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绿缰菌复合油剂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试验设试验药品2.5%绿僵菌复合油剂(cl Bioc)和对照药品4.5%氯氰菊酯乳油2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分3个剂量水平,即:450、600、750 mL/hm2。试验结果表明: 绿僵菌3个剂量水平对防治草原蝗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绿僵菌3个剂量水平与氯氰菊酯450 mL/hm2在防治草原蝗虫时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在虫口密度较低时可选择绿僵菌450和600 mL/hm2的剂量水平进行防治。绿僵菌750 mL/hm2剂量水平与对照药品氯氰菊酯的中等剂量水平(600 mL/hm2)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草原蝗虫密度较高时可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
草原蝗虫生物防治现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草原蝗虫发生现状,明确了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等技术控制蝗虫种群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绿僵菌为主的草原蝗虫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出适宜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蝗虫的最佳病源微生物农药,本文选择了0. 4亿孢子/毫升蝗虫微孢子SC、2. 5%绿僵菌OL、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P对草原蝗虫进行防治试验,比较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速效性好于蝗虫微孢子,药后10d防效分别为85. 01%和84. 12%,显著高于蝗虫微孢子的防治效果;而蝗虫微孢子持效性好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药后30d防效为72. 32%,且残存蝗虫感病率30d时达到70. 01%,显著高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蝗虫感病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绿僵菌及其复合剂防治青海草原蝗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 0 0年 7~ 8月在青海省同德县进行了绿僵菌及 4种不同复配剂型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绿僵菌 (油剂、高孢粉、饵剂、绿饵 )、绿僵菌和绿百克混合液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 83 77%、81 14%、78 19%、80 0 8% ,绿百克、高效氯氰菊脂为 70 54%、83 0 3%。喷施过绿僵菌的蝗虫死后 2 - 3天 ,失水形成僵虫。室内镜检施药后 30天收集的虫尸 ,体内均出现绿色粉状绿僵菌孢子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和绿饵对草原优势种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域辽阔,草场面积很大,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各种草场连年都受到了蝗虫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意大利蝗是耐药性强,危害严重的优势种蝗虫之一,严重影响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控制了危害,但长期反复使用的结果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增加农药用量后大量的天敌被杀死,草原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使虫害加剧,而且防治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防治经济效益.从80年代以来,利用蝗虫微孢子虫、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治蝗等进行生物防治,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为了了解新一代生物杀虫剂绿僵菌产品在我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防治优势种蝗虫的效果,2000年5月底至7月初我们与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合作进行使用绿僵菌油膏、绿僵菌饵剂和绿饵防治草原蝗虫的一系列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草原蝗虫在太仆寺旗发生严重,对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旗从加强测报员队伍建设、完善常规调查、实施固定点监测、建立昆虫实验室和标本室等方面加强了草原蝗虫测报工作,在此基础上,提高了绿僵菌、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和牧鸡等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度和覆盖度,并紧密结合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加大草原蝗虫的综合治理力度。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措施在我旗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他类似地区的草原蝗虫综合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俊梅 《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介绍了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印楝素(azadirachtin AZ)等几种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在控制草原蝗虫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防后45 d测定,感染率为50.6%,虫口减退率为73.4%。绿僵菌是一类昆虫病原真菌,防后7 d的防治效果为66.5%,防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76.7%。印楝素,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种子中提取的高效杀虫活性物质,0.3%印楝素乳油在施药2 d后,防治效果达95%以上。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印楝素等生物防治技术防治草原蝗虫不仅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有持久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并可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减少虫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不同剂型金龟子绿僵菌对青海地区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开展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各设置3个试验小区,分别为A1、A2、A3区和B1、B2、B3区,A1和B1区为平地,A2和B2区为上坡地,A3和B3区为下坡地,同时设CK对照区;于施药前及施药后第5、10、15、30天对各试验区进行草原蝗虫虫口密度调查,计算施药后第5、10、15、30天的虫口减退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试验区的草原蝗虫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施药前各试验处理区的虫口密度与CK对照区差异均不显著(P〉0.05),绿僵菌2种剂型施药后第5、10、15、30天,各处理区的虫口密度均显著低于CK对照区(P〈0.05);施药后第10天,A2、A3区的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B1、B2、B3区(P〈0.05);施药后第15天,A1、A2、A3区的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B1、B2、B3区(P〈0.05);施药后第30天,6个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65%,绿僵菌油悬浮剂在下坡地施药效果最佳,虫口减退率达到71.86%。总体来看,绿僵菌油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略优于绿僵菌可湿性粉剂,且施药于下坡地时防治效果更佳。金龟子绿僵菌2种剂型都具有一定的水平扩散能力,施药当年控制草原蝗虫持续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蝗虫微孢子虫(Para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acridum’)对蝗虫的防治情况,在农业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分别进行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及两种药剂混合处理后,进行室内生测,记录28d的死虫数,并检测其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单施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短星翅蝗,每头蝗虫的施用量为4.44×105个孢子,防治效果达65.09%。单施蝗虫微孢子虫防治宽须蚁蝗,每头蝗虫的施用量为4.44×104个孢子,防治效果达55.64%。混合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时,二者对每头蝗虫的施用量分别为4.44×104和1.11×106个,防效均可达到100%。与短星翅蝗相比,蝗虫微孢子虫对宽须蚁蝗的防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农药在辽西天然草原进行了蝗虫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乳油和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5.11%和82.88%,其次是阿维.苏云菌可湿性粉剂75.45%,印楝素乳油70.58%,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60.36%.苦参碱乳油和烟碱苦参碱乳油可作为辽西地区防治草原蝗虫首选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省肃南县高山草地上研究黄羽和麻羽2个品种不同鸡龄的牧鸡对蝗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随距鸡舍距离和放养天数的增加,灭蝗效果分别减弱和加强,85日龄的麻羽鸡1 000只鸡群、75日龄的麻羽鸡500只鸡群、65日龄的黄羽鸡500只鸡群在放养25d后,对面积为3.14×104 m2的各试验样地内蝗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77%和67%。单只麻羽鸡在蝗虫充足的情况下22min内可取食蝗虫101头,同时,牧鸡对草原其他害虫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湘 《青海草业》2001,10(2):20-21
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的发生和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的防治现状 ,同时对蝗虫微孢子虫的增殖和生产及微孢子虫的侵染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剖析 ;初步论述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田间的流行规律和传播机理以及持续控制草原蝗害的效果 ;针对蝗虫微孢子虫治理蝗害的特点和微孢子虫的应用前景以及配套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草地蝗虫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丽萍  刘志云  孙涛 《草业科学》2013,30(1):141-147
草地蝗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天然优质可食用、药用和饲用资源,但大量爆发会造成草地植被退化,对草地造成一定的危害。充分了解蝗虫体内营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蝗虫对草地的危害,还能有效缓解食品、饲料和医药行业的资源危机。本文对草地蝗虫的蛋白质、脂质、矿质元素、维生素和黄酮类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总结,并且对其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加合理和高效地利用草地蝗虫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情况,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草原虫害防控工作现状,回顾了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进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在推广工作中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类产碱假单胞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牧鸡牧鸭和人工招引粉红椋鸟、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等生物药剂和天敌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草原上的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了近10年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情况,指出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控正在形成由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天敌利用、植物源农药等多种技术构成的新型格局,并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athogenicity of 4 strains of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etarhizium flavoviride var flavoviride and 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 in vitro against the bovine tick Boophilus microplus. SAMPLE POPULATION: 300 B. microplus females were used for each series of 5 conidial suspensions of the 4 fungal strains; a control group of 60 females was treated with sterilized water. PROCEDURE: For each fungal strain, sporulating cultures were used to produce conidial suspensions containing 10(4), 10(5), 10(6), 10(7), and 10(8) conidia/ml. A bioassay was performed by immersing B. microplus females in conidial suspensions; the procedure was repeated with a new group of 60 females for each dilution (a total of 300). A control group was immersed in the same volume of sterilized distilled water. Ticks were maintained at 27 C and 80% relative humidity for 7 days, and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were evaluated: weight before egging, egging weight, percentage eclosion, re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percentage control. RESULTS: A low index of eclosion was found in the treated groups, with a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percentage eclosion (control = 100%) with increased conidial concentration. The highest level of effectiveness of biocontrol was detected in groups treated with concentrations of 10(7) and 10(8) conidia/ml.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Strains of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 and M. flavoviride var flavoviride were effective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gainst B. microplus, with M. flavoviride strain CG-291 being the most effective.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se st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pplication method for this fungus for control of ticks may result in improved animal productivity and a reduction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rough the use of fewer chemical insecticides.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相对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群落组成、相对多度以及群落数量的影响,2008-2009年6-9月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毒杂草(狼毒、甘肃臭草和披针叶黄华)侵入型草地和天然草地植被群落、土壤理化特性以及蝗虫多样性及群落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毒杂草侵入显著降低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植被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P<0.05);甘肃臭草侵入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最高,狼毒侵入型草地土壤紧实度和天然草地全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毒杂草侵入影响蝗虫群落组成、降低物种多样性、改变物种相对多度。但蝗虫群落数量因杂草种类呈现较大差异,蝗虫群落数量因甘肃臭草侵入而降低、随狼毒和披针叶黄华侵入而增加。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通过改变植被结构和营养价值、影响蝗虫土壤理化特性和栖息生境,而草地蝗虫群落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该研究不仅为研究高山草地毒杂草型退化对昆虫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而且也为高山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育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草地蝗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使甘肃省草地蝗虫的防治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设计了以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为基本内容,预测预报为主要功能的"甘肃省草地蝗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将多年来草地保护专家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以文本、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集成的方式展示于用户,可进行蝗虫的分类检索和预测蝗虫未来发生动态,并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和技术.该专家系统对发挥甘肃省畜牧业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草地蝗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柳小妮  蒋文兰 《草业科学》2004,21(12):112-116
为使甘肃省草地蝗虫Acridoidea的防治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利用DET平台和网页工具开发了以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为基本内容,预测预报为主要功能的"甘肃省草地蝗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将多年来草地保护专家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以文本、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集成的方式展示于用户,可进行蝗虫的分类检索,预测蝗虫未来发生动态,并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和技术.该专家系统对发挥甘肃省畜牧业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辉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8,16(5):480-484
通过田间罩笼试验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蝗虫成虫种群死亡率和竞争。供试蝗虫分别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pis(Zub.))和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食性相似,喜食禾本科牧草,而短星翅蝗则喜食菊科牧草,为了获取更多食物,短星翅蝗种内竞争强于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30 d后在3种密度(24、16、8头/m2)下,亚洲小车蝗存活数均高于另两种,其竞争也强于另两种;3种蝗虫24头/m2死亡率均高于80%,其中短星翅蝗达86%,说明在高密度下有很强的种内竞争,随着密度的减少死亡率降低,种内竞争也随之减少;3种蝗虫混养时,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死亡率比在单种时有所降低,而短星翅蝗死亡率比单种时则有所增加,表明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有较强的种间竞争,短星翅蝗的竞争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