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15个热带优良牧草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进行区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15个种质生长正常,生长季节产量高,耐热耐旱,是适应本区种植的优良牧草;牧草生物产量排在前3位的品种为杂交臂形草、热研8号坚尼草和热引19号坚尼草,产量分别是20.172、18.587和16.962t/hm2;15个种质生产性能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研8号坚尼草、9号坚尼草、热研11号黑籽雀稗、9610雀稗、FSP2雀稗和10号狗尾草,它们品质优良,可在云南干热河谷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2004~2006年对6个坚尼草品系在海南西部半干旱地区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坚尼草品系的花期比较长,历期1~2个月,个别品种花期2个月以上,对照4号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 cv. Reyan No.9)开花最早,开花期在7月下旬,1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 TD58)开花最晚,开花期在9月下旬。参试坚尼草品系干草产量差异显著,2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 Mombassa)干草产量最高达17 224.58 kg/hm2·a,比对照品种4号坚尼草(11 857.05 kg/hm2·a)高45.27%,且差异显著;次高是6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CIAT6299),干草产量为16 169.73 kg/hm2·a,比对照品种高36.37%,5号坚尼草(P.maximum Jacq. cv. trichoglume)产量最低,干草产量仅为8 925.64 kg/hm2·a。参试坚尼草品系的粗蛋白含量介于10.30%~12.10%,以对照品种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2.06%,次高为2号坚尼草,为11.63%,3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 Reyan No.8)最低,为10.31%。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6年龄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后的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牧草可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呼吸强度、硝化作用强度及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且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其中以间作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热研2号柱花草、GC1581柱花草和Mineirao柱花草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杂交臂形草、热研10号柱花草、Mineirao和GC1581的呼吸强度高于CK;热研11号黑籽雀稗、热研10号柱花草、GC1581和热研2号柱花草的硝化作用强度强于CK;热研9号坚尼草、杂交臂形草和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热研10号柱花草和热研2号柱花草的土壤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4.
介绍黑籽雀稗‘热研11号’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刈割收获及后期养护等,为其广泛推广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热研8号坚尼草选育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研8号坚尼草是1988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引进的新品系,经鉴定于1990年开始进行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研8号坚尼草既保持了该属牧草高产优质的特点,年干草产量22500kg/hm2,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7.738%,又具有耐酸、耐瘦、耐荫等特点;花期晚,利用期比对照品种增加1个月,种子产量480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87.8%,适宜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人工林单一种植引起植被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间作成为恢复与重建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桉树人工林下间作禾本科牧草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9号坚尼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等牧草产草量达215.89~475.42 kg/hm2,旱季牧草产量占年产草量的14.08%~17.51%,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仍保持一定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存活率达53.6%~76.6%,覆盖度达62.71%~90.42%。间作牧草在桉树行间形成良好的覆盖层,提高了林地植被覆盖度,植株存活率较高,促进植被多样性的形成,对增加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组成、形成多层次片层结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人工种植牧草样地上7种热带牧草的茎叶和根系生物量、茎叶和枯落物持水能力进行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7种牧草中,扭黄茅草的总生物量最高,为37.07 t/hm2;热研8号坚尼草的鲜草和根系生物量最高,分别为66.40、13. 60 t/hm2。热研5号柱花草的茎叶持水量最高,为14.33 t/hm2;提那罗新罗顿豆的茎叶持水率最高,为31.90 t/hm2。扭黄茅草的枯落物量最高,为1.97 t/hm2;提那罗新罗顿豆枯落物对水分的有效截留量最高,为 21.85 t/hm2。  相似文献   

8.
索引     
采用“3414”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热研4号王草的三要素平衡施肥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热研4号王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热研4号王草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氮、磷、钾肥增产的主次顺序为P>K>N;热研4号王草最高产量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尿素399.08 kg/hm2,钙镁磷肥224.40 kg/hm2,氯化钾60.38 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385.0 t/hm2,其最佳施肥配比为W(N)︰W(P2O5)︰W(K2O)=5.07:1.12:1;热研4号王草最佳施肥利润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尿素413.1 kg/hm2,钙镁磷肥207.9 kg/hm2,氯化钾156.1 kg/hm2,其最佳施肥利润达5 634元/hm2,此时产量为384.90 t/hm2,三要素配比为W(N)︰W(P2O5)︰W(K2O)=6.33︰1.25︰1。  相似文献   

9.
热带牧草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在海南调查了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共鉴定出了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花草梨孢灰斑病、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引起的雀稗或鼠尾粟弯孢菌叶斑病、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引起的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以及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引起的蝴蝶豆褐斑病。  相似文献   

10.
以热带柱花草和黑籽雀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对其根际酸性磷酸酶、微生物数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牧草根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着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磷(P0)处理时达最高,柱花草的ACP活性为603.24 mg/(kg·h),黑籽雀稗为367.21 mg/(kg·h)。当高磷浓度处理时,柱花草根际ACP活性较黑籽雀稗低。各处理中,柱花草的根际微生物总量较黑籽雀稗高,柱花草根际真菌的数量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低磷处理时土壤真菌数量较多,这有利于根瘤菌的形成。2种牧草的根系活力随着施磷浓度的增加而递减。黑籽雀稗根系活力P0处理极显著高于P3和P4处理,显著高于P2处理。黑籽雀稗根系活力受供磷水平的影响大于柱花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