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黑龙江呼玛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黑龙江省呼玛县1992—2011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利用Arc GIS10.2等工具,对呼玛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火源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分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3个阶段,2002—2005年为火灾高发期,过火面积达303 992 hm2,占总过火面积的97.6%,主要是由于烧防火线引起的;1 a内火灾集中发生在3—6月份和8—10月份,分别占全年火灾发生的67%和33%,以3月份和10月份最为严重;空间分布上,火灾多集中在北疆乡和三卡乡,共发生火灾29起,占总火灾次数的60.42%;在火源方面,67%的火灾是由人为所引起的,通对公路缓冲区分析,发现有39.58%的火灾发生在公路两侧2 000 m的范围内,说明林火的分布与公路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林业信息网提供的2001-2017年西南地区森林火灾数据,计算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灾面积、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和火源类型等森林火灾指标的年际和空间变化,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西南5省市森林火灾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火源引起森林火灾次数和方差分析,确定西南地区主要火源和不同省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1-2017年,西南地区年均森林火灾次数1 977次,年均过火面积2.43万hm2,年均过火森林面积0.50万hm2,年均成林蓄积损失15.68万m3,年均人员伤亡29人,年均投入扑火车辆2.24万辆,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火灾次数、火灾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等在不同省市和空间差异显著,火灾面积对伤亡人数、扑火经费、出动车辆和飞机数量等都有显著影响;3)人为火源占已查明火源的96%以上,其中烧荒烧炭(38.98%)和上坟烧纸(15.39%)分别是最主要的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4)近几年,烧荒烧炭、炼山造林、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和电线引火是西南地区主要火源,不同省市间人为火起因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森林火灾绝大多数都是人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建议在掌握研究区各省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和火源特征基础上,加强基层防火宣传与教育,加大烧荒烧炭及上坟烧纸等火源的管控力度,是减少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研究能够为西南地区各省市林火预测和林火管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1966—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原因和扑救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年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类型主体为人为火和雷击火,分别占总次数的38.9%和37.1%;随着年份的增加,人为火和不明火源发生的次数逐渐降低,雷击火比例有所增加。对于出动的扑救人员、交通工具,随着年份的变化均有所增加;从数量上看,群众队伍是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力量。森林火灾发生过程中,不同因素均会显著地影响扑救费用,森林火灾过火面积是扑救费用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吉林省1969—1980年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起火月份、起火时间、林型、林龄、疏密度、气温、风速等因素对受害森林面积和过火总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过火总面积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延边地区的起火次数最多(127次),过火总面积的均值最大(528.878 9 hm2);不同起火月份的受害森林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月份受害森林面积的均值最大(572.021 4 hm2),而起火次数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5、9、10月份,应注意春、秋两季的重特大森林火灾预防。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1969—2017年森林火灾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用Arcmap进行绘图,对吉林省森林火灾6种主要火源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1969—2017年间,农事用火和野外吸烟在整个中东部地区发生森林火灾次数最多,其中延边地区共发生1 452次,共造成受害森林面积25 364.64 hm~2;祭祀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共发生531次,主要集中发生在中部地区,其中辽源地区祭祀用火共发生78次;纵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共发生150次,主要集中发生在东部延边、白山和吉林3个地区的交汇处;野外生活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共发生274次,主要发生在吉林地区和延边地区;境外烧入引起的森林火灾共发生26次,主要发生在延边地区。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森林火灾扑救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View、ArcMap与SPSS等软件,结合吉林省林火数据(1992-2008年)与同时期气象数据,研究该地区林火时空动态特征,分析森林火灾损失与蔓延速度的关系,评测森林火灾扑救能力。结果表明:吉林省1950-2009年平均每10a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呈递减趋势,进入2000年后年均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虽有所上升,但多以森林火警为主;1992-2008年全省火灾频发于中东部,其中敦化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是火灾发生的主要地区;全省平均每次火灾历时2.86h,森林火灾损失价值与平均每小时火蔓延面积显著相关(r=0.87)。平均每小时火蔓延面积可以用作森林火灾扑救能力评测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田甜  殷继艳  贾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140-144,171
对2015—2019年全国卫星监测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对18470个监测热点,1160起林火草原火,228起境外火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热点及林草火的季节性变化、地域分布和火源种类繁多等发生特点.结果表明,热点数和火灾数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呈上下波动状态;空间分布方面,林草火热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南、西南部和东北部,这与我国实际林草火频发区基本吻合;区域分布方面,全国热点及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和东北部;时间分布方面,南方地区热点及火灾集中在2—4月,东北地区集中在气候干燥的4、10月.  相似文献   

8.
建阳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建阳市1985-2008年林火统计数据,包括火灾地点、起火时间、熄火时间、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和起火原因等因子,统计分析研究区域内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及不当的人类活动相关,并提出防范森林火灾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雷蕾  虞耀  陈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39-2541,2590
在对2009~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森林火灾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分析连续3年中森林火灾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发生在西南和东南林区,是由于这些地区森林资源分布集中。利用层次聚类法对各省(区、市)2009~2011年的森林火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据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可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3类,每一类别内部的火灾特性较为接近,不同类别间差异较大。此外,评估了各省(区、市)的扑火能力,除黑龙江、山西、内蒙古3省(区)外,其他省(区、市)的扑火能力均较为理想。最后,利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森林火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生产性火源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巴尔虎草原火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象因子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原火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新巴尔虎草原草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加剧了该地区发生重特大草原火灾的可能性。本研究可为草原火的火险区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ENVI等软件,分析了2001—2016年新巴尔虎草原火时空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探讨草原过火面积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新巴尔虎草原火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分布。在时间上,过火面积年变化存周期性变化规律,2003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过火面积峰值,周期间隔10年;过火面积月变化差异明显,过火面积集中在4、5月和9、10月,时间对应研究区域火灾频发的春秋两季;在空间上,高频度火灾发生区域全部分布于国境线附近,越境火灾风险比较大。草原火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在月平均气温为0~10 ℃、月总降水量在0~2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40%以下及月平均风速大于5 m/s的区域最利于草原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结论新巴尔虎草原火预防工作在区域上应集中在新巴尔虎草原西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加强边境地区草原火的监测和管理。在时间上应关注每年4、5月和9、10月,特别是月平均气温0~10 ℃、月总降水量0~2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40%以下及月平均风速大于5 m/s的地区。未来可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尺度来对草原火的发生周期进行模拟和预测,更有效地探究野火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进行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分析,有利于为预防森林火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根据林业年鉴数据,对中国华北地区2003-2016年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分析中着重考虑群死群伤火灾(HCF)。结果表明:1)我国华北地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HCF起数多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2)时空特征方面,火灾起数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其次是河北省和山西省;2003-2011虽年均火灾次数和火场面积较高,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3)进行聚类分析,按照严重程度由高到低分为3类,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一般火灾以及HCF起数较多。华北地区森林火灾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应加强火源管理及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林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兴安岭呼中林区1969-2005年的林火统计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揭示了呼中林区林火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严结果表明:1969-2005年间呼中林区林火发生年际间波动较大,1998年以来林火发生次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呼中林区林火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特别是5月和6月的林火发生最为严重;1d内林火发生大概可分为4个阶段,其,1,以15:00左右最为严重从林火发生的空间分布来看,林火主要发生在呼中林区的东北方向,以碧水和提扬山林场为最多;林火发生次数随距离道路和河流变远而呈减少趋势;林火主要发生在海拔600-900 m之间,坡度主要为0°-10°,且阳坡过火面积明显大于阴坡.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兴安岭近40a的雷击火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雷击火发生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从1965年到2005年,共发生雷击火545次,占该地区总火源的37%;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9月份,5、6月份占全部雷击火的72.5%,且火灾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时到下午17:00时;阿木尔、呼中、塔河、松岭、新林等高纬度地区为大兴安岭雷击火高发生地区.以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雷击火发生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降水多于500mm时,雷击火很少发生,少于400mm时,发生频繁;温度在14℃以下,雷击火发生几率很小,在14~20℃,雷击火为高发段.雷击火重大发生年份,夏季降水大大少于平均值,而且温度高于17℃,且蒸发量过大.因此,降水、平均温度对雷击火发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研究对于草原火发生、草原火管理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Ripley''s K函数对呼伦贝尔草原1976-1996年间发生的人为草原火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确定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在年内主要发生月份和年际间均呈聚集分布;应用Kernel密度函数对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分布广泛,热点区域主体在123.05-124.82°E、48.25-50.21°N之间;居民点、农田空间分布密度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道路的分布密度较农田和居民点分布更加均匀.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密度与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448、0.236、0.602 (P<0.001),火源因素(居民点、道路、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且是中国的林火高发区之一,但关于该地区的林火发生格局和预测预报的研究还不完善。以2000—2010年福建林火数据为基础,运用Ripley's K-function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条件、植被条件及人口密度4类因素,对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福建西部地区2000—2010年间林火发生主要为聚集分布;海拔、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水、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6个因子是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模型预测准确率接近70%且模型内自变量均显著。林火风险概率和火险等级显示,福建西部地区林火发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蔡宏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156-158
为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受害森林面积、森林受害率有明显下降,笔者根据多年的林业工作经验和对舒城县1988-2011年以来的林火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与综合分析发现,森林火灾的发生受气象、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大;提出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应加强对火灾发生规律、扑火技术、火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具体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1年7月大兴安岭外业调查数据以林隙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类型指数分析样地内林隙状况,并结合林木分布状态,分析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天然落叶松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中度林火干扰的林分内,只保留了少量的落叶松中径木、大径木,先锋树种在林分内呈现聚集分布;在未受林火干扰的林分和受林火轻微干扰的林分内,天然落叶松均呈现显著聚集分布;由于受到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林下区域与林隙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林分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林分按照所受林火干扰强度的递减,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表现出了森林循环过程中所经历的林隙阶段状态、建立阶段状态、成熟阶段状态。  相似文献   

18.
伊春地区森林火灾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黑龙江省伊春地区1970-2010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EXCEL、SPSS17.0等工具,对伊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伊春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分为1970-1978年的高发期和1980-2010年平稳期两个阶段,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主要火灾类型为一般森林火灾和较大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