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设施农业不仅仅是将露地生产简单地移植到室内,人为地控制复杂的生物环境因子,而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技术系统工程,它是生物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环境调控技术、专家系统和无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王玲俊  陈健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18-21,29
搜集了光伏与农业结合的相关文献,将其梳理为3个方面:光伏在农业中的应用、农光互补和光伏农业,进而对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光伏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用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能源短缺以及绿色生产等问题;农光互补则不同,它更加注重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影响、竞合关系以及耦合共生;而光伏农业是我国特有的提法,其含义包括光伏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光互补2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从产业共生视角进行,分析光伏产业与农业共生融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3.
农业固碳研究多针对农田土壤固碳,且农业固碳受气候、生物、土壤等因素影响较大,环境因子不可控,导致农业固碳效率低。目前,农业固碳鲜少针对设施农业固碳,而随着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环境调控设施设备趋于自动化智能化,资源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土壤产出率及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设施农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产量及其固碳效益。为此,通过分析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农业固碳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设施农业在固碳方面具有生产周期长、环境因子可控、半封闭式生产及可利用资源广且资源效率利用率高的优势,并探讨了设施农业固碳研究的重要性,结合环境发展需求及碳贸易,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固碳思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1虚拟农业概述 1.1虚拟农业涵义 虚拟农业是指以农业领域研究对象(农作物、畜、禽、鱼、农产品市场、资源高效利用等)为核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研究对象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以品种改良、环境改造、环境适应、增产等为目的的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子休眠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休眠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以确保物种生存、繁衍和进化的自我保护方式,其休眠强弱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本文从遗传学基础、呼吸代谢途径、激素、生态环境因子等方面综述了水稻种子的休眠调控机理,介绍了水稻种子休眠特性的检测方法、休眠特性分级,以及品种遗传特性、植物内源激素、淀粉酶活性等水稻种子休眠特性的影响因素,重点总结和分析了调控水稻种子休眠的物理、化学技术,详细介绍了种植管理、去除稃壳、施用抗穗发芽或破休眠药剂等水稻种子休眠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水稻种子休眠调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种子休眠调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空间插值技术在冬小麦单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冬小麦单产农业气象预测方法研究中,将空间插值技术应用到单产预测中,即对降水量、温度等农业气象因子进行空间插值。不仅将单产预测区域的气象因子从点数据插值成面数据,而且解决了单产预测中农业气象模型空间外推问题,从而提高了冬小麦单产预测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甘孜州农业绿色发展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孜州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农业生态系统由自然、经济与社会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甘孜州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表现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为实现甘孜州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对甘孜州人地关系现状以及甘孜州农业绿色发展调控目标的研究,提出了绿色经济调控、社会调控、农业资源调控等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联合收割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从割台智能调控、喂入量检测、智能脱粒分离与清选调控、损失率在线检测、智能测产、故障诊断、无人驾驶和自动导航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机械化收获中涉及的信息感知与检测、决策与控制等技术应用。分析了小麦收获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通过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预测小麦成熟期并对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资源配置与调度,研发先进农业传感器实时检测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参数以实现收获作业自主调控,借助信息感知和卫星导航系统实现联合收割机田间自动驾驶及机群协同作业等,为小麦收获智能化装备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能够进一步促进小麦绿色、低碳及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杜士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73-9576
基于库尔特·勒温的人类行为公式,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是农民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并在生活空间环境影响下针对适宜技术的有目的的决策选择行为,这一决策行为是农民、环境、技术以及技术传播媒介等因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四个行为因子入手,分析各个行为因子对农民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后从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与需求耦合性的视角,提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许婕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12):88-90
光伏农业大棚是一种棚顶具备发电装置,而棚内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大棚。现阶段,我国各项政策均鼓励光伏农业大棚的建设以及将其与扶贫政策结合,但此类项目的建设对生态农业有利有弊。从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原理、应用优点、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中建设光伏大棚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植物VS工厂     
《北京农业》2013,(11):42-43
目前,工厂化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蘑要标志。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的设施设备标准化俘度、种菌技术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及采后加工商品化技术、新型覆盖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设施综合环境调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有较高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数字农业系统集成平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开发农业监测设备和环境调控机电设备通信协议服务器,解决应用软件与不同厂家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通信协议不一致的难点,实现农业监控现场总线等异构网与以太网的集成.集成平台采用了Web GIS与组态动画嵌入技术,将数字农业各项技术系统成果集成为一体,实现了对各子系统统一监测、控制和跨子系统的联动,为用户提供了空间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和资源共享、远程管理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温室油桃间作草莓环境因子调控技术,通过合理调控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可增加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生产经验,将环境因子的调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设施果树间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业网络信息》2006,(6):F0003
可控环境农业实验室(CEAL-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lriculture LAB.参见:WWW.CEAL.CN)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重要研究实体.也是国内开展可控环境农业研究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以可控环境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字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创新与开发应用:(1)系统优化控制理论与技术;(2)系统建模理论与计算机模拟;(3)远程监控与传感技术;(4)分布式与嵌入式技术;(5)农业生态系统与气象灾害调控理论与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15.
对绿色食品蔬菜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从环境调控到培育壮苗等一系列综合防治的策略和方法,可及时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6.
迅速发展的光伏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光伏农业作为光伏产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应用价值较高,符合节能减排国家政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光伏农业大棚"、"农业光伏产业园"、"光伏农业基地"等等一系列字眼屡见报端,民众几乎耳熟能详。近几年,我国光伏农业发展如火如荼,据报道,山东的济宁、邹城、青岛、寿光,湖北的郧县和山西长治等地相继建成了大型光伏农业项目。光伏农业作为光伏产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其快速发展的内在合理性、优越性和可行性,推广应用价值较高,也符合节能减排国家政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光伏农业不仅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产生数量可观的绿色电力,节约煤炭、土地和空间资源,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而且可就地解决设施农业电力需求问题。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形式,是新的产业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物联网的起源、概念及其体系构架,分析了物联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调控、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动植物远程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农业物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困难;总结出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对设施农业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控,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本文分析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功能、应用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省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日益加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目前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因子。如何实现区域性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农业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难题与热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2006年起,将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方面,按照"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科学施策"的总体思路和"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的技术路径,系统地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动态长期定位监测与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区详查、重金属低积累型与强耐性的农作物主栽品种筛选、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农艺调控、阻控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原位钝化,以及替代种植作物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等研究,初步探明了湖南耕地环境和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发展趋势,筛选出了一批适于不同污染程度耕地种植的农作物主栽品种供应急性应用,明确了肥水管理、叶面阻控、秸秆离田等农艺调控措施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和施用炉渣、生石灰、海泡石、农作废弃物生物质炭、腐植酸矿粉等单一物料及其复配制剂钝化土壤重金属的效果,阐明了以苎麻为代表的麻类作物对镉等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与机理,确立了南方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及镉污染稻田钝化效果评价的提取方法,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以"轻度污染农艺调控-中度污染钝化降活-重度污染断链改制"为核心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综合技术与多种实用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地区建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开放平台"和多处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20.
2011年8月,郴州市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到嘉禾县普满乡进行野生食用菌环境情况调研,同时与嘉禾县金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野生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郴州市生物研究所将为嘉禾县金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资料、人员培训,对所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及实验室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