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 041、5 949、6 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
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礼社江流域元江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内元江苏铁分布于礼社江右岸海拔1100—1400m区域,主要生长在河谷季雨林下,阴坡数量较多,占总株数的92.5%;调查区域元江苏铁种群密度较高,平均11株/100m2;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Ⅱ龄级苏铁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2.94%;由于人为采挖,Ⅳ龄级以上的苏铁数量较少,占到总数的21.57%。目前,该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人为采挖和生境破坏等,应加大对元江苏铁野生资源的科学、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拉市海越冬灰雁(Anser anser)生境选择的机制,于2013年12月~2014年2月调查了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灰雁在农地、草地、灌丛、休耕地、沼泽泥滩地、浅水区和水中央深水区等7种基本生境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越冬灰雁对不同生境有明显的偏好性,在43个调查样方当中,31个为浅水生境,9个为沼泽生境,3个为草地生境;而对调查样方和对照样方的13个生境因子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主要制约灰雁生境选择的因子是干扰频率、距干扰的距离(P〈0.01)以及水清澈度、植被盖度(P〈0.05),人为干扰是影响拉市海越冬灰雁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越冬黑鹳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4月29日期间,对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黑鹳越冬种群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域内,按照从湖心到村庄方向将黑鹳所利用的生境分为沼泽生境和草地生境。整个越冬季节划分为越冬前期(12月)、中期(1—2月)和后期(3—4月)三个亚季节。越冬期间,黑鹳一直偏好在沼泽活动。此外,牲畜和周边居民对黑鹳的生境选择也有一定影响。黑鹳分布数量与样方内和周边牲口和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即牲口和人口多的地方,黑鹳数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5.
西藏自治区地处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腹地,地理位置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国土总面积122×10^4km^2,平均海拔4000m以上。境内高山耸立,绵延千里,约占国土面积0.3%的农田耕地被分隔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藏东横断山脉地区(三江流域)、藏南河谷(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藏东南农林区、藏西荒漠干旱地带和藏北草原等区域。因为地势高亢,除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低温少雨、热量不足、气候干燥是各农区的共同特征。藏南、藏东、藏东南河谷农区年平均气温4.8—9.0℃,  相似文献   

6.
2006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藏北黑颈鹤Gins nigicollis繁殖前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表明:①黑颈鹤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种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大小依次为:取食43.69%,警戒21.78%,保养21.69%,运动7.57%,杂项3.18%,繁殖2.09%。②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在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雄鹤的警戒和运动行为比雌鹤高,且警戒行为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4种行为雌性较高。③黑颈鹤的各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11:00以前,各种行为活动相对稳定,11:00之后依次出现了3个取食高峰和1个保养高峰,且呈上升趋势;其他4种行为无明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④雌雄鹤的取食、警戒和保养行为在不同时段上表现出同步性和异步性。雄鹤取食高峰集中在中午(12:00~14:00),雌鹤的取食高峰分散在一天中的早(8:00),中(12:00,14:00)和晚(17:00)3个时期。讨论了繁殖前期黑颈鹤性别间的行为差异,并与黑颈鹤东部种群以及其他鹤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图2表1参35  相似文献   

7.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和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通过记录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Grusmonacha)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了东滩保护区白头鹤生境适宜性,分析了保护和管理野生白头鹤种群的适宜空间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白头鹤主要活动于农田生境和滩涂生境。在农田生境中,白头鹤对居民耕种区及活动区存在明显的选择性(P0.05);公路、植被指数等因子对白头鹤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干扰(P0.05)。在滩涂生境中,白头鹤对潮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P0.05),主要分布于生境斑块密度低和植被指数低的区域(P0.05);人为活动对白头鹤分布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考虑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下,崇明东滩保护区越冬白头鹤潜在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172.2km2,最适宜生境面积为4.5km2;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白头鹤的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01.7km2,最适宜生境为1.4km2。  相似文献   

8.
摘要:运用有关景观生态学理论、RS和GIS等空间统计与分析技术,对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11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最大的为灌草丛(16177%),最小的为水体(942%)。相对于2011年来说,2015年裸地、耕地斑块总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和灌草丛面积有所增加;林地、道路和灌草丛的聚集度指数有所增加,表明这3类景观连通性增强,景观更加集中连片。据此,建议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各种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和破坏,保护好国家一级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4月29日期间,对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黑鹳越冬种群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域内,按照从湖心到村庄方向将黑鹳所利用的生境分为沼泽生境和草地生境.整个越冬季节划分为越冬前期(12月)、中期(1-2月)和后期(3-4月)三个亚季节.越冬期间,黑鹳一直偏好在沼泽活动.此外,牲畜和周边居民对黑鹳的生境选择也有一定影响.黑鹳分布数量与样方内和周边牲口和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即牲口和人口多的地方,黑鹳数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红外相机已成为开展资源管护的高效工具,降低了管护成本,落实了“做细做实,管用有效”的原则。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阳片区2021年12月—2022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辖区内人为干扰活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人为活动主要为路过、割竹、挖药和养蜂;人为活动主要集中在1月、4—8月、12月;日人为活动时间主要在6—18时。  相似文献   

11.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13—2014年冬季野外调查的白头鹤分布点数据,结合2011—2015年间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中记录的白头鹤分布点信息,基于气候、地形、水系、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干扰5类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安徽省越冬白头鹤适宜生境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已建自然保护区对白头鹤适宜生境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距主要水源距离、1月份平均最低温、12月份平均最低温和距主要道路距离是影响白头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模型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45.3%、21.4%、19.3%和7.6%。白头鹤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升金湖上湖和菜子湖,少量分布在龙感湖沿岸、武昌湖东岸及其东部的长江干流沿岸,其中核心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为45 980 hm2。空缺分析表明,已建自然保护区覆盖了60.1%的核心适宜生境,尚有18 346 hm2的核心适宜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需要在重点管理保护区的同时,对保护区之外的核心适宜生境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以雅鲁藏布江上中游三个不同农牧活动强度区——低强度区仲巴、中强度区昂仁和高强度区日喀则三县/市为例,分析了该三个研究片区的不同农牧活动干扰强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异。结果表明:自上游的仲巴至中游的日喀则,随着人类农牧活动强度的加大,景观格局亦随之呈现规律性的变异,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面积百分比逐渐下降,而包括耕地及居民地在内的人工景观面积比例上升明显;上游的仲巴片区景观形状简单、粒径粗大、分离度小、景观多样性低,而至中游地区的日喀则片区,则表现为景观形状复杂、粒径小、分离度大、景观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4.
2001~2008年,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弋阳越冬区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和越冬区生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01~2005年间,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在2006~2008年间,又呈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且中华秋沙鸭在越冬区的生活不稳定,常沿河流逐步迁徙,只作短暂停留,越冬区的范围分布较散.越冬区生态因子的改变和人为干扰是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其生境的改善和食物来源的丰富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修复日渐退化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山地植被,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河谷亚高山灌丛草地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灌丛草地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166种,隶属于47科115属,种类组成较为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地理成分及科属分析表明,该区灌丛草地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生活型和叶的性质分析表明,该区灌丛草地群落的外貌主要是由落叶全缘叶单叶矮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群落结构简单,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雅鲁藏布江河谷半干旱区亚高山灌丛草地群落的总特点是以地面芽、微形叶、草质叶、单叶、全缘叶为特征,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山、寒、旱的性质.在分析灌丛草地群落特征的基础上,还对其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揭示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和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种类及其分布规律,为青藏高原腹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科学数据。  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及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采用采获频次分析法对比研究蚂蚁物种的栖息环境、垂直分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分布格局特征。  结果  共采获蚂蚁2亚科8属19种,其中雅鲁藏布河谷上游2亚科8属13种,青藏高原西南坡2亚科8属15种。研究区域蚂蚁以耐寒种类为主,缺乏耐热物种。物种丰富度与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被物厚度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草本盖度和地被物盖度相关性不显著。蚂蚁对栖息生境的选择不尽相同,地表是主要的觅食场所,大部分蚂蚁以石下和土壤内作为筑巢场所。  结论  蚂蚁物种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生境状况影响。食物资源、环境稳定性和热量获取是影响蚂蚁选择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的主要因素。表6参26  相似文献   

17.
西藏山南市干旱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山南市所辖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日降水量、2013年山南市12区县灾情数据以及山南市1∶25万河网、植被、高程等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山南市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风险因子,探讨山南市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山南市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沿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扎朗、乃东、隆子西南部;次高风险区位于山南西部浪卡子大部、加查大部以及南部隆子主体;中等风险区主要落区在沿江一线的桑日、曲松、琼结、措美大部、洛扎西部、错那县北部;次低或低风险区位于琼结与浪卡子交界处、洛扎县东南部、错那县。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4月,在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共测定20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的19个生态因子。对六盘山保护区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相关性因子进行频率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环颈雉喜好栖息于乔木种类单一、乔木数量较少或无乔木生境中。环颈雉偏好利用沙棘占优势的灌丛或混合灌丛。喜好栖息于灌木数量较多、灌木基径较小、灌木高度较低灌丛地带。草本覆盖度高低也是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环颈雉偏好利用草本覆盖度高的生境。偏好利用坡度较小、向阳坡和半阳坡,对阴坡利用率较低。环颈雒偏好利用距道路和居民点较远的地段,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环颈雉喜好选择离水源地距离较近、雪盖较浅、隐蔽度较高的地段栖息。总的来看.食物和隐蔽奈件是影响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基本因素,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是围绕这两个因素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2008年建立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基地,选取丘间地和迎风坡2个类型,并随山坡海拔增加布设了4条调查样带,调查了160个样方的植被恢复物种组成与生长状况,分析了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随微地形改变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西藏沙地植被及物种多样性恢复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2011年山坡流动沙地恢复植被共有14个种,隶属9个科,12个属。Shannon-Wiener指数在4个调查样带之间的变化较大,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较小,α多样性指数总体上表现为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大而增加。丘间地的群落相似性大于迎风坡,在群落梯度上丘间地的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较好。2016年山坡流动沙地平均植被盖度达65.6%,最大达94%,物种丰富度显著提升。局部微地形、恢复植物种的选择是影响山坡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设置沙障改变局部微地形,或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的方法等,以增加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