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态     
正"三夏"跨区机收圆满结束今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自5月26日从江淮、黄淮主产区启动,由南向北梯次推进,总体进展顺利。截至6月19日,湖北、安徽、河南、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小麦主产区相继告捷,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2亿亩,超过应收面积95%,标志着全国大规模"三夏"小麦跨区机收结束。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河南等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自5月28日启动以来,由南向北快速有序推进,鄂、豫、皖、苏、鲁、冀、陕等冬小麦主产区相继告捷。截至6月19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1亿亩,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基本结束,机收比例达95.5%,再创历史新高。各地夏种迅速压茬展开,全国已机播夏玉米1.45亿亩,机播比例超过82%。机械化高效生产方式有力地保障了夏粮颗粒归仓、秋粮适时播种,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3.
动态     
正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告捷机收率达97%截至6月1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05亿亩,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机收率达97%,其中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分别达99%、93%,连续15天日机收过千万亩,均创历史新高。"三夏"机械化水平提高,有力确保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夏粮颗粒归仓、秋粮播在丰产期,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主动。今年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从5月25日开始由南向北迅速推进,小麦  相似文献   

4.
<正>截至2017年6月18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867万hm~2,进度过九成半,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基本结束,比去年同期提早1天。机收比例达9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机械化小麦收获、秸秆处理、玉米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等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广泛推行。信息"三夏"带来作业效率提高,是今年夏收突出亮点。各地机手通过全国农机直通车信息平台发布作业服务意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基本结束,夏种工作正全面展开。5月30日,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会战从河南启动,由南向北梯度推进,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和陕西等主产区相继告捷。6月23日,全国已收获小麦2193.3万hm2,其中机收面积1920万hm2,机收比例87.8%,较上年的86.1%提高了1.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呈现"三平三提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今年全国大规模的"三夏"小麦跨区机收会战于5月26日从河南省驻马店拉开帷幕,由南向北逐步推进。至6月22日,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相继告捷,全国已收获小麦2144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5月27日从黄淮、江淮地区启动,由南向北梯次推进,总体进展顺利。截至6月20日,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等五大小麦主产区相继告捷,全国已完成小麦收获面积3.2亿亩,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2.2%,大规模"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基本结束。在这场大会战中,农机作为主力军,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亮点  相似文献   

8.
截至6月15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29803万亩,麦收进度过八成半。其中机械收获面积27566万亩,机收比例为92.5%。我国小麦跨区机收已经形成了从机具制造、跨区作业到保障服务的全产业链。本刊选登中国一拖伏忠文一文,从农机企业视角对小麦机收产业进行分析。。本刊选登中国一拖伏忠文一文,从农机企业视角对小麦机收产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全国夏收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国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稳定在29万台左右。预计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为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好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大会战,农业部统一印制了36万张《2016年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并免费发  相似文献   

10.
截至7月2日,全国已收获小麦3亿亩,约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90%,其中机收小麦面积约2.2亿亩,占已收获面积的74%,较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小麦主产省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山西等地麦收工作全线告捷。至此,今年“三夏”跨区机收小麦大会战胜利落下帷幕。 与去年相比,今年跨区机收有几个明显特点: 1.组织协调得力,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部对今年的小麦跨区机收工作非常重视,5月29日,杜青林部长深入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西平县农村视察小麦跨区机收工作,慰问了为小麦跨区机收付出辛勤劳动的农机、公安和交通系统干部职工。5月22日,部农机化管理司在湖北省襄樊市召开“2002年全国小麦跨  相似文献   

11.
每月要闻     
<正>农业部部署"三夏"小麦跨区机收5月13日,农业部召开2015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视频会议,研究分析小麦跨区机收形势,部署"三夏"农机化工作。会议要求,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力争达到"两稳两提高"的目标:一是机具投入总量保持平稳。预计投入"三夏"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55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达到30万台以上。二是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力争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其中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5%。三是农机作业质量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正一年一度的大规模麦收已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已初战告捷。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全国夏收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国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稳定在29万台左右。预计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而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今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超强厄尔尼诺影响正在逐渐显现,黄  相似文献   

13.
<正>火热的夏收拉开序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5月28日,全国已收获小麦266.67万hm~2,当日机收面积46.27万hm~2,标志着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大会战全面启动。全国将有1 63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小麦、油菜等作物抢收、秸秆处理、烘干作业,以及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抢种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64万台,跨区作业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会战5月31日从安徽省正式启动,由南向北依次推进。截至6月20日,全国收获小麦2120万hm~2(3.18亿亩),超过小麦应收面积的90%;其中机收面积1880万hm~2(2.82亿亩),机收水平近90%。至此,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基本结束,历时21天。本刊记者联络各大企业,通过特约记者、通讯员队伍,将服务于"三夏"这场没有硝烟的"大会战",全景呈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各地·动态     
《农机科技推广》2017,(5):24-25
<正>农业部:部署"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日前,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2017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通知》提出:全国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达到62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稳定在28万台左右。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3%,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1%,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小麦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损失率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全国大规模的三夏小麦跨区机收会战于5月26日从河南省驻马店拉开帷幕,由南向北逐步推进。至6月22日,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相继告捷,全国已收获小麦3.2亿多亩,超过夏收小麦面积的91%;其中机收面积近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历时25天完成收获全国93%的冬小麦面积截至6月22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13亿亩,其中机收面积3.07亿亩,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麦收进度均过九成半,已进入扫尾阶段,标志着2021年"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今年"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于5月29日启动,历时25天左右完成了收获全国93%的冬小麦面积。各地充分发挥"三夏"农机数量充足、装备效率提升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主力军作用,战晴天、抢阴雨,努力做到人歇机不歇,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正今年29万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全国夏收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国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稳定在29万台左右。预计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全国三夏小麦机收会战自6月1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启动以来,由南向北逐步推进,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相继告捷。截至6月24日晚,全国已收获小麦3.14亿亩,超过小麦应收面积的92%;其中机收面积2.7亿亩,机收水平86.01%。至此,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基本结束,历时24天。  相似文献   

20.
要闻动态     
书娟  玉芝  吉华  道林 《当代农机》2011,(5):56-57
农业部召开2011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座谈会5月5日,农业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2011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座谈会。会议全面总结了2010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