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株具有良好的产胞外多糖能力的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euco4(CGMCC NO.6432)为发酵剂,添加蔗糖、发酵稀奶油得到涂抹型发酵稀奶油制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肠膜明串珠菌发酵稀奶油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9℃、接种量3%、发酵时间55 h、蔗糖添加量60 g/L。该工艺条件得到的产品质量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产品不含任何稳定剂、增稠剂及乳化剂,但是稳定性好、稠度佳、保水性很好,符合清洁标签以及健康自然食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和 HPL C分别对发酵苹果渣的微生物及有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发酵苹果渣中的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 ;发酵苹果渣中的有机酸主要是醋酸 (占有机酸总量的4 5 .84 0 % )和乳酸 (占有机酸总量的 4 4 .74 6 % ) ;在发酵苹果渣中尚未发现有害菌  相似文献   

3.
野生型脉孢菌MBS的鉴定及蛋白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株野生型脉孢菌MBS进行鉴定,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表明,该菌属于脉胞菌属(Neurospora),经ITS序列分析,在GenBank中用Blast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好食脉孢菌的相似性达到100%,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分析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确定该菌为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该菌蛋白酶活性较高,用麸皮豆粕培养基固体发酵,酸性条件(pH值3.0,30℃)下的蛋白酶活性为1273 U/g干曲,用麸皮玉米粉培养基发酵,蛋白酶活性可达2611 U/g干曲。  相似文献   

4.
竹红菌素高产菌株的筛选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薄层层析(TLC)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82株竹黄子实体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物进行了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竹红菌素高产菌株ZHLS-03。经rDNA-ITS序列分析,该真菌与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AY536374.1)相似度为100%。再结合其个体形态特征、菌落形态特征,确认该菌为竹黄无性型菌株。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能发酵鲜奶产生酸奶的嗜热链球菌菌种,采用50℃高温及MC选择性培养基为筛选条件,从自然发酵的酸奶中分离、筛选菌株,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同源性分析进行鉴定,并对该菌发酵酸奶特性及微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株能发酵产生酸奶的菌株LCM46,鉴定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该菌以鲜奶为基质,在42℃、发酵11h可产生风味俱佳、口感脆嫩的凝固型酸奶,酸度为(80.77±0.17)°T,菌落总数(11.71±0.20)×108 cfu/mL。该菌对数生长期为2~12h,最适生长基质为牛乳、温度40℃、pH 6.0,适合生长温度为10~60℃、pH 4.3~7.5,耐受pH临界值为3.5,自凝集率为19.28%,对大肠杆菌DH5α凝集率为12.32%。该菌有望与高黏附型菌种混合发酵提高发酵乳品质及口感。  相似文献   

6.
CCl4既作为电子受体,又是毒性极强的抑制剂,其生物毒性将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产物及生物降解的效率。采用多管发酵法(MPN),研究了初始四氯化碳浓度对厌氧系统中两类主要微生物——发酵性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毒性作用,为进行地下水及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四氯化碳浓度越高,对发酵性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毒性越强;且相同浓度的CCl4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发酵性细菌要强得多;初始浓度(V/V)0.001%~0.005%的CCl4对发酵性细菌几乎没有抑制,而对硫酸盐还原菌总数的抑制率在47%~63%以上;浓度(V/V)高于0.01%的CCl4对发酵性细菌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96%~99%,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作用更强,抑制率高达99.9%;在相同条件下,发酵性细菌比硫酸盐还原菌对四氯化碳的耐受性要强得多,微生物对四氯化碳的耐受程度将影响四氯化碳降解效率及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7.
不同菌渣发酵床对猪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及臭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菌渣的利用,研究不同菌渣发酵床对猪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垫料中臭气与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1+2×3析因设计,对照组为锯末稻壳发酵床,试验组为菌渣发酵床,菌渣种类为金针菇菌渣和杏鲍菇菌渣,菌渣在锯末稻壳发酵床中的添加比例为15%、45%、60%。和对照组相比,菌渣添加比例为45%的试验组ADG显著升高,F/G显著降低(P0.05);血清皮质醇、热应激蛋白70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血清生长激素、Ig A、总抗氧化能力上升(P0.05);试验初期15 cm深处的垫料温度升高(P0.05);试验末期垫料中氨气、硫化氢、3-甲基吲哚浓度降低,枯草芽孢杆菌含量增加(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菌渣添加剂量效应显著(P0.05),菌渣种类效应不显著,菌渣剂量与种类无互作(P0.05)。结论为金针菇菌渣和杏鲍菇菌渣皆可用于发酵床,其添加比例以45%最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发酵菌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茭白草快速腐熟的发酵菌剂,探明发酵菌及调节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浙江省农科院生产的发酵菌对茭白草发酵效果较北京春熙公司生产的速腐剂的好。浙江省农科院发酵菌则以处理3(0.3%发酵菌+1.0%尿素+2.5%过磷酸钙+1%生石灰)的配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出制作泡菜的优良发酵剂。[方法]将肠膜明串珠菌、戊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不同组合接种发酵萝卜以筛选出优良发酵剂,并将筛选出的优良发酵剂发酵和自然发酵对比,研究了不同发酵过程中泡菜汁乳酸菌数及发酵萝卜亚硝酸盐含量、VC含量、脆度和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有肠膜明串珠菌的组合发酵初期产酸快,有戊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菌种组合发酵中后期产酸快且产酸量大。发酵风味以肠膜明串珠菌单独接种发酵或3种菌株混合接种发酵时最好。筛选出②号(肠膜明串珠菌)和瑏瑥号(肠膜明串珠菌∶戊糖如杆菌∶植物乳杆菌=2∶1∶1)为最佳发酵剂,发酵萝卜时风味好,产品质量稳定,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50 mg/kg,VC含量可达0.060 0 mg/g,脆性好,抗氧化性好。[结论]最佳发酵剂发酵萝卜和自然发酵对比,发酵速度明显加快,亚硝酸盐含量更低,VC含量保存率高,脆度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发酵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风味和口感,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作为外加复合菌株发酵剂,以感官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海鲈混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探究了接菌发酵对海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戊糖片球菌与植物乳杆菌体积比为2∶1、接种菌量为1.0%、发酵时间为30 h和发酵盐添加量为3%;在此工艺条件下,与自然发酵海鲈相比,接菌发酵海鲈的a*值由-1.89增加至-0.94,b*值由1.71下降至1.48,发酵海鲈色泽得到改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分别由40.17 g、0.44 mJ、33.27 g增加至223.33 g、3.29 mJ、219.30 g,发酵海鲈质地得到明显改善;接菌发酵海鲈的总酸和氨基态氮含量分别提升了23.13%和40.07%。研究表明,混菌发酵有利于提升海鲈的品质和口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用于果汁发酵的荔枝内生乳酸菌,为解决发酵果汁专用乳酸菌少的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荔枝果肉为试验材料,通过MRS-溴甲酚紫平板法分离筛选荔枝内生乳酸菌,测定初筛菌株的发酵产酸和生长能力,筛选出发酵性能最优菌株,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鉴定;以常用果蔬汁发酵菌种植物乳杆菌为对照菌株,进行荔枝内生菌发酵荔枝果汁的感官评价、微生物、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含量研究.[结果]从荔枝果肉中筛选出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荔枝内生菌(编号LZ1),该菌菌落呈乳白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革兰氏阳性细菌,菌体细胞呈球形或卵圆形,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厌氧生长,能发酵纤维二糖、葡萄糖、果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的同源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试验结果,鉴定该菌株为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该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能在荔枝果汁中生长良好,发酵果汁无分层现象,有浓郁的荔枝清香味,感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菌植物乳杆菌(P<0.05,下同),活菌数达4.85×109 CFU/mL,高于植物乳杆菌,但差异不显著(P>0.05);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的乳酸含量(9.63和13.83 g/kg)显著高于不接菌果汁(0.44 g/kg),pH(3.73和3.54)显著低于不接菌果汁(4.68);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果汁中的维生素(Vc)含量高于植物乳杆菌和不接菌果汁,对果汁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也强于植物乳杆菌,两株菌发酵果汁的葡萄糖含量分别较不接菌果汁下降31.4%和26.7%,果糖含量降幅分别为43.4%和21.7%;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果汁中游离氨基酸保留率为87.3%,略高于植物乳杆菌(84.4%),两株菌在发酵过程中各种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结论]筛选的荔枝内生肠膜明串珠菌在荔枝果汁中生长良好,发酵的荔枝果汁既保存和优化果汁的营养和口感,又增添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降烟秆木质素粗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S13液态发酵生物量,获得菌龄整齐、特性稳定的菌丝体,采用正交设计及单因素分析技术优化了粗毛栓菌S13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获得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 g/L,玉米粉20 g/L,豆粕60g/L,K2HPO41.0 g/L,MgSO40.5 g/L,KCl 0.5 g/L;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初始pH 5.0,接种3块菌塞,500 m L三角瓶装液量80mL,180 r/min,30℃发酵5 d。在此发酵工艺条件下,粗毛栓菌S13液态发酵生物量得到显著提高,可达49.83%(V/V)。该液态发酵工艺为粗毛栓菌S13在工业上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南方红豆杉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从中开展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并借助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内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株具有产紫杉醇能力的内生菌。根据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间座壳属(Diaporthe sp.),间座壳属内生菌产紫杉醇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我国芒果加工产品利用率,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原料,使芒果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方法】利用选择培养基从芒果废弃物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L-1,以纤维素降解率、糖化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与木质素降解菌(MF687854)混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为里氏木霉(MK257811),且最优发酵条件为混菌(纤维素降解菌:木质素降解菌)比例3∶2,接种量12.5 g/100 g、含水量70%、初始pH值6.0,最适温度为26℃。【结论】混菌发酵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及降解能力,两种菌在共同作用时,可显著提高芒果废弃物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玉米芯发酵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芯综合利用的潜力,以玉米芯中分别加入豆粕、花生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发酵原料,选用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花生粕和豆粕)后,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能量饲料辅料(麸皮和玉米粉)后,黑曲霉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发酵床废弃垫料的循环利用,设计5种发酵床,以锯末稻壳发酵床为对照,在对照发酵床中分别以15%、45%的金针菇菌渣或15%、45%的杏鲍菇菌渣替代等比例的锯末,饲养生猪100 d后测定垫料的化学成分及0、50、100倍垫料稀释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主根长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5种发酵床垫料中的氮、磷、钾、铜、铁、锌、锰含量均居于合理区间,第二天小麦种子发芽率皆达到100%,彼此无显著差异。零倍稀释液的主根长度、SOD、POD、CAT活性极显著高于100倍稀释液(P0.01)。同期该5种发酵床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主根长度及各种酶活彼此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锯末稻壳发酵床中分别添加15%、45%的金针菇或杏鲍菇菌渣对小麦种子发芽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木耳菌糠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固体发酵技术及微生物种子扩大培养技术,用发酵种子(大球盖菇、产朊假丝酵母、乳酸菌)降解木耳菌糠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来增加菌糠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种子固体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对木耳菌糠纤维素含量以及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是大球盖菇时添加CaSO_4 0.04 g·kg~(-1),尿素0.4 g·kg~(-1),玉米粉30 g·kg~(-1),发酵24 d;培养产朊假丝酵母时初始pH为5.5,尿素添加量10 g·kg~(-1),摇床转数为140 r·min~(-1)。  相似文献   

18.
绿僵菌MaZPTR-01菌株固体发酵条件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僵菌MaZPTR-01菌株为发酵菌株,进行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不同加水量及加水顺序筛选,培养基不同厚度对产孢的影响,以及测定固体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组分及配比对绿僵菌的产孢量影响均极为显著,绿僵菌MaZPTR-01菌株的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比为A1B3C1D3,即V(玉米粉)∶V(麦麸)∶V(米粉)∶V(谷壳)=1∶3∶1∶3;固体培养基加水后灭菌的处理绿僵菌产孢量显著较先灭菌后加无菌水的处理要高;每500 g固体培养基加水400 m L混合后灭菌的物理状态好、产孢量最高,固体培养基厚度以5 cm培养效果最好;通过测定绿僵菌固体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对绿僵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发现0~24 h为生长延滞期,24~48 h为对数生长期,48~96 h为生长稳定期,之后为生长衰退期(产孢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并优化能够降解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高效降解菌。[方法]利用普遍适用性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分离筛选,以化学需氧量为评判指标进行复筛、鉴定及高效复合菌的初步构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高效降解菌的发酵条件。[结果]从35株初筛菌株中复筛出5株有机物降解率在40%以上的菌株,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0.3%、发酵时间5 d、复合菌的配比B_2(假单胞菌)∶N_1(棒状杆菌)为4∶1时,有机物降解率可达84.46%。[结论]该研究可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利用拮抗细菌防治马铃薯早疫病,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茄链格孢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即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D1、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he41、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d213。生长速率法,检测该三株菌单菌发酵、混菌发酵对茄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he41、D1与hd213单菌发酵均对马铃薯早疫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随发酵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发酵液浓度为4%时,其抑菌率分别为68.59%、62.12%和73.87%;与单菌株发酵相比,该三株菌混菌发酵无增效作用。菌株he41、D1与hd213对马铃薯早疫病具有较大的生物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