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病害,总结出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18种叶部病害田间诊断检索表,以供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小区试验及室内病原鉴定等方法,对河西走廊杂交制种玉米苗枯病的流行规律及发病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枯病是由镰孢菌、蠕孢菌、丝核菌及腐霉菌等多种病原复合侵染引起,其中镰孢菌是引起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的主要病原;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盛发期为4~5叶期;在高密度、NK肥条件下,病害发生重,传播蔓延速度快,尤其当密度达到8.50万株/hm2时,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加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玉米苗枯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抽样和定点调查方式,于2011—2017年对河西走廊制种基地作物病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制种作物病害主要危害番茄、辣椒、茄子、甜瓜、西瓜、西葫芦、黄瓜、莴苣、胡萝卜、菜豆、玉米、花卉等作物。病害种类有86种,其中真菌性病害76种,细菌性病害4种,病毒病5种,生理性病害1种,病害中真菌、细菌、病毒、生理性病害的比例为88∶5∶6∶1。各类作物白粉病和根部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病害发生地域主要集中在肃州、金塔、甘州、临泽、高台等地。通过调查,明确了河西走廊制种作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区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的优势和问题分析,提出了河西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6.
于2013~2014年,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田的病害进行了调查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与鉴定,其中病毒病采用观察组织中内含体和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病害共计73种,其中真菌病害56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害5种,生理性病害8种。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从玉米制种技术规程和生产要求出发,分析了河西玉米制种产量与质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玉米制种产量与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玉米制种面积的逐年扩大,基地连年重茬、制种品种组合多样、抗性参差不齐、防控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导致病虫害流行,严重影响了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本文针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合理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以期从源头上科学、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确保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小区试验及室内病原鉴定,对河西走廊玉米纹枯病的流行规律与发病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玉米纹枯病的植物病原有3种,其中立枯丝核菌是引起河西走廊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优势病原,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是引起该区域玉米纹枯病的次要病原,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报道相吻合。通过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对玉米纹枯病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观测,明确了玉米纹枯病的流行规律,即在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至吐丝期发展速度加快,灌浆期至蜡熟期病情指数增长最为显著。总结出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消长规律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急剧增长阶段和平稳减缓阶段。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种植密度、施肥量、海拔、气候及播期等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玉米红蜘蛛成灾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丽霞 《甘肃农业》2013,(22):28-29
近几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和高温干旱少雨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玉米红蜘蛛在我省各地及河西走廊发生蔓延,危害日益严重,成为玉米高产增收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玉米红蜘蛛的危害,我们对玉米红蜘蛛的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