕虫,而放牧于秋季污染的小块牧地的犊牛获得很多蠕虫。可以得出结论,夏季和早秋盛行的炎热、干燥的环境,妨碍  相似文献   

5.
在维多利亚州的Kyabram地区,笔者用二年的时间,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的灌溉多年生草场上,研究了奶牛放牧强度及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奶牛以4.4—8.6头/公顷的放牧强度在草场上轮牧。每年对施氮肥处理牧地按5.6公斤氮/公顷的比例,表施氮肥4次。试验发现,每公顷牧地每增加一头奶牛,第1、2年的乳产量分别下降260和329公斤,乳脂产量分别下降12.3和15.5公斤,蛋白产量分别下降10.7和14.5公斤。第1年放牧强度为8.6头/公顷的,其乳和乳脂产量最高(分别为17900和847公斤/公顷);放牧强度为7.6头/公顷的,其蛋白产量最高(597公斤/公顷)。第2年每公顷牧地生产乳品产量达到最高后下降,放牧强度为6.6头/公顷的,乳和乳脂产量最高(分别为14180和675公斤/公顷),放牧强度为5.9头/公顷的,其蛋白产量最高(508公斤/公斤)。试验期间,增加放牧强度也降低了奶牛的体重。表施氮肥对每头奶牛总的乳和乳脂产量无什么影响,但使蛋白产量持续增加。在放牧强度为4.4和8.6头/公顷时,施氮肥使每头奶牛增产蛋白质的数量为2—7公斤。施氮肥还增加了奶牛体重,且在放牧强度较高时增加量也较大。第2年,在放牧强度为4.4、6.6和8.6头/公顷时,年平均生产1公斤乳脂需饲料干物质(牧草和添加料)分别为29.9、29.3和37.0公斤。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首次研究了不同放牧制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和放牧强度(0.467,0.667和0.867ha/头)下在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上放牧的黑白花奶牛产奶量、乳比重及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连续放牧制(1632.5vs.1462.3kg/头)。不同放牧强度下,奶牛的产奶量以中等放牧强度最高,轻牧次之,重牧最低,分别为1724.5、1571.1和1331.2kgh头。放牧期间两种放牧制间奶牛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以轮牧制较高(0.224vs.0.205kg/头·天);三种放牧强度间奶牛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也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为B3>B2>B1,分别为0.242、0.225和0.176kg/头·天。不同放牧处理对牛奶比重影响不大。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奶牛平均日增重增加影响不显著,但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牧地改良结合高度有效的现代技术时,边区肉牛业的总利润取得了几何级数的增长。延长放牧期与施肥的天然牧地比较,牧草产量可提高三倍,体重可增加两倍(平均每天1.1公斤)。在载畜量高的放牧地,轮回放牧制是保持牲畜高生产性能的必要措施。对影响肉牛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一个方程,表示净利润(Pn)的计算方法为:  相似文献   

8.
1 放牧方法 冬季放牧时,有经验的农户都选择地势较低、山峦环抱和向阳的平地放牧。不让羊只游放牧过远,这样碰到天气骤变也能快速返圈,从而保证羊群的安全。在牧羊时,为了节约牧地,可采取先远后近、先阴后阳、先高后低、先沟后平、晚出晚归、慢走慢游的方式放牧。有条件的农户,在羊圈附近留下一块牧地,以便天气不好时供放牧救急。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在改良的牧地放牧的沼泽地水牛的生产性能进行了分析。出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的水牛体重分别是30.71±5.5公斤、140.5±28.3公斤、206.3±27.7公斤、283.5±27.7公斤和305.3±48.8公斤。平均日增重,断奶前是0.62±0.22公斤,断奶后到24月龄是0.25公斤。断奶时成活率1980和1981两年分别是42.9%和85.7%。初产年龄是1380±15天。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产犊的间隔分别是515±156天,521±183  相似文献   

10.
为测定365头杂交犍牛的酮体性状及生产性能,随机采用五种饲喂方案:①高精料日粮(HC)喂到273公斤后再喂至肥育;② 50%精料日粮喂到273公斤(soc—273)后再喂HC;③ 50%精料日粮喂到364公斤(soc—364)后再喂HC;④在灌溉的小麦牧地上放牧到273公斤(wp—273)后再喂HC ⑤在灌溉的小麦牧地上放牧到364公斤(wp—364)后再喂HC。结果表明,HC(1.22公斤/日)和soc—273(1.15公斤/日)组的平均日增重较其它三组高(P<0.01),有较高效益。HC、soc—273及wp-273组酮体质量级一般均较soc—364及wp—364组高。它们的酮体重、脂肪厚度、骨骼成熟度、瘦肉成熟度与美国农业部的质量级无显著差异。HC组的酮体率较高(p<0.05),眼肌面积、肾脏脂肪、心脏脂肪及骨盆脂肪高于其它组。分离9—10—11肋,瘦肉、脂肪和骨骼所占百分率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为了在育肥期获得较满意的酮体性状及缩短总的饲喂时间,不宜将牛在小麦牧地上或用50%精料喂至364公斤后再育肥。  相似文献   

11.
1987——1988年,我们应用长春兽医大学研制的咪唑苯脲对黑白花牛自然感染发生的病例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取得了药物安全、杀虫力显著、临床疗效较高的结果,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牛边缘边虫病的特效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均属于贵州黑白花牛和丹麦牛的幼龄小公牛,昼夜处于牧地放牧,多于8—9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魁北克省圣海辛泰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持续释放的噻烯氢嘧啶大丸剂可使粪便虫卵计数下降87%。于春季放牧时给16头肉牛犊与乳牛犊提供一种持续释放的噻烯氢嘧啶大丸剂,结果发现,与在一个毗邻牧场中未经给药的对照组相比,没有一头显示出胃肠道寄生虫病的症状及粪便中有虫卵排出。在夏季放牧季节末,给药犊牛可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29.7公斤,且一年后可多增重67.3公斤(97.5%以上)。3个对照组在冬季发生  相似文献   

13.
当地黑白花1岁公牛96头,其中试验组牛90头,平均体重198.4千克,对照组牛6头,平均体重203.1千克。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试前作布病和结核病常规检疫均呈阴性。并用15毫升/千克体重丙硫咪唑驱虫一次。 每天在同一牧地混合放牧10小时以上,天然河水自由饮饲,每天收牧时每头试验牛补饲试验料200克(玉米面100克加CNA100克,用水  相似文献   

14.
低湿牧地水分充足,牧草生长旺盛,养殖户则习惯于将牛羊赶到低湿牧地放牧,实不知在低湿牧地的水生植物或水面上结集着一种肝片吸虫的囊蚴,牛羊在放牧采食或饮水时吞入囊蚴,即易至牛羊发生肝蛭病。因此,长期在低湿牧地放牧的牛羊,务必谨防肝蛭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冬季饲喂青绿饲草和传统放牧(或稻草秸秆)两种不同养殖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肉羊的增重效果,比较了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冬季饲喂青绿饲草对山羊日增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日增重达到47.35g,比对照提高130%;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通过冬闲田种草养羊每只羊平均利润比对照显著提高;但是放牧羊群的抗病能力要强于舍饲圈养。  相似文献   

16.
<正> 如在被针叶疏林的枯松针叶污染了的放牧地上放牧时,林木会降低家畜生产性能。在松针下放牧地的污染程度与树木密度有关。我们的试验是1983年春在Rotorua附近的Tikitere林业研究站进行的。用体重45公斤的罗姆尼母羊作为试验家畜,喂给不同量的枯松针和新鲜牧草,试验期间共舍饲四周。目的是观察羊只对被松针污染了的放牧  相似文献   

17.
绵羊转移饲养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在草原-家畜生产系统中牧草生产的季节性,与放牧绵羊对营养需求的相对均匀性之间存在尖锐供求矛盾,依据系统耦合理论,在枯草季来临之际将牧地过量家畜转移到作物栽培区短期育肥出栏或存留饲养,间的耦合可使草地资源有效和家畜稳定生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营养成分对增重影响的重要性,蛋白质为最优因素,依次为代谢能,干物质,粗纤维。  相似文献   

18.
将15头8月龄平均体重100公斤的吉打—吉兰丹(Kedah-Kelantan)阉牛,分下列几种饲养方式1)自由放牧(G),2)青割牧草舍饲(P),3)青割牧草舍饲加2公斤精料(P+2Kg),4)青割牧草舍饲加4公斤精料(P+4Kg)以及只给6公斤精料。到牧场放牧的各组牛任意采食。G 组在同样的牧地上以每公顷3头组群。舍饲牛饲养在有料槽和水槽的单圈中。所有牛都补饲矿物质。试验300天后,各  相似文献   

19.
放牧生态系统中的组织物质循环及其在牧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景新 《草业学报》1993,2(2):35-41
综述了组织物质循环的理论及其在牧场管理中的应用。放牧过程中牧地草丛内的物流和能流循环是维持放牧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进行牧地草丛中植物组织循环,特别是其生长和萎蔫死亡的动态分析,为草地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对于牧地草丛内及刈牧过程中的组织物质循环,连续放牧及间断放牧条件下的组织物质循环进行了重点分析论述。建议在中国各类型草地上应用组织物质循环理论开展放牧管理研究,以推动草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年牦牛放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期牦牛在冬季和夏季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都呈极显著的三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体重、日增重随着时间的变化分别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001)和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P<0.05);在试验期间,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呈明显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1.00,P=0.077),每公顷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71,P=0.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