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港区农广校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办学规模和完善的体系建设,凭借师资水平和本区农林局专业技术人员的实力,实施农民终身教育,大力开展农民科技 教育培训。农广校已成为大港区农业、农村科技 教育不可代替的重要阵地。积极贯彻中央农广校和市农广校“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教育工作重心下沉”的办学方针,围绕大港区委、区政府“大力优化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中心工作展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成立了大港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树立了科技致富的典型,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认真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和中专后继续教育,并将农广校办学、培训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2.
津南区农广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主要方法是:一在全市首家加挂“津南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全面承担政府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培训职能;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三是承担“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措施得当、效果突出。同时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需要这条主线,采用技术推动模式、政策推动模式、园区推动模式、示范户推动模式和信息推动模式等5种培训模式,以点带面,有效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农广校担负着培训农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的重任。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方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面对农民渴望致富信息、科技知识的需求,农广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已不适应农村实际,农广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一、农广校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相似文献   

4.
按照西部开发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的总体思路和设想,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决定启动《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今年仍为试点阶段,2001年~200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是国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系统工程,也是成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农广校,特别是地、县分校应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步伐,发挥体系、教材、培训的优势,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一支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农民科技骨干队伍。  一、农广校在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  今年5月18日,陈耀邦部长在中央农广校兼职副校长会上,就利用…  相似文献   

5.
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内涵。跨入新世纪,一直承担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任务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理所当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政府还在农广校增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今天,玉溪市、县两级政府把以农村实施科技教育的培训工作摆到与抓烤烟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河北农业科技》2011,(24):79-79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落实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石家庄市农广校经过精心谋划,于11月7日~12日在全市18个县(市)区开展了以“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主题的农民科技培训周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11月7~12日,石家庄市农广校在全市18个县(市)区开展了以“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主题的农民科技培训周活动。本次活动组织得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群勇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6-16,84
南阳市作为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粮食安全的高度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这就需要科技创新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这一层面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大有可为,作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责任重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南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工作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静海县农广校2002年对全县3005名青年农民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此项培训工程用1年的时间,对青年农民进行“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产品加工与农户经营”、“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一门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培训,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静海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农民科技教育工作成效显著1、学历教育成绩斐然。区农广校自创办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们始终遵循“三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目标,因陋就简,依靠地方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工作,陆续开办农学、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乡村综合管理等10余个专业,共有835人参加学习,现已有343人取得中专毕业证书。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科技的振兴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绿证培训硕果累累。自1991年开展“绿证”培训工作以来,“绿证”培训为全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0…  相似文献   

11.
《河北农业科技》2005,(11):F0002-F0002
石家庄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81年,是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由多部门联办的一所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首批育才兴农示范校。办学宗旨是面向“三农”、为“三农”服务;主要职能是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进行科技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加快科技的转化和应用。2002年,经市编委批准,石家庄市农广校加挂了石家庄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2004年被市劳动局命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石家庄市农广校将继续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努力建成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为搭建全省农广校交流平台和对外宣传窗口,向社会展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成果,展示农广人风采,甘肃省农民广播电视学校与甘肃农业杂志社合作,在《甘肃农业》杂志开办"农民科技培训"专栏。专栏旨在研究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和组织方式,交流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索适合国情、省情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为办好"农民科技培训"专栏,请全省各级农广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踊跃投稿。一、投稿要求(一)立论正确、论据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科技》2010,(2):62-62
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2009年,市农广校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致富百姓”这一主线,以农民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截止到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其中,科技光盘作为农广校的资源强势,已发放近万片;进一步完善农民科技音像资料服务站204个,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互助县从1994年做为全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试点县,1995年青海省“绿色证书”工程培训试点县至今,分别在全县16个乡、镇共培训学员2100余人。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1514名。自从实施“绿证”工程培训以来,为互助县“菜蓝子工程”、实施科教兴农、带动周围群众脱贫奔小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成绩较好,1996年互助县农广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同年底,农广校被评为青海省农广校系统示范性学校,受到青海省农林厅表彰奖励。1999年,互助县农广校被评为中央农广校系统育才兴农示范性……  相似文献   

15.
农广校必须要自觉承担起我国农民科技培训这一历史重任,将农广校办成一个农民能够充分信任的培训机构,把对于农民培训的工作与当地政府的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将我国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进行紧密结合,将农民的培训和就业培训进行密切联系,注重农广校的培训实效,加强建设农广校的教师队伍,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综合水平。所谓的农广校就是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一直都是一所对现代远程媒体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对我国农民实施终身的职业教育培训。农广校的管理一直都是农广校自身科学发展生命线,更加是新时期我国农广校再上一个全新台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中,笔者就对新时期农广校教学管理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6月17日,石家庄市农广校彭晓明校长带领培训处相关人员到赞皇县西阳泽乡吕庄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联系点"进行了工作检查,拉开了2013年度继续强化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联系点"作用、全面促进工作开展的序幕。近年来,石家庄市农广校围绕"农民致富"主题,在农民科技教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涿州市农广校为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具体培训形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立足当地实际搞好“绿证”教育○刘治兰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绿证”教育同“富民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莱西农广校做了初步尝试并收到较好效果。一、“绿证”教育与“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9.
农民远程培训的媒体建设工作,是农广校办学中一个带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为适应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强化农民培训职能的需求,农广校媒体开发建设的问题,已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关系到教学手段的改善,培训能力的提高。农广校自创办以来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1981年,农广校的培训课程,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农厂校的电视教学节目,始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农业科技与教育栏目播出,同时出版发行这些节目的录像带,此后,又于1988年、1995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播出这些节目,这一时期,卫星电视和录像带都是新的传播媒体。在世纪之交,给传播手段带来深刻变化的应该是VCD光盘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正为搭建全省农广校交流平台和对外宣传窗口,向社会展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成果,展示农广人风采,甘肃省农民广播电视学校与甘肃农业杂志社合作,在《甘肃农业》杂志开办"农民科技培训"专栏。专栏旨在研究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和组织方式,交流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索适合国情、省情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为办好"农民科技培训"专栏,请全省各级农广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