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泵站高压直配电机防雷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无主变水电站、泵站高压直配电机的防雷措施设计作了介绍,并对直配电机遭受直接雷或感应雷袭击时,雷电波在防雷设备中的行波过程进行了分析,对雷电波通过防雷设备时的波速、陡度、折射电压进行了计算。可供从事高电压技术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万宏伟 《农村电工》2012,20(3):45-46
4农村家庭防雷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住宅建筑防雷装置建设滞后,与城市相比,防雷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农村住宅的建筑物防雷设施常常被忽略安装.农村民房大都为自建或小型私营企业建房,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以及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不少人在屋顶上安装铁皮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等,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设施损坏及人员伤亡.农村的公用设施如电话线路、电视天线等,几乎无防雷装置,同时架设不规范,私拉乱接现象严重,再加上线路长,裸露架空,是雷电感应的主要通道.为有效防雷,在农村建筑物及家用配电设施安装防雷设施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现代防雷     
现代防雷工程分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部分。外部防雷是我们常见的避雷针 ,避雷带 ,避雷器以及引下线和接地系统 ;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部的易受过电压破坏的设备 ,如计算机、电话机、UPS、数据传输线 ,音频配线设备、空调、冰箱及电子设备加装过电压保护装置 ,在设备受到过电压侵袭时 ,保护装置能快速将能量泄放 ,从而保护设备不受破坏。1 雷电的危害众所周知 ,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其电压高达数百万伏 ,瞬间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 ,千百年来 ,世界各地人畜、建筑、设施受雷击而造成伤亡和破坏的重大事故不计其数。目前 ,世界上…  相似文献   

4.
李露 《河北农机》2022,(5):133-135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频繁出现直接雷击、闪电电涌侵入、侧击雷等雷电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当下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农村雷电防护工作形势.针对于此,为预防和减少雷电灾害事故出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本文对农村雷电灾害事故的主要成因开展探讨,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来提出防雷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谈雷雨季节的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的防护主要是指对直击雷的防护和对雷电波侵入的防护.其中,对直击雷的防护,主要有架设独立避雷针和架设架空避雷线2种防雷措施;对雷电波侵入的防护,则采用电力设备的高、低压侧分别装设避雷器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雷电活动频繁而常遭雷击的问题,望亭枢纽对雷电防护系统和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详细介绍了雷电的概念和遭受雷击时的破坏方式。从直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的原理出发,改造后的望亭枢纽雷电防护工程对整个枢纽的电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视频系统采取了全方位防护,层层设防,加强了各个系统的雷电防护能力,保证了枢纽设备的安全运行。望亭枢纽雷电防护工程的经验可供类似水利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10kV架空线路防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10kV线路防雷存在的问题 线路绝缘水平低,不能有效防止雷电过电压.常常造成断线、击穿绝缘子、烧毁避雷器等事故发生。防雷措施不足,未能够把防雷措施建设与配网规划建设同步进行,导致防雷工作滞后,维护改造斟难。防雷设备选型及配套不全而,造成防雷设施配合不够,影响整体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欣 《农村电工》2007,15(6):34-34
1避雷针 它是我们最熟悉的防雷装置之一,能够有效地预防直击雷.当雷云接近地面时,雷云放电向地面电场强度最大的方向发展,因此,位居高处的避雷针具有引雷作用.雷云通过避雷针放电,因而避雷针保护区以内的建筑物、变电设备等保护对象不致遭受雷电直击的侵害.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发生雷击事故,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会对电网形成较大的危害,这就要求防雷措施必须十分可靠。变电站遭受的雷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雷直击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上;二是架空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形成的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变电站。因此,直击雷和雷电侵入波对变电站进线及变压器的破坏的防护十分重要。变电站的直击雷防护。装设避雷针是直击雷防护的主要措施,避雷针是保护电气设备、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雷电接受器。它将雷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并安全导入地中,从而保护了附近绝缘水平比它低的设备免…  相似文献   

10.
张广映 《农村电工》2006,14(5):35-35
近年来,农村雷击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在于,随着农民收入增加,许多农民用上电视机、电话、手机等家用电器。殊不知这些家用电器,都是“引雷入室”的罪魁祸首。这主要是因为:(1)农村居民防雷知识欠缺,农村的房屋在建设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房屋根本没有任何雷电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广泛应用,农村电子信息设备(例如电视机、计算机等)遭雷击损坏的事故与日俱增。这是因为电子信息设备耐雷电瞬态过电压的水平远低于一般电气设备的缘故。 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它与当地雷电强度、设备的耐雷水平、建筑物有无避雷针(网)以及低压和高压网络接地系统类型等有关。如果建筑物装有避雷针(网),雷击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对设备的危害尤大,除安装电涌防护器(避雷针)外,还需要妥善实施电气屏蔽等电位联结和正确进行接地  相似文献   

12.
1防留保护要求雷电过电压是雷电直接对设备或对设备附近物体放电而引起的过电压,也称外部过电压。雷电过电压又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种是雷电直接对电气设备或建筑物放电,强大的雷电流将通过这些物体入地,从而产生破坏性很大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叫做直击雷过电压或直击雷。变  相似文献   

13.
变电所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防雷的重要保护部位。如果变电所发生雷击事故,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这就要求防雷措施必须十分可靠。1雷电的形成 雷电放电是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放电现象,在某种大气和大地条件下,潮湿的热气流进入大气层冷凝而形成雷云,大气层中的雷云底部大多数带负电,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电场,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当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时,就会发生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形成雷电。按其发…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一次设备的防雷设施有避雷针、避雷线、进线避雷器、母线避雷器、主变压器中性点避雷器等,较为完善,但它的二次系统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吴川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东北部,是一个雷电多发的区域,特别是春夏季节,雨水较多,雷电异常活跃,给电力设备带来很大的危害。吴川供电局的110kV樟铺站一次设备防雷系统经过多次防雷改造后,雷害不再发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汽车加油、加气站一般建于城市人口密集处,或城镇交叉路口及高速公路两侧,由于汽车加油、加气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在开阔地域建设时,周围没有更高的建筑物,易遭受直击雷伤害,雷电灾害还包括感应雷灾害,在人口密集处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加强汽车加油、加气站的雷电防御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对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防静电检测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谈变电站的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洁 《农村电工》2006,14(4):27-27
变电站遭受的雷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雷直击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上;二是架空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形成的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变电站。因此,防护直击雷和雷电侵入波对变电站进线及变压器的破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放电速度快、时间短、电压峰值高、电流峰值大,故其破坏力极强.电力系统中任何设备一旦遭受雷击都会受到损害,甚至严重的破坏.1 雷电对电力设施的危害1.1 雷电的机械作用当带电云团对大地急剧放电时,处于其“通道”之中或附近的建筑物、电力设施等将遭受强大的雷电流通过时所产生的巨大机械力的作用而损坏.最常见的如劈裂树木、破坏烟囱以及击毁架空线路的电杆、横担、瓷瓶等,造成停电事故.  相似文献   

18.
1变电站对直击雷的防护变电站对直击雷的防护,主要是装设避雷针。避雷针的作用是将雷电流通过自身安全导入地中,从而保护附近绝缘水平比它低的电气设备免遭雷击损坏。对于35kV的  相似文献   

19.
1调度自动化机房雷电入侵的通道调度自动化机房一般遭受直雷击的概率非常小。雷电入侵通道一般有沿机房的电源线入侵、沿着信号线入侵或感应雷入侵。  相似文献   

20.
季钢  魏三平 《农村电工》2003,11(6):27-27
110kV架空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1.1防止雷击线路1.1.1避雷线。因线路绝缘水平低,即使架设避雷线对防直击雷作用也不大;但接地避雷线对导线起到屏蔽作用,对限制感应雷有一定效果。1.1.2避雷针。在个别杆塔和易受雷击地段装设独立避雷针可防止线路遭受直击雷;但避雷针的引雷作用又增大了感应雷过电压使线路闪络的概率。1.2雷击后,减少冲击闪络的概率1.2.1加强线路绝缘,提高耐雷水平。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称为线路的耐雷水平。混凝土电杆采用瓷横担可提高线路冲击绝缘水平和耐雷水平;但瓷横担生产质量和机械强度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