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河野把妇女插秧作为原江南非汉族稻作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原江南非汉族稻作文化又是指北方汉族进入江南以前的稻作文化,具体说来是公元307年以前的江南稻作文化。按照这个逻辑势必要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水稻移栽在307年以前,即已经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可是非常遗憾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找不到任何在307年以前江南地区稻作中使用水稻移栽的证据。自汉代以来,许多历史文献在记载南方水稻生产的情况时,都要用到“火耕水耨”这样一个成语。古今中外学者对于“火耕水耨”有过多种解释。东汉应劭解释说:“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栽培技术是影响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综述了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育秧技术、移栽技术、节水稻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稻田综合利用技术,探讨了目前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展望了辽宁未来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江南茶俗文化是江南茶事活动与江南地域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承载着江南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江南茶艺美学的青、雅、逸。文章通过梳理唐宋时期以茶为关联介质的文化遗产,识别江南茶俗文化基因,探究唐宋江南地区的茶道精神、茶文化现象和茶艺美学,可以挖掘江南茶俗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传承状况,对当代江南茶文化品牌文化基因的塑造和江南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作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拥有上万年稻作文化历史,稻作遗址数量众多,具备遗址年代最早、遗址数量最多、遗址脉络最全的显著特征。当前,保护和利用浙江省稻作文化遗址面临水稻面积大幅减少、价值挖掘不够充分、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保护利用程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浙江省水稻博物馆、加快稻作科技和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利用、加快打造稻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与利用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5.
韦亮节 《中国稻米》2023,(4):108-112
壮族稻作文化是中华民族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背景是“赞米亚”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生境。壮族稻作有诸多文化表征,包括解析稻谷来源的神话叙事,展演水稻生产的各种民俗,总结稻作经验的壮语农谚以及以稻米为原材料的特色食品。壮族稻作文化既需要在横向上与非遗项目、网络、文娱活动等相结合,又需要在纵向上挖掘与新时代相契合的诸多内涵,使其更好传承。  相似文献   

6.
〗盘锦的稻作文化是盘锦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可分割也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稻作文化源于水稻生产 ,而水稻生产与盘锦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历来是息息相关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人们认识盘锦最早是从稻作开始的。凡是来过盘锦的人 ,第一印象就是 :碧波万顷的水田 ,一望无际的金黄稻浪。即使没有到过盘锦的人 ,也大多吃过盘锦生产的大米 ,许多人是从盘锦大米、锦晶牌免淘米知道盘锦、认识盘锦的。位于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的盘锦稻区 ,地势平坦 ,河流汇聚 ,阡陌交通 ,渠系纵横 ,稻花飘香 ,鱼蟹争游。难怪人们都赞叹盘锦是北国江南…  相似文献   

7.
《北方节水稻作》由王一凡、周毓珩主编,根据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北方15省10多年所取得的水稻节水栽培攻关研究与推广成果,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组织了56位水稻科学技术专家、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等集体编著而成。本书是一部全面阐述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专著,内容包括节水稻作概论、理论基础、生理与气候生态;移栽稻和旱作稻综合节水栽培技术和节水稻田病虫草害及其防治;节水稻作实践与综合效益分析及前瞻等三部分。实践部分收录了不同生态类型稻区的典型经验,可供各地参考借鉴。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代表性及实用性,可供农业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及水稻生产管理部门作为培训材料,也可以作为广大水稻科技工作者和稻区群众学习参考之用。 本书为16开精装,45万字、312页,定价40元,由辽宁科技出版社于2000年6月出版,需购者可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王一凡同志联系。 联系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枫杨路129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 邮编:110101 电话:024-89818531  相似文献   

8.
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其中育秧既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回顾了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水稻各种育秧方法。  相似文献   

9.
郑云飞 《中国稻米》2021,27(4):12-16
稻作是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证明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学说,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良渚古城遗址、一万年以前水稻遗存、大规模的古稻田等发现填补了中国文明史的许多空白,不断更新了稻作起源的认识,稻作起源于一万年以前的长江中下游已经成为了目前国际共识。植物考古、农耕遗迹考古等多学科考古工作在阐释中华文明进程和文明社会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熹 《中国稻米》1995,(4):33-33,36
60年代以前,稻麦倒伏曾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矮壮素的研究成功解决了小麦的倒伏问题。之后,我国植物生理学家也曾研究应用矮壮素和缩节安防止水稻倒伏.但水稻对这两种物质控长效应的反应十分迟钝。随着水稻品种的矮秆化,倒伏已非我国稻作生产上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玄松南 《中国稻米》2007,13(6):12-14
通过揭示我国古老的稻作民族傣族的传统文化与水稻的渊源关系,探讨水稻在亚洲人精神世界里刻画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3.
玄松南 《中国稻米》2010,16(2):51-55
客家是西晋末年至唐宋期间为躲避北方的战乱,从中原迁徙到闽、粤、赣交接地带以后逐步形成的汉民族中的一大民系。原来在中原地带种植旱地农作物的客家人在迁徙途中滞留江淮流域和江南地区时开始接受水稻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文化,抵达华南地区以后又吸纳了百越族群的稻作文化。客家人给稻米饮食文化导入了"粉食"传统,使原本以"粒食"为主的南方饮食文化里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客家稻米饮食文化中的"粉食"习俗就是中原因素,而利用草木灰制作染色的米糕、吃新节里品尝糯米米花等习俗则是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水稻苗床隔寒早播壮秧高产栽培技术,是寒地稻作区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从虎林市生产实际出发,从育苗前准备、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苗床管理、本田整地移栽、本田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项技术,以利推广,使更多的农户能够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直播栽培是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的一种稻作方式,无需育秧、拔秧、移栽等工序,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省农本等优点,是轻型、简化的低成本稻作方式.水稻直播栽培深受人们欢迎,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直播稻生育期短,前期物质积累少,不同年份、不同田块之间单产水平悬殊,生产上应针对直播稻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资源多样性利用及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品种资源多样性利用及保护郭坤池(永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永泰350700)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22.8%,稻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4%。我国稻作有7000多年的悠久光辉历史,是水稻栽培的古国;世界上多少国家的稻作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极大部分都是通过秧田育秧、再将秧苗移栽到本田的方式进行稻作栽培的。由于本田栽苗的多少关系到群体的发展状况和产量的高低,因此栽插技术历来都是一项人们十分关注的技术。也正因为如此,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各方面技术的进步,栽插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书介绍     
《稻作原理与实践》系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农艺系主任德·达塔博士(Dr.De Datta)根据其在国际水稻所17年的工作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编著而成。本书结合世界稻作生产实践,全面地阐述了稻作的原理。内容包括世界水稻概况,气候环境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稻作地理分布和土壤,稻田土壤淹水后的化学变化,水稻植株的形态、生长和发育,品种选育,稻作栽培制度,稻田整地,水的利用和稻作水分管理,稻作的矿质营养与肥料管理,水稻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水稻产后加工技术以及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19个品种在全国13个点的多播期试验,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及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 d内的温度状况是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且自北而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 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气象垩白<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 (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20.
1999年~2009年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的趋势是面积显著增加,总产量不断提高。这其中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稻作技术发展、稻米加工和产业化是促进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辽宁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即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水稻先进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水稻生产环境监控与质量标准建设、优质稻米种植规模化与开发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