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盐碱选育三、四和五代(F3、F4 和 F5)鱼苗的盐碱 耐受性进行评估,以期为盐碱选育尼罗罗非鱼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急性致死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尼 罗罗非鱼盐碱选育 F3、F4 和 F5 代对盐、碱(NaHCO3)以及混合盐碱的耐受指标。【结果】在急性致死条件下, F3、F4和 F5代鱼苗 96 h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22.473、24.468、23.833 g/L。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8.256、8.443、 8.453 g/L。混合盐碱试验中,盐度为 10 g/L时,无死亡情况出现;盐度为 15 g/L时,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4.612、 4.538、4.883 g/L;盐度为 20 g/L 时,96 h 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861、1.875、1.782 g/L。各急性试验下,F4 和 F5 的半致死浓度值差异均不显著;急性盐度试验,F4 和 F5 盐度半致死浓度显著高于 F3;急性碱度试验和盐碱混 合试验,F4 和 F5 半致死浓度与 F3 差异不显著。【结论】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 F5 代鱼苗盐碱耐受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尼罗罗非鱼选育一代耐盐碱和生长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一代为材料,开展幼鱼慢性致死试验和鱼种不同盐碱环境(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生长试验,评估选育一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慢性致死试验结果表明,选育一代山东、上海、河北品系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53.95(±1.29)、53.36(±1.53)、56.25 (±2.12) 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9.18 (±1.24)、18.73(±1.20)、20.05(±1.37) g/L.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选育一代的日增重率表现为下降趋势,S0A0组显著大于其他各组,S10A0、S10A2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大于S10A4、S10A6组;除S10A6组中山东品系日增重率大于上海、河北品系外,各盐碱组中3个品系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三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在淡水水箱(0.6 m×0.4 m×0.5 m)中进行盐碱选育三代鱼苗与对照(非选育群体)盐、碱慢性致死比较试验;同时,在养殖车间水泥池(6.0 m×5.0 m×1.6 m)中,设置淡水、盐度(10 g/L)、盐碱混合[(10,2)g/L、(10,4)g/L和(10,6)g/L]分别用S0A0、S10A0、S10A2、S10A4、S10A6表示5种处理,比较选育三代鱼种在不同盐碱环境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选育三代与对照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39.63(±2.12)、31.42(±2.42)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3.94(±0.25)、11.26(±0.15)g/L;养殖60 d的生长结果表明,处理S10A0、S10A2、S10A4、S10A6随着碱浓度的逐步增加,选育三代与对照日均质量增加率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盐碱试验条件下,选育三代日均质量增加率均显著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分别在淡水(S_0A_0)、咸水(S_(10)A_0)和盐、碱(NaHCO_3)混合(S_(10)A_2、S_(10)A_4、S_(10)A_6)水体中,进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盐碱选育4代和对照组(非选育群体)鱼种60 d养殖对比试验,同时通过慢性盐、碱胁迫试验比较其盐、碱耐受差异。结果显示,淡水组日均增质量显著高于盐、碱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随着碱度的增加,日均增质量呈下降趋势;在S_(10)A_0、S_(10)A_2、S_(10)A_4和S_(10)A_6试验组中,选育4代日均增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盐、碱胁迫试验中,选育4代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5.730±1.34)、(16.31±1.37) g/L,显著高于对照组[(46.47±1.64)、(12.27±1.08) g/L](P0.05)。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娟  尚蕾  张昌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99-10100,10143
[目的]探究高效杀虫剂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以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常温静水、体内染毒法对尼罗罗非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寇氏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根据96hLC50值,将尼罗罗非鱼暴露于0.4、0.6、0.8、1.0、1.5μg/L甲氰菊酯溶液中,分别在6、24、48、72、120、168h采血,常规法制作血涂片,观察测量红细胞形态,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进行分析。[结果]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幼鱼半致死浓度为5.90μg/L(96hLC50),安全浓度为0.59μg/L。[结论]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有剧毒并能引起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尼罗罗非鱼对浓度为0.6~1.0μg/L甲氰菊酯溶液比较敏感,而且6~48h细胞形态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叶尔羌高原鳅仔鱼育苗成活率以及为半咸水人工驯养、增殖保护和苗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盐碱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叶尔羌高原鳅仔鱼在不同盐碱浓度梯度下及盐碱联合的毒性试验,以探明叶尔羌高原鳅在不同盐碱度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pH 6.5~7.5、温度(20±1)℃条件下,盐度对仔鱼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733 4‰、6.400 7‰、5.679 7‰和4.390 8‰,安全浓度(SC)为1.589 3‰;碱度的LC50分别为3.919 4g/L、2.741 7g/L、1.761 8g/L和1.028 1g/L,SC为0.575 4g/L;盐碱联合的LC50分别为3.897 5g/L、2.167 0g/L、1.522 7g/L和1.341 9g/L,SC为0.201 0g/L。48h碱度(Alk)LC50与盐度(S)的关系式为Alk=5.613-0.718 S,在48h内盐和碱的关系全部为协同作用,且其效应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7.
mTOR信号通路是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通路之一。以尼罗罗非鱼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对尼罗罗非鱼生长的影响,以及mTOR通路下游调节因子p70s6k和4ebp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变化。30 d养殖结果显示,盐度增加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0、15、20、25盐度下,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分别为(0.48±0.13)g/d、(0.31±0.09)g/d、(0.14±0.08)g/d、(0.09±0.03)g/d。荧光定量PCR显示,p70s6k 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盐度梯度升高而下降,0盐度组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25盐度组最低;4ebp1 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盐度梯度升高而升高,0盐度组中表达量最低,25盐度组最高,0盐度组与25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盐度组中p70s6k蛋白含量显著大于其他高盐度组,而25盐度组中4ebp1蛋白含量显著大于其余低盐度组(P0.05)。结果表明,盐度可能通过介导mT OR信号通路参与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碳酸盐碱度对罗非鱼的毒性及其相应耐受机制,为耐盐碱罗非鱼育种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碳酸盐碱度处理(4.0、6.0、8.0和10.0 g/L NaHCO3)中进行急性胁迫试验,利用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胁迫0.5、1.0、4.0、6.0、9.0、12.0、18.0、24.0、36.0和48.0 h的罗非鱼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肾组织中碳酸酐酶(C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各碳酸盐碱度处理组中,胁迫1.0 h后罗非鱼的血清pH、游离氨浓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经4.0和6.0 g/L碳酸盐碱度胁迫48.0 h后未出现死鱼现象,其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CA基因、GS基因的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经8.0 g/L碳酸盐碱度胁迫9.0 h后陆续出现死鱼现象,血清pH高达8.11、游离氨浓度为486.28μmol/L,至胁迫12.0 h后罗非鱼全部死亡;经10.0 g/L碳酸盐碱度胁迫出现死鱼的时间明显早于8.0 g/L碳酸盐碱度胁迫,胁迫1.0 h后其血清pH达8.14、游离氨浓度为365.89μmol/L,胁迫4.0 h后罗非鱼全部死亡。【结论】尼罗罗非鱼能耐受的血清pH上限在8.10附近,耐受的游离氨浓度为525.66μmol/L。在低碳酸盐碱度(小于6.0 g/L)胁迫下,尼罗罗非鱼可通过生理调控血清pH和游离氨浓度而适应胁迫逆境,且CA和GS参与了相应离子的转运及氨氮代谢。  相似文献   

9.
咸海卡拉白鱼对盐碱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咸海卡拉白幼鱼进行了NaCl和NaHCO3急性和亚慢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D50):NaCl质量浓度分别为22 61,21 66,21 24g L,碱度分别为137 55,129 02,112 23mmol L。鱼对pH耐受性范围(7d内):4 5~10 1。亚慢性试验表明:NaCl质量浓度<5g L对鱼生长无影响;NaCl质量浓度为8g L使鱼生长受抑制;NaCl质量浓度为11g L鱼存活率93%。NaHCO3碱度为0 5g L(6 47mmol L)和1g L(10 64mmol L)处理组与对照组(1 47mmol L)相比,鱼增重5 5%和7 5%;碱度为2g L(23 65mmol L)对鱼生长无影响;碱度为3g L(32 20mmol L)鱼生长受到抑制,60d死亡率5%;碱度为4g L(44 98mmol L)处理组在12d鱼死亡率100%。在盐碱双因子试验中,卡拉白幼鱼在NaCl5g L、碱度23 65mmol L(pH9 2)的水体生长良好,适宜在半咸水中生存。  相似文献   

10.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系F6~F9 4代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153 d的试验结果表明.F6~F9 4代鱼绝对增重率分别为1.31、1.38、1.45、1.51g/d.其中,F9比F8提高4.14%,F8比F7提高5.07%,F7比F6提高5.34%,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4.85%,与2004年研究得到F7比F6提高4.42%的结果相近.F6~F9 4代鱼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1、0.29、0.29.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F6~F9 4代鱼的雌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69%、2.73%、2.77%、2.78%,F6~F9 4代鱼雄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81%,2.85%,2.88%、2.90%,雌、雄鱼间差异显著(P<0.05).F6~F9 4代鱼的生长性能比较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4.85%.  相似文献   

11.
咸海卡拉白鱼胚胎及仔鱼对盐碱耐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aCl和NaHCO3分别处理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 chalcoides aralensis)受精卵和仔鱼,观察其发育状况。结果表明:鱼胚发育的适宜盐度为0~9 g/L,孵化率均在90%以上,最高盐度不能超过10 g/L;鱼胚发育的适宜碱度为3.42~37.81 mmol/L,孵化率均在90%以上,最高碱度不能高于57.31 mmol/L。仔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NaCl分别为11.32,11.91,9.16 g/L,NaHCO3分别为54.30,23.63,19.86 mmol/L。  相似文献   

12.
对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3月龄幼鱼(体长为4.16 cm±0.47 cm)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下进行盐度和碱度急性胁迫试验,分析盐度、碱度以及盐碱混合对达里湖鲫的毒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生态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进行了氯化钠(NaCl)和碳酸氢钠(NaH-CO3)浓度的联合毒性试验,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盐碱水质条件下开展增养殖活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pH为7.0±0.5,碱度为0.44mmol/L时,盐度对试验鱼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57、11.14、10.89、10.61,安全值(SC)为3.10;在pH为8.5±-0.5,盐度为1.9 ~4.3时,碱度对试验鱼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1.93、67.80、65.80、63.42 mmol/L,SC为18.07 mmol/L;在96 h内NaCl和NaHCO3的关系全部为拮抗作用,且其拮抗效应逐渐减弱并趋向于相加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今后在内陆盐碱水域开展达里湖鲫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欧鲇幼鱼盐碱胁迫下机体耐受性。为欧鲇苗种和成鱼规模化养殖及天然水体种质资源的增殖与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以欧鲇幼鱼(平游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在pH和温度分别为6.8~7.5和21~25℃条件下,欧鲇幼鱼12、24、48、72和96 h盐度LC50分别为11.907 7‰、9.795 0‰、7.859 6‰、6.313 7‰、3.911 5‰,SC为1.518 1‰;在12、24、48、72和96 h碱度LC50分别为21.866 9、4.770 4、3.140 6、1.274 8和0.428 4 g/L,SC为0.408 4 g/L。欧鲇幼鱼对盐、碱的耐受性较差,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需可以采取相应的应激防范措施来激活欧鲇幼苗体内所固有的耐盐、碱调节功能,以提高其苗种养殖成活率。【结论】欧鲇幼鱼盐度和碱度SC分别为1.518 1‰和0.408 4 g/L,对盐、碱度水体环境耐受性较差。根据部分淡水鱼类对盐、碱度耐受性研究相关方法与成果,采取相应的应激防范措施,可以激活欧鲇幼苗体内所固有的耐碱调节功能,以提高其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两种罗非鱼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杂交F_1代生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了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得出:①2种罗非鱼通过外形能够清楚区分,荷那龙罗非鱼体色暗黑,有纵纹,体型呈纺锤型;莫桑比克罗非鱼体色橙色,无纵纹,体型呈长梭型。②2种罗非鱼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6个月,最小体长荷那龙罗非鱼为8·64cm,莫桑比克罗非鱼为6·60cm,绝对繁殖力前者为810粒,后者为702。③水温16~32℃时,荷那龙罗非鱼(体重10·40~116·28g)耗氧率在0·07~0·61mg/(g·h)之间,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体重18·98~102·53g)耗氧率范围是0·06~0·43mg/(g·h)。水温24℃时,前者溶氧临界窒息点是0·33~0·55mg/L,后者是0·24~0·31mg/L。④两罗非鱼均属于耐盐性较强的鱼类,荷那龙罗非鱼的MLS-96(96h半致死盐度)为21·56,莫桑比克罗非鱼为22·29。⑤荷那龙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是9·5~15·1℃,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为8·0~9·9℃。前者对低温的耐受较差。⑥两罗非鱼的杂交F1代,雄性率高,养殖性能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幼鱼(平均体重为1.95 g±0.60 g)为试验对象,用3种不同强度的超声波对其进行辐射刺激,共设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经过60 d的超声波辐射养殖,结果表明:各组间体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每天受频率为23 kHz、声源声强为200 mW/cm2的连续超声波辐射刺激5 min的试验组鱼,其体重最高,比对照组鱼体重增长约7.58%;但每天受频率为23 kHz、声源声强为600 mW/cm2的连续超声波辐射刺激5 min的鱼体,其体重反而比对照组体重减少约5.80%。各试验组尼罗罗非鱼体重与胃蛋白酶活性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当环境声强为1.58~1.60 mW/cm2时,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试验,以养殖试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效果。结果表明:(1)选留系后备♀亲本选留数量及留种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吉奥"杂交组合的产苗量和雄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经过选育的"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生长速度增加明显;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4)试验组"吉奥"罗非鱼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而饵料系数比对照组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吉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罗非鱼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吉富罗非鱼P0代和抗病选育P2代、奥尼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评估不同品系罗非鱼的抗无乳链球菌病性能.[结果]从感染死亡率来看,奥尼罗非鱼的抗病性能优于其他品系,各组的感染死亡率大小依次为吉富罗非鱼P0代>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抗病P2代>奥尼罗非鱼.其中,吉富罗非鱼抗病P2代的死亡率比Pn代降低45.3%,与奥尼鱼的死亡率相近.从死亡历时来看,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P2代在感染后48 h才出现死亡,而其他组均在感染后24 h内出现死亡.[结论]通过针对性选育能有效提高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同时也为在罗非鱼苗种投放时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虾对内陆苏打型高盐碱水环境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碱度和pH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毒性效应,探讨对虾对内陆苏打型高盐碱水环境的适应性,为移殖驯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碱度对幼虾的24 h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2.78 mmol/L,24、48及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94、11.89及11.65 mmol/L,生存的安全浓度(SC)为3.10 mmol/L.pH对幼虾急性毒性作用的24、48、72及96 h半数致死值(LpH50)分别为9.26-8.54、9.14-8.47、9.10-8.80及9.00-8.80,生存的安全pH(SpH)为8.42-7.85.苏打型盐碱水环境中对虾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将比海水环境有所降低.认为对虾对碱度、pH的适应性以及对天然盐碱水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都不如淡水鱼类;未经过驯化的对虾尚难以适应内陆苏打型高盐碱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