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传病昆虫试验,是深入开展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关键.我们自1978年开展了泡桐丛枝病病原等项研究时,对泡桐树上刺吸式口器害虫作了全面调查,并以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等6种昆虫作了传病试验.本文报道了我们1980—1981年对茶翅蝽传病试验和电镜观察结果.其他虫种的传病试验,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正>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国内外皆证实由类菌质体(MLO)病原引起。开展泡桐丛枝病传毒昆虫试验是解决丛枝病传播途径及病害消长规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生产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南朝鲜罗瑢俊等证实,烟草盲蝽传播丛枝病,日本进行追踪试验未成功;日本盐泽宏康等证实茶翅蝽传播丛枝病。我们自1975年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及防治时,对泡桐上刺吸式口器害虫做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昆虫接种试验。本材料为在北京虫传试验初步结果,河南、安徽、山东等各协作点1981年扩大试验材料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泡桐丛枝病病原和传毒途径。结果表明:类菌原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80~800mμ。多存在于病丛枝韧皮部筛管细胞内。繁殖方式分芽殖和两两分裂两种。种根和茶翅蝽、小绿叶蝉是泡桐丛枝病的传毒介体。种子不传毒,嫁接能够传毒。  相似文献   

4.
泡桐抗丛枝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元线性分析,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分析表明,在形态特征,组织机械,生化物质,传毒昆虫因素中,茶翅蝽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低的影响最显著,是泡桐丛枝闰闰原菌(MLO)的主要传毒昆虫,从而指出了在选择泡桐抗丛枝病优良天性系的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叶背多毛,叶片厚实且单宁含量高的泡桐种类。  相似文献   

5.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病害症状相似,病原皆为MLO。传播媒介前者是茶翅蝽和虻蝽,后者为中拟菱蚊叶蝉(简称枣叶蝉)。1981年6月,将40多头饲枣疯病病毒7天的枣叶蝉成虫,接于锦纶纱笼内的5株泡桐实生苗上,8月中旬成虫全部死亡。1982年8月上旬,有一株苗木呈现典型的丛枝病症状,3个月后逐渐枯死。1983年初,又有一株苗木表现丛枝症状。1982年9月初、10底分别将枣叶蝉传毒发病的泡桐苗上的小叶柄、叶脉进行固定包埋,做超簿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叶脉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1967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近来,又有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病毒病原的报道。本文介绍我们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年来泡桐丛枝病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病原类菌原体(MLO)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致病机理、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寄主抗病性鉴定、治疗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动向。并且根据新提出的泡桐丛枝病原MLO浸染循环模式,探讨了我国发生泡桐丛枝病流行的关键因子,以及今后防治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泡桐丛枝病病原MLO的研究历史,阐述了各个时期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从病原观察、病原的分离培养、泡桐丛枝病MLO的理化性质、病原的早期诊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等6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我国有关MLO研究的重大发现。同时,还概括病原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泡桐组培脱毒苗田间育苗、造林及防治丛枝病效果的研究孔德广(河南省西华县林业局466600)陈桂华袁新华(西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泡桐生产上一大难题。该病能引起泡桐属植物普遍发病,使整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病状。其病原为植物菌原体,侵染...  相似文献   

12.
应用^32P和^86Rb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吸收磷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俊秀 《林业科学》1989,25(2):167-170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发生普遍,特别是在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危害严重,群众称之为泡桐的癌症。该病病原在1967年被日本人确定为类菌质体(MLO)。我国有不少人对这一病害作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曾对该病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土壤中N、P、K含量的百分比值与感病指数间的关系,应用通径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磷含量越高,发病越轻;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经回归分析得知感病指数与P/K比值成反相关。在此基础上,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对磷钾的吸收规律及不同种泡桐苗木吸收磷钾情况进行了同位素示踪试验。  相似文献   

13.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Deeley J.应用迪纳氏染液(Dien-es’stain)对11种植物19种不同病原的病害和对照作检验,结果其中7种感染类菌原体(MLOs),病组织染色呈阳性反应。我们籍用此法检验了泡桐丛枝病,所得结果与丁正民不久前的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这一方法可应用于泡桐丛枝病的诊断。本文将我们实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开璇  汪跃 《林业科学》1993,29(1):95-96,T001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16.
1982年4~7月,我们对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的18个县(市)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情况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的土壤资料,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磷、钾含量之比值(P/K)与泡桐丛枝病感病指数成负相关。即磷含量愈高,发病愈轻,含量愈低,发病愈重,钾的影响与此相反。这就为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1965年以来,陕西省的渭南、蒲城等县,先后从河南引种了大量的兰考桐,使泡桐在陕西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泡桐的发展,丛枝病(MLO)也日益严重,给生产带来了很大威胁。目前,对泡桐丛枝病国内外都在研究,但对该病发病规律还不够了解。有的资料记载与土壤有关,但关系的焦点却不清楚。有  相似文献   

17.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 泡桐丛枝病,过去曾报道是由 Gloeos-prium kawakamii Miyabe(炭疽病)所引起的病害。此后确认在没有炭疽病菌寄生的情况下,丛枝病仍可发生,从而对这种病原说产生了疑问。由于该病可以通过嫁接感染,故又被认为是一种系统侵染性病毒病,且病毒病原说风行一时。近年来,在丛枝部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泡桐属叶毛类型有单枝毛、腺毛、叉状毛和树状毛4大类型.各类又有长柄、短柄或无柄之别.叶背有无叶毛和叶毛类型的不同对丛枝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叶背无毛或毛非常稀少对丛枝病高度感染,叶背毛为无柄(或几无柄)树状毛、短柄叉状毛和短柄、腺细胞小并无粘性腺毛的泡桐感病,叶背为不同类型的混合毛亦感病,但感病程度随长柄和短柄毛的比例不同而有所差异.叶背毛为较稠密的长柄树状毛、长柄叉状毛、长柄单枝毛和长柄、腺细胞大的粘性腺毛的泡桐为高度抗病.抗病的原因是抗传毒介体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