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水分对印楝素 A、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nimbin和salannin 5 种同系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建立水分影响印楝素及同系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水能加快印楝素A及同系物的降解,且降解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印楝素 A 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 pH、水分、紫外光、温度对印楝素 A 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在不同条件下印楝素 A 的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计算印楝素 A 降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温度效应系数(Q)、活化能(Ea)、活化焓(ΔH)和活化熵(ΔS)。结果表明,印楝素 A 的活化能为 98.49 kJ/mol,活化焓为 95.84 kJ/mol,活化熵为 10.68 kJ/mol · K。印楝素 A 在环境中的降解反应是自发反应,在环境中易自然降解。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印楝幼苗生长及代谢对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的响应规律,以0.5年生印楝半同胞家系实生苗为材料,设置4个水分水平(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60%~65%、40%~45%、30%~35%和20%~25%)与3个光照水平(分别是自然光照的100%、75%和50%)共12个组合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水分及光照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及印楝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然光照、田间持水量为60%~65%的条件更有利于印楝幼苗的生长,干旱胁迫和遮光对印楝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叶片发育均会产生抑制作用,且遮光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干旱;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大量合成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等初生代谢产物以及增加根茎比来提高植株干旱适应能力;在遮光条件下,印楝主要初生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的合成受阻,其次生代谢产物印楝素的积累减少;在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遮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对印楝幼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干旱和遮光的交互作用遵循“促进理论”,不支持“独立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印楝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干旱适应范围及较强的光照依赖性。因此,在幼苗培育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最大光照强度。此外,充足光照条件下适当干旱胁迫有利于印楝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这可作为生产上提高印楝素含量的一个潜在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SA)、萘乙酸(NAA)、壳聚糖(CTS)、吲哚丁酸(IBA)、茉莉酸(JA)、激动素(KT)和甲基茉莉酸(MJ) 等7种诱导剂对印楝悬浮细胞培养产印楝素的作用,筛选出SA、NAA、CTS、IBA等4种刺激效果明显的诱导剂,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4种诱导剂的最佳组合为SA 92.00 mg/L、NAA 6.0 mg/L、CTS5 4.0 mg/L和IBA 3.0 mg/L,得到印楝素含量的实际值为8.61 mg/g,与理论预测值8.69的相对误差为0.92%。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情况良好,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5.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juss)种仁中含有印楝素A(azadirachtin)等活性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对害虫具有显著的忌避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硅胶柱层析和TLC法对印楝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印楝素A等5种高纯度印楝素同系物,采用LC-MS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鉴定5种物质分别为azadirachtin、salannin、nimbin、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并使用HPLC对5种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检测印楝(AzdirachtaindicaA.Juuss)愈伤组织中的印楝素含量,成功建立了DAS-ELISA,以牛血清蛋白为载体,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合成免疫原,制备抗血清,获得效价为1:2560,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酶,用“碘酸盐酸氧化法”合成酶标抗体,使用包被抗体的最适浓度为5.0μg/mL,标记抗体浓度为2.5μg/mL,可测抗原最低浓度  相似文献   

7.
印楝素杀虫剂防治甜菜甘蓝夜蛾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炀 《中国糖料》2010,(1):48-49
试验结果表明,喷施0.3%绿晶印楝素杀虫剂防治甜菜甘蓝夜蛾防效达74.8%~93.2%,高于速克毙,甜菜根产量提高29.4%。  相似文献   

8.
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系统地研究了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二化螟有胃毒、拒食、忌避、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0.75和0.50 mg/L印楝素乳油处理茭白饲喂3龄幼虫,幼虫分别于3、6 d内全部死亡;0.375、0.300和0.250 mg/L印楝素乳油低剂量处理茭白饲喂3龄幼虫,幼虫拒食率分别达94.38%、88.74%、80.07%;成虫产卵量分别下降80.70%、62.05%、40.86%。6、3和2 mg/L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蚁螟,24 h内死亡率达100%。印楝素乳油对成虫产卵有显著的忌避作用。稻田喷施0.3%印楝素乳油62.5和125 mL/667 m2防治二化螟,21 d保苗效果分别为88.14%和94.13%,防治效果分别为85.36%和90.76%。表明印楝素对二化螟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子中含有大量杀虫活性较高的柠檬素类物质,印楝油可促进柠檬素类物质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得到含柠檬素类物质和印楝油混合的粗提物,以印楝素A为检测指标,使用均匀设计优化萃取工艺的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的体积4个因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压力37MPa,温度43℃,时间165min,夹带剂的体积13mL,此时印楝种仁中印楝素A萃取率为0.37%。初步测定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成虫的驱避活性,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印楝产业化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印楝素对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主要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茶区,发生量较大,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为探索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生物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50倍液喷雾后1 d或150倍、75倍、50倍液喷雾后3 d,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3%印楝素乳油50倍液喷雾后1 d和3 d的最高防效分别达到67.07%和57.54%。但是,在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印楝素乳油对其防治效果仍然不理想,不建议作为化学药剂替代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本地3个油梨品系为试材,选取2种不同类型果袋(白色纸袋和外黄内黑牛皮纸袋)进行油梨果实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作为对照,在套袋后100 d,油梨成熟时采集样品,进行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测定.观察并测定套袋对油梨果实品质和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外黄内黑牛皮纸袋套袋处理后的果实表皮变黄,白色纸袋套袋处理后的果皮颜色与...  相似文献   

12.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郑伟  蔡永强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7):1242-1246
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南方春大豆不同播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继凤  赵政文 《大豆科学》1998,17(4):331-339
本文以12个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系)和12个中熟品种(系)为材料,进行春,秋播试验,研究主要农艺性状的秋播变异率,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两熟期组秋播变异率平均,除分枝起点为负值以外,其它11个性状在2.36%-52.88%之间,说明秋播对为结性状均有一定影响;熟期组之间各性状秋播变异率的大小亦存在较大差异,如秋播对早熟组株高,主茎节数,结荚节数,结荚高度,主茎荚数和百粒重的  相似文献   

14.
以红肉火龙果桂红龙系列‘金都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测定从果实谢花后第1天到果实成熟采收时,果实果形指数、鲜重、干重及含水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火龙果成熟时果形指数1.14,主要表现为近圆形,花后8~23 d为果实的快速生长期,平均增长速率为20.5 g/d,快速生长期结束后(果实开始转红),果皮厚度下降,果皮鲜重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5.
大豆品种鼓粒期田间抗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中游地区夏大豆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94个品种为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性状及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互纲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与形态及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关系较大,与形态数量性状之关系次之,与生育期性状之关系较小。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荚数/株、百粒重对产量,生育前期及分枝数对荚数/株,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长短对  相似文献   

17.
人工疏果对龙眼果实大小、内源激素和细胞壁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花后1个月内分2次对储良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Chuliang)进行人工疏果处理(总疏果幅度50%左右)。结果表明,人工疏果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横径和果实重量至采收分别增加了7.1%和22.5%)。果实中GA4 7和ZRs含量均表现为疏果处理大于对照,其差异在出现含量高峰时增大,而IAA含量也是疏果处理大于对照,但其差异主要出现在花后45d和花后100d。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疏果处理与对照果皮中细胞壁成分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处理只是在后期才增加了果皮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含量,分别出现在花后90d后、60d和75d后,疏果处理对可溶性糖的含量无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推测:在果实发育前期,疏果处理显增加的内源细胞分裂素类水平,可能有利于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数量;而在果实发育后期,增加的果皮细胞壁成分则为人工疏果促进果实生长(主要表现为细胞的膨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东北春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采用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北安、扎兰屯、克山、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长春、白城、铁岭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在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获得的常规值,常规值的大小代表了品种的基因型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总量为40.47%、21.35%和61.82%,百粒重总平均值为19.06 g。不同试点间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总量最大相差约2~3个百分点,百粒重最大相差约3 g;而品种间相对应性状则分别相差约8,4,6个百分点和20 g,品种间差异远大于试点间表达的平均差异。(2)品种按育成年代归类,不同育成年代品种平均值呈现一定的变异趋势,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随育成年代呈现下降趋势、油脂含量和百粒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蛋白质含量从41.23%降至40.28%,蛋脂总量从62.16%降至61.74%,油脂含量从20.92%升至21.46%,百粒重从18.70 g升至19.29 g。但同一育成年代内品种的差异大于不同育成年代间平均值间的差异。(3)品种按熟期组归类,平均值呈现一定的变异趋势,蛋白质含量(39.97%~41.31%)呈现以MGⅠ组为底端,向早向晚均上升;油脂含量(20.42%~21.83%)与蛋脂总量(61.23%~62.92%)随熟期组变晚呈下降的趋势;百粒重在MGⅢ组(20.32 g)达到最大,在其它熟期组间(18.86~19.18 g)差异不显著。熟期组内品种籽粒性状的差异远大于熟期组间育成品种籽粒性状平均值间的差异。(4)各熟期组品种在各生态区籽粒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差异并不大。第Ⅰ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各熟期组在该地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蛋脂含量、百粒重平均值分别低于相应的全试验平均值约0.1~0.4、0.6~1.3和1~1.5个百分点。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MG000-MGⅠ油脂含量在该地比相应的全试验平均约高0.1~0.2个百分点,百粒重高约0.45~1.1 g。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MG000-MGⅡ的蛋白质含量在该亚区比相对应的常规值高约0.3~0.5个百分点,MG000-MGⅠ的蛋脂总量在该亚区均高于相应的常规值,其中MG000高约0.5个百分点,其余各组高0.1~0.2个百分点。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MG000-MGⅡ的蛋白质含量在该亚区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0.2~0.6个百分点,油脂含量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0.7~1.64个百分点,蛋脂总量则比相应的常规值高约1个百分点。第Ⅰ亚区综合生态条件并不利于大豆高品质的表达,第Ⅱ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油脂含量、百粒重的表达,第Ⅲ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蛋白质含量、蛋脂总量的表达,第Ⅳ亚区综合生态条件有利于各品质性状的表达。东北各亚区生态环境对籽粒品质性状的表达有一定作用,但各亚区内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更大。根据品种在各生态亚区的表现筛选出一批籽粒性状有特色的品种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9.
比较蜜蜂授粉和氯吡脲处理2种促进厚皮甜瓜座果方式的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蜜蜂授粉与氯吡脲处理相比,在单果重、纵径、横径果肉厚度、种腔直径及果皮颜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氯吡脲处理相比,蜜蜂授粉的果实果肉蔗糖含量显著增加,边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千粒重与固酸比均极显著提高,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降低,果肉中的香味物质含量增加。此结果说明,蜜蜂授粉的厚皮甜瓜食用品质明显优于氯吡脲处理。  相似文献   

20.
大田条件下,采集咖啡叶片和果实样品进行氮、磷、钾、钙、镁营养元素含量测定,对小粒种咖啡的营养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果期咖啡叶片氮、磷、钾和镁含量极显著高于初花期、第1批果实成熟期和果实采收末期;第1批果实成熟期叶片钙含量极显著高于初花期、幼果期和果实采收末期;咖啡豆中氮含量极显著高于钾、钙、磷和镁含量,咖啡干果皮中钾含量极显著高于氮、钙、磷和镁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