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9—1990年在河南省8个县市对农抗120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上中旬,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病株率达15~20%,病叶率10%左右时,应用100ppm农抗120喷雾防治2次,防效达70~85%。防病效果与防治时间、喷药次数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施药越晚,效果越差。农抗120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等常用化学药剂,在发病初期喷药2次,防治效果与施用粉锈宁相近,可作为粉锈宁紧缺情况下的首选替补药物。但在病害大流行时施用,作用缓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1987年11月初,中国农科院生防室与湖北、江苏的生物农药厂在成都市联合召开了“1987年农抗120全国示范推广总结会议”。经过与会代表的充分交流和讨论,进一步确认:农抗120是目前防治瓜果、蔬菜炭疽病的最有效药剂之一(相当于或优于常用化学农药的水平)。1987年在陕西、浙江等地的瓜、菜田,有30%的面积应用农抗120防治病害,效果稳定在60~85%,增产20~25%;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效达72~98%,经济效益显著。1987年陕西省应用农抗120防治西瓜病害9.6万亩,生产“无公害”西瓜8亿多斤,增产1.44亿斤,增值1296万元,比化学农药节省防治投资17.28万元(亩按1.8元计),合计净增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1986年7、8月,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和陕西省植保总站、四川省万县地区植保站分别在陕西渭南、四川万县召开了农抗120防治西瓜枯萎病、水稻纹枯病、玉米纹枯病现场效果考察会。 在渭南地区,农抗120防治西瓜枯萎病面积8千多亩,防效达85—95%,远超过双效灵(4—10%),增产作用也明显,每亩多收1500斤以上。农抗120防治西瓜炭疽病效果达80%,高于多菌灵(17%)、甲基托布津(43%)等化学农药。 在万县地区,农抗120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示范面积3千多亩,效果相当显著,达90%以上,超过或相当于目前使用的主要化学农药。农抗120对防治水稻稻瘟病也显示出很好的苗头。  相似文献   

4.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菌剂混合,播种时喷洒地面,以控制初侵染源,7月上旬再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效果最佳,防效高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黄瓜炭疽病和枯萎病日趋严重,一般减产10~20%。1989年我们在运城市北街应用农抗120进行了药效试验。 防治炭疽病:防前调查,病叶率6.2~8.0%,病情指数1.9~2.5%。5月21日喷农抗120(100ppm),7天后防效63.5%,5月28日再喷一次,第二次喷后防效达76.2%,第三次调查防效达80%,而双效灵Ⅱ防效为55.1%。  相似文献   

6.
抗霉菌素“120”是中国农科院从土中分离所得的一种吸水刺孢链霉菌北京变种所产生的一种抗菌素。1983年,在无锡市郊区蠡园乡进行“120”防治西瓜炭疽病小区试验并与5种常用杀菌剂(托布津、多菌灵、退菌特、波尔多液、农抗“401”)对比。以“120”和托布津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62.22%和61.97%。1984年,在蠡园乡东红村(1亩小区试验)、河埒乡农科站(1.5亩大田示范试验)进一步对比“120”和托布津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防病增产效果,结果“120”防病效果60%以上、保瓜效果50%以上、增产30%以上,而托布津的防治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7.
棉花枯萎病在渭南市不断扩展蔓延,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我们于1986~1987年在渭南市郊里仁村连作5年以上春播棉田,进行了农抗120灌根试验。1986年6月18日和28日分两次,对施药区病株灌100个单位的农抗120,每次每株1斤;以灌清水为对照。施药(灌根)后10天、20天的防效分别为52.58%和82.07%;1987年6月22日施药一次,灌根后10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使用农抗120控制花生网斑病侵染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菌剂混合,播种时喷洒地面,以控制初侵染源,7月上旬再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效果最佳,防效高达70%以下。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农科院生防室研究成功的农抗120,经过多年来在全国2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应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最近,全国植保总站和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在西安市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抗120示范推广应用交流会议。 会议总结出:农抗120是当前防治作物白粉病的最佳药剂之一,全国推广面积已达40万亩,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农抗120也是当前防治西瓜、蔬菜上炭疽病的良好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舟山地区1985年推广“农抗120”防治西瓜炭疽病,取得较好效果;1986年扩大示范,防治面积2000余亩,防效达60~70%,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瓜农好评。1986年7月9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自1987年开始在孟县、卢氏等县265亩苹果园中进行生物药剂治疗苹果树腐烂病的试验示范。以刮皮法和划刻法用农抗120、S-921和843康复剂涂抹病疤,一年后在发病季节调查。以刮皮法用农抗120处理的病疤,治愈率达100%,无一复发。以划刻法用农抗120处理的病疤治愈率为78-90%,以S-921和843康复剂处理的治疗效果达100%。作者认为这些生物药剂可取代福美砷治疗苹果树腐烂病。  相似文献   

12.
在山东省经多点试验,用200倍农抗120防治花生叶斑病,防效达69.6~78.1%,比500倍多菌灵防效57.4~66.5%,高11.6~12.2%。并对花生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喷施农抗120的主茎高26.2厘米,侧枝长31.4厘米,单株果重18.8克,比对照主茎高1.3厘米,侧枝长2.3厘米,单株果重增加2.7克,增产11.6~18.5%。  相似文献   

13.
叶色草蛉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研究了叶色草蛉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对棉铃虫的捕食效应。叶色草蛉在新乡棉区一年可发生4—5个世代,与棉铃虫卵至一龄幼虫期跟随效应较好,是当地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叶色草蛉整个幼虫期平均可捕食棉铃虫一龄幼虫488.1头,日捕食量随龄期增大而上升。温度对其捕食效应有影响,30℃时捕食量最大,15℃以下、35℃以上捕食量显著下降。叶色草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属 Holling Ⅱ型反应,6日龄草蛉幼虫对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Watt 模型拟合,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呈幂函数下降,可以 Hassell 模型模拟。食性选择性试验表明:叶色草蛉最喜食棉铃虫一龄幼虫,其次为棉蚜,再次为棉铃虫卵,对棉叶螨的选择性最差。在棉铃虫一龄幼虫与棉蚜间存在转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TF-120和KT-739菌株理化特性相似、抗性互补、届者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形成、再生及其融合的研究,从近千个融合子中选育出一株FR-220。经鉴定,确认FR-220为农抗120高产菌株。工厂中试结果,其发酵单位可以提高一倍,由6000~8000μg/ml增加到14000~17000lμg/ml,相当于生产成本降低一半。1988-1089年田间防治瓜果蔬菜上的白粉病、炭疽病、枮萎病,试验示范面积2000亩,防效达70~90%,增产20~25%,扩大推广20万亩。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山东省主要烟草产区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对86株烟草赤星病菌菌株的EC_(50),用Spearman’s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供试菌株对2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烟草赤星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EC_(50)值介于5.3883~8.0316 mg/L之间,平均值为6.9594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仍然较为敏感,可建立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氟环唑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_(50)值介于0.1253~0.2517 mg/L,平均值为0.1773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可建立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氟环唑的敏感基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敏感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150 g/hm~2处理的防效最高,为73.99%;12.5%氟环唑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最高防效为70.57%。表明2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西瓜枯萎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大田小区试验等3种方式,对22种农药进行西瓜枯萎病防治筛选,结果发现25%咪鲜胺乳油、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在74%以上,是防治西瓜枯萎病较好的药剂,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于西瓜移栽时施药,研究了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在瓜秧、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西瓜苗移栽时将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吡虫啉有效成分0.08 g/株)施入其根部下方,施药后42 d对西瓜蚜虫的防治效果为83.3%,基本可满足全生育期防治的需要。2012和2013年,11.1%吡虫啉缓释片剂在西瓜采收期(药后/移栽后60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5%和32%。与吡虫啉原药处理相比,片剂中的吡虫啉在土壤中的迁移范围较小,药后30 d,施药点下方10 cm外、水平方向6 cm外的吡虫啉残留量低于0.2 mg/kg。此外,施药点下方2~4 cm处、水平方向2~4 cm处土壤中吡虫啉的残留动态基本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药后30 d,分别为1.91和0.10 mg/kg;药后120 d分别为0.17和0.03 mg/kg。基部瓜秧中(2012年:0~30 cm;2013年:1~3节)吡虫啉的含量于药后14 d检出,其余时期均未检出;2年试验中,西瓜果实中的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LOQ)0.05 mg/kg,也低于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西瓜中最大残留限量(MRL)0.2 mg/kg。  相似文献   

18.
化学杀菌剂粉锈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智利植绥螨有不良影响。粉锈宁有忌避作用,智利螨定居率为21.7%,对照为53.3%。在同一植株上,经粉锈宁处理的叶片上,智利螨有80.8%转移至未处理叶上;而对照组则80%停留在原接虫叶上。经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处理过的植株上的叶螨,智利螨捕食后有抑制产卵的作用。试验证明:这种抑制产卵的物质可通过叶螨雌成螨传递至其子代卵内,并对智利螨起影响。智利螨的繁殖力受抑制后不能恢复,且缩短寿命。经多菌灵处理叶片,7天后,抑制智利螨产卵的作用未见减弱。农抗120对智利植绥螨雌成螨未表现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