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德宏州旱地分布和气候特点,采取咖啡/乔木作物/农作物三元复合栽培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咖啡/乔木作物二元复合栽培模式存在的成本回收期长、咖啡幼树成活率低、长势弱、虫害严重等问题。二元复合栽培模式的综合效益超过了二元复合栽培模式和橡胶、咖啡、柠檬、茶叶等单一栽培模式的,充分展示了咖啡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海南咖啡生产适宜的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了咖啡单作和咖啡香蕉间作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的生长量、产量、光合特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生长量、产量、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比咖啡单作模式下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模式下4年单位面积总投入比咖啡单作高58.5%,总收益率比咖啡单作高60.7%。咖啡香蕉间作模式在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产值、增加收益方面显著高于咖啡单作。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咖啡副产品和提高咖啡园的综合效益,2011~2013年在咖啡园利用咖啡生产的副产品——咖啡壳混合其它原料进行复合栽培彩云菇的试验,并对其综合效益及咖啡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株行距1 m×2 m、树龄4~6 a的小粒种咖啡园内采用一床双垄浅坑式栽培模式,彩云菇的生物学效率可达到36.5%,鲜菇产量为5.84 kg/m2,复合栽培后,每667 m2平均收益3 180元/a,是单纯种植咖啡纯收益的1.6~2.1倍; 栽培后的菌糠又为咖啡提供优质有机肥料,能显著稳定咖啡的产量,并且对  相似文献   

4.
对德宏潞西、瑞丽、盈江等地区的调查研究表明,澳洲坚果园间作咖啡不但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而且咖啡与澳洲坚果间作后高产稳产性增强,提高了两个经济作物的经营效益。通过对间作关键技术的总结,提出该高效栽培模式推广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干重、茎干重、单株总干重分别为40.86、50.38、148.34...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省棉花生产现状、问题与优势的分析,阐明了稳定江苏棉花生产的战略构架,提出了里下河稻麦棉轮作植棉区以发展棉花超高产栽培和麦后棉花机械直播为方向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沿海旱作植棉区以发展棉田立体间套种为方向的高效栽培模式,积极开拓沿海盐碱地全程机械化植棉。  相似文献   

7.
天水市地膜马铃薯多熟栽培模式生态经济效能浅析潘连公陈彩能胡箭卫(甘肃省天水市农技站741000)1前言近年来,随着立体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复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地膜马铃薯为主的套种、复种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栽培模式应运而生,栽培水平越来越高,在...  相似文献   

8.
油瓜是一种很具开发潜力的热带油料植物,自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1933年在云南发现以来,就开始了油瓜的驯化栽培研究,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香料研究所进行包括油瓜在内的油料作物立体栽培模式研究,对油瓜驯化栽培和开发有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总结目前生产中几种常用的草莓立体栽培模式,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归纳,以期为广大草莓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阐述了云南农垦咖啡产业的40年来,在咖啡生态类型区区划上,栽培规程、高产早产栽培经验、引进、选育抗锈良种、病虫害防治研究、研制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以及科技普及等八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推广这些科技成果,大幅度地提高了咖啡的产量和质量,使我省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槟榔-咖啡间作槟榔冠层的遮荫度对咖啡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在海南省琼海大陆基地设计3种不同间作模式的大田试验:(1)高密度种植(H):咖啡、槟榔株行距均为2.5 m×3.0 m;(2)中密度种植(M):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4.0 m×3.0 m;(3)低密度种植(L):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株行距6.0 m×6.0 m。分别测定不同种植模式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咖啡植株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以及咖啡单株产量,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间作模式下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间作处理中除低密度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外,其余指标并无显著差异;相较于M,H和L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降低了0.06~0.97 μmol/(m2·s)、0.49~0.97 μmol/(m2·s)和0~0.04 mol/(m2·s)、0.01~ 0.08 mol/(m2·s)。M叶片的蒸腾速率年变化除了夏季低于H 0.11 mmol/(m2·s)左右,高于L 0.47 mmol/(m2·s)左右。其他时期M曲线分别高出H和L 0.33~0.78 mmol/(m2·s)、0.17~0.92 mmol/(m2·s)。在水分利用率方面3种种植模式之间全年变化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咖啡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指标响应于种植模式;中密度种植处理下的咖啡单株鲜果产量相较于高、低密度种植处理分别增产19.41%和18.69%,咖啡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显著增产50.62%和41.67%。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密度种植模式表现较好,在咖啡不同生长时期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位次均为第一。以上结果表明,在槟榔-咖啡间作体系中,适当密植咖啡以及增加槟榔行间距有助于提高咖啡总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中密度间作的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间作模式的综合优势,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采用环刀法,测定了琼东南万宁兴隆地区典型黄色砖红壤上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对比了3种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胡椒园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入渗指标均明显高于自然草地土壤和咖啡园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虽然自然草地的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略高于咖啡园土壤,但二者整体入渗性能相差不大。造成上述入渗性能差异的原因与不同种植园对土壤改造程度不同而引起土壤质地变化有关。不同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过程也有显著影响,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越湿润,土壤入渗性能也相应减弱。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作为今后黄色砖红壤土壤入渗的适宜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琼东南黄色砖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及相关灌溉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咖啡果皮中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可作为潜在的有机肥源用于农业生产,但果皮直接还田会抑制咖啡幼苗生长,需腐熟后还田。本研究设置咖啡果皮、咖啡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粉碎咖啡果皮、粉碎咖啡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4个堆沤处理,研究不同堆沤处理的养分含量及对咖啡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果皮的肥料化利用提供依据。室内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碎或粉碎后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堆沤处理对果皮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果皮粉碎后添加酶的处理有机质含量与果皮直接堆沤腐熟相比下降7.90%。温室盆栽试验显示:施用不同堆沤腐熟处理后的咖啡果皮均可显著促进咖啡幼苗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氮平衡指数,但促生效果有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腐熟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处理,植株生物量、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氮平衡指数分别增加了50%以上,促生效果最好。因此,建议生产上采用果皮粉碎后添加一定比例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堆沤,以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人们对咖啡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的认识不足,以小粒种咖啡生豆、咖啡烘焙豆、可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有助于咖啡生产者及消费者了解咖啡饮品,同时也为咖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选用4份咖啡种质资源为材料,对S1-S100共100个RAPD引物进行筛选,选出多态性好的引物10个。利用这10个RAPD引物对28份咖啡资源进行扩增,共获得86条带,平均每个RAPD引物扩增出8.6条带,多态性谱带7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6.0%。结果表明:供试咖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10个多态性好的RAPD引物中S8的鉴别效率最高,能将全部供试材料全部区分开,通过整合软件录入如所属种类、种质名称、采样地点、引物、RAPD-PCR 扩增数据以及电泳图片等相关信息,形成指纹图谱二维编码,构成咖啡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为咖啡种质资源品种权益保护及分子身份证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总结2010年以来云南河口民族地区小粒种咖啡技术创新亮点,分析认为:近年研究制定的《河口小粒咖啡综合技术规范》(DG5325/T 5.1-5.6—2013)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的高抗锈良种CIF7963(6),加快了本地区良种化进程;“水压自动补偿”灌溉系统,解决了本地区传统灌溉问题;对传统湿法加工实施背压式热风穿透风干燥技术(设备)改造,改变了传统上利用水泥晒场自然晾晒咖啡豆。这些创新亮点促进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可持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绿肥对咖啡园杂草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调查了云南省保山市常规种植咖啡园(CK)、种植绿肥田菁咖啡园(SC)、种植绿肥硬皮豆咖啡园(MU)的杂草群落,探讨种植绿肥对咖啡园杂草群落的生态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K有杂草12科21种,SC有杂草10科16种,MU有杂草7科10种。3种类型咖啡园杂草生态位宽度大于0.600的杂草有10种,其中,CK有6种,SC有2种,MU有3种。种植绿肥的咖啡园杂草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ACE估计值、Fisher α指数、Shannon-Wiene指数及生物量均低于常规种植咖啡园(CK),其中,杂草物种丰富度、ACE估计值和鲜重具有显著性差异。常规种植咖啡园与种植绿肥咖啡园杂草群落结构不相似。3种类型咖啡园杂草单子叶一年生或越年生植物功能群占据最大优势,但种植绿肥咖啡园的占比更高。种植绿肥改变了咖啡园杂草群落的生态位、群落结构及功能群,降低了咖啡园杂草群落多样性,对咖啡园杂草群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咖啡产业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海南咖啡产业社会化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海南咖啡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支撑海南特色咖啡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