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多浪羊肌肉内脂肪酸沉积规律,试验选择8只体重在20 kg以下的多浪羊,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谱仪及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肌肉内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50 kg羊肌内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油酸(C18∶1)、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40 kg羊(P0.05),极显著高于20,30 kg羊(P0.01);50 kg羊肌内亚油酸(C18∶2)含量显著高于20,30,40 kg羊(P0.05)。  相似文献   

2.
选6月龄健康湖羊和杜泊×湖羊F1代羊进行屠宰,采集背最长肌,用气象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结果:6月龄湖羊与杜湖杂交F1代羊背最长肌中均检测出27种脂肪酸,在肌肉脂肪酸种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湖羊肌肉中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极显著低于杜湖杂交F1代羊(P<0.01);湖羊肌肉中木蜡酸(C24:0)含量极显著低于杜湖杂交F1代羊(P<0.01),其余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湖羊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含量显著高于杜湖杂交F1代羊(P<0.05);湖羊与杜湖杂交F1代羊在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与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湖羊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S)小于杜湖杂交F1代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北京鸭和樱桃谷鸭填饲条件下脂肪沉积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相同方式填饲的北京鸭和樱桃谷鸭的脂肪沉积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填饲北京鸭的腹脂重极显著大于填饲樱桃谷鸭(P<0.01),皮脂厚和皮脂重略大于樱桃谷鸭,差异不显著。填饲北京鸭的皮脂率、腹脂率均大于樱桃谷鸭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填饲条件下,北京鸭的胸肉粗脂肪、总脂肪酸百分含量均高于樱桃谷鸭,差异不显著;北京鸭的脂肪酸C22∶0的百分含量高于樱桃谷鸭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饱和脂肪酸C14∶1、C24∶1 C22∶6的百分含量北京鸭显著高于樱桃谷鸭(P<0.05);其余各类脂肪酸含量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饲料中添加龙须菜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共配制了6种龙须菜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2%、3%、4%和5%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15.94±0.10)g的草鱼8周。每种饲料投喂4个水箱(重复),每箱30尾鱼。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龙须菜对草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及饲料效率(FE)没有显著影响(P0.05)。2)各试验组的肝体指数(HSI)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除5%添加组外的其他试验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全鱼、肝脏及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龙须菜对全鱼粗灰分与粗脂肪、肝脏粗脂肪及肌肉水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以5%添加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5)饲料中龙须菜添加比例影响了草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除C14∶1、C20∶0、C20∶2外,其他肌肉脂肪酸的含量均受到饲料中龙须菜的添加比例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及n-3/n-6 PUFA均在3%添加组获得最高值。1%、2%、3%、4%和5%添加组肌肉C20∶5(EPA)、C22∶5(DPA)、C22∶6(DHA)以及EPA+DH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龙须菜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能降低血脂含量,影响草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并能提高功能性脂肪酸DHA、EPA及PUFA的含量;饲料中添加3%的龙须菜能更好地增加肌肉功能性脂肪酸含量,而添加5%的龙须菜则草鱼生长相对较好,降低血脂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研究瘤胃液、血浆和乳脂中脂肪酸的代谢规律,探寻提高乳品质的合适途径,本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向日粮中添加不同植物油(即葵花油、亚麻油、菜籽油,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CLA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植物油,葵花油组、亚麻油组乳脂中的CL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且以葵花油组最高;乳脂中PUFA的比例则是亚麻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2)3组间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菜籽油组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P<0.05),而后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t11-C18∶1的比例与菜籽油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中C18∶2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3)采食添加不同植物油日粮后,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瘤胃液中CLA的比例不同时间点均较低。由本研究可知,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以葵花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日龄和饲养方式对鸡肉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选取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各240只,每个品种均分笼养和地面平养2种饲养方式,每种饲养方式120只鸡(均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在21和42日龄分别比较2种饲养方式下鸡的胸肌IMP和IMF含量,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IMP含量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42日龄显著高于21日龄(P<0.05),品种和日龄对鸡肉IMP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IMF含量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42日龄显著高于21日龄(P<0.05),笼养显著高于平养(P<0.05),3个因素对鸡肉IMF含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脂肪酸含量除C18:2和C24:0为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外,其余脂肪酸则为AA肉鸡显著高于北京油鸡(P<0.05);AA肉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其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北京油鸡(P<0.05);除C18:0、C20:0和C22:0外,品种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日龄对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平养显著降低了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其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P<0.05);3个因素对鸡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由此可知,北京油鸡鸡肉的IMP和IMF含量以及脂肪酸C18:2和C24:0含量显著高于AA肉鸡,42日龄鸡鸡肉的IMP和IMF含量显著高于21日龄鸡,平养鸡鸡肉的IMF含量、饱和脂肪酸C14:0、C18:0、C20:0和C22:0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低于笼养鸡,品种和日龄对鸡肉的IMP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生鲜乳中脂肪酸的组成与比例,提高牛奶品质,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了南方荷斯坦奶牛一个完整泌乳期原料乳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检出C4~C24共计34种脂肪酸,按饱和度和碳链长度划分,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约为68∶27∶5,短链脂肪酸(sc-FA)、中链脂肪酸(mc-FA)、长链脂肪酸(lc-FA)的比值约为3∶21∶76。除C15∶0、C18∶2t、C20∶0和PUFA外,测定月份对样品乳中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月对总SFA含量及总MUF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总PUF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泌乳月对mc-FA和lc-FA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sc-F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添加亮氨酸和谷氨酸对肥育猪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7 kg左右的三元杂交肥育猪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2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5%L-丙氨酸(等氮对照组)、1.00%亮氨酸+1.37%L-丙氨酸(亮氨酸组)、1.00%谷氨酸+1.44%L-丙氨酸(谷氨酸组)、1.00%亮氨酸+1.00%谷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组)。饲喂60 d后屠宰采集肌肉样品,检测其中脂肪酸含量以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背最长肌中,亮氨酸组C18∶2n-6和C20∶1含量显著增加(P0.05),C18∶0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组C14∶0和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C17∶0和C18∶2n-6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股二头肌中,亮氨酸组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组C18∶2n-6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亮氨酸组背最长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亮氨酸+谷氨酸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4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等氮对照组相比,谷氨酸组和亮氨酸+谷氨酸组背最长肌中脂蛋白脂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粮添加1.00%亮氨酸或1.00%谷氨酸可调控肥育猪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对水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春、夏、秋、冬4个季节广西地区生鲜水牛原乳720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分析水牛乳脂肪酸四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水牛原乳共检出38种脂肪酸,除C13∶0、C15∶0、C16∶0和C20∶4n6外,季节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在四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短链脂肪酸(SCFA)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长链脂肪酸(LCFA)总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SU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夏季中链脂肪酸(MCFA)总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ω6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冬季(P0.05),春、秋两季ω3系列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夏、冬季节(P0.05);ω6与ω3系列脂肪酸比值在春季最低(4.43),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ω6/ω3值最高(6.32)。由此可见,不同季节对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欲优化脂肪酸组成应合理改善日粮结构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纯碳水化合物为体外发酵底物,旨在探讨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不同比例的纤维素(F)和淀粉(S)为培养底物(F∶S=0∶100,25∶75,50∶50,75∶25,100∶0)进行体外发酵。于体外发酵6,12,18,24 h采集发酵液并测定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瘤胃液中奇数直链脂肪酸占总OBCFA的比例最大,且C15及其异构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17及其异构体的比例;F∶S对iso C15、anteiso C15、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牛链球菌相对丰度受F∶S影响(P<0.05)。此外,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和C15含量正相关(r=0.25~0.70,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负相关(r=-0.28~-0.38,P<0.05);而嗜淀粉瘤胃杆菌与iso C15和C15含量负相关(r=-0.26~-0.43,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正相关(r=-0.26~0.35,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负相关(r=-0.35~-0.57,P<0.05);而牛链球菌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正相关(r=0.34~0.43,P<0.05);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与C15含量正相关(r=0.31,P<0.05),与anteiso C17负相关(r=-0.26,P<0.05)。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结构能显著影响瘤胃奇链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菌群丰度,并且奇链支链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角陶赛特羊与青海省饲养的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陶寒F1具有增重速度快、产肉性能高的优点,陶寒F13月龄重、6月龄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1.29kg(P<0.05)、5.58kg(P<0.01);日增重提高29.82g;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5.13kg(P<0.01)、4.58kg(P<0.01)和4.0cm(P<0.01),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描记和分析了引入青海省75只小尾寒羊的心电图,发现它们呈现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电压变化和波型变化4大类共15种类型的异常心电图,其中心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最高,为21.3%,其次是双峰P波(17.3%)和R(S)波畸形(16.0%)。  相似文献   

13.
张才骏  王勇 《畜牧与兽医》2005,37(10):36-38
对青海省繁殖的25只小尾寒羊羔羊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被检小尾寒羊皆为窦性心律;平均R-R间期的时限为(0.399±0.120)s;心电轴显著右偏(+184.2±80.9°);在Ⅰ,Ⅱ,aVL,aVF,C1和A-B导联心电图上,QRS综合波以QS,rS或Qr为主要波型;在Ⅲ,aVR,C2和C3导联心电图上以qR或R为主要波型;Ⅱ导联心电图上各波和间期的时限(s)为:P波(0.031±0.007);QRS综合波(0.039±0.005);T波(0.047±0.014);P-Q间期(0.089±0.016);Q-T间期(0.226±0.040);Q-Tc间期(0.312±0.031);Q-Tr(0.937±0.092)。在被检小尾寒羊中发现窦性心律不齐(20.0%)、二度房室传导阻滞(4%)、室性期前收缩(4.0%)、双峰P波(8.0%)以及R或S波波峰分叉(12.0%)5种异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对经培育的102只小尾寒羊公羊测定,成年种公羊平均体重102.8kg,周岁公羊体重75kg,6月龄公羔体重42.32kg,3月龄公羔体重24.19kg,较培育前2003年分别提高了12.94,8.87,11.07和5.82kg(P<0.01)。  相似文献   

15.
小尾寒羊与青海藏系羊杂交改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尾寒羊与当地藏系羊进行杂交改良,杂一代初生重、1~5月龄体重显著高于藏系羔羊(P<0.05)。131日龄寒杂一代、藏系羔羊进行为期80天的舍饲育肥试验,寒杂一代的总增重、日增重及胴体重分别为13.39kg,167.38g和15.62kg,显著高于藏系羔羊(P<0.01);寒杂一代的屠宰率也有所提高。寒杂一代比藏系羔羊增收86.25元/只。  相似文献   

16.
小尾寒羊血清钙磷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省乐都县小尾寒羊的血清元机瞵和四项血清钙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血清无机磷含量为1.21mmd/L,血清总钙含量为2.53 mmol/L,血清结合钙含量为1.62mmol/L,血清游离钙含量为0.93mmol/L,血清游离钙百分率为36.76%.  相似文献   

17.
特克赛尔肉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特克塞尔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产羔率达到213.04%,和对照组小尾寒羊的产羔率230.43%差异不显著;在哺乳期内,特寒F1羔羊的的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小尾寒羊,胸宽、胸深和尻宽比小尾寒羊高19.95%、11.54%、19.29%(p〈0.01),4~6月龄育肥期内,特寒F1的净增重为11.77kg,比小尾寒羊的8.51kg提高了38.3%(p〈0.01),杂交优势明显。特寒FI的胴体重为21.65kg,屠宰率达到51.08%,比小尾寒羊提高5.57个百分点,产肉性能明显优于小尾寒羊,增收111.84元。特寒F1的GR值13.11mm,按新西兰羊肉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8.
棉籽壳菌糠饲喂杜寒杂交羊育肥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棉籽壳菌糠对杜寒杂交羊进行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羊的平均日增重为170.33 g,对照组为119.33 g,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42.7%,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每只羊收益比对照组可增加42.1%,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特克塞尔、无角陶赛特公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特克塞尔和陶赛特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产羔率分别达到213.04%和210.90%,和对照组小尾寒羊的产羔率231.42%差异不显著;在哺乳期内,特寒兀和陶寒F1羔羊的的生长发育比小尾寒羊明显,胸宽、胸深和尻宽分别比小尾寒羊高19.95%、11.54%、19.29%、和11.73%、10.96%和13.2%(P<0.01),4~6月龄育肥期内,特寒F1和陶寒F1的净增重为11.77kg和11.71kg,分别比小尾寒羊的8.51kg提高了38.3%和37.6%(P<0.01),杂交优势明显.特寒F1和陶寒F1的胴体重为21.65kg和20.93kg,屠宰率达到为51.08%和50.81%,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5.57和5.3个百分点;产肉性能明显优于小尾寒羊;增收97.86元和87.78元;GP值13.11mm和12.97mm,按新西兰羊肉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引入青海省小尾寒羊的12项肝功能指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进青海省的39只小尾寒羊的12项肝功能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37.63±10.37IU/L: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143.8±61.15IU/L;硫酸锌浊度试验,4.67±2.72孔氏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22±0.59麦氏单位;血清总蛋白含量,73.1±4.2g/L;血清白蛋白含量,38.61±5.05g/L;血清球蛋白含量,34.69±5.27g/L;血清蛋白组分(%):白蛋白,52.91±6.35;α-球蛋白,10.05±2.92;β-球蛋白,11.13±2.8;γ-球蛋白,25.96±4.77;A/G,1.16±0 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