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调查了海南八门湾8种红树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物种资源的分布。结果表明:8种红树均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但侵染程度各不相同;经初步分离、鉴定,共确定丛枝菌根真菌4属16种: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Fuscutata 1种。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优势属,首次在红树植物根际分离到巨孢囊霉属和Fuscutata两属真菌,Fuscutata savannicola为我国丛枝菌根真菌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海南橡胶树丛枝菌根真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秀兵  李增平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806-1812
从海南11个市/县的21个橡胶种植园采集的24份橡胶根际土样中,初步鉴定出分属于5个属的31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有16种,已确定6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10种,已确定5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 2种,已确定种1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 1种,为确定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2种,已确定1种。对13种已确定种进行了形态描述。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是海南橡胶树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分离频率最高属,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是分离频率最高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广西红壤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多样性特点,本研究通过 18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对来自广西红壤蔗区 33 个样地的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的 AM 真菌种属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 土壤理化性质对 AM 真菌侵染率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 类红壤类土壤中,赤红壤的根外菌丝量、根内菌丝和 丛枝平均侵染率最高,分别为 13.59%、24.18%、1.29%;砖红壤的泡囊平均侵染率最高,为 19.17%。所构建的 AM 真 菌克隆文库中共发现了 24 个 OTU,分别属于 AM 真菌的 7 科 12 属 24 种,其中球囊霉科含 5 属 10 种,多样孢囊霉科 含 1 属 2 种、无梗囊霉科含 1 属 1 种、巨孢囊霉科含 2 属 2 种,近明囊霉科含 1 属 5 种,原囊霉科和类球囊霉科各含 1 属 2 种;3 类土壤的优势科和优势属分别为球囊霉科和根生囊霉属。红壤的 AM 真菌物种丰富度和香浓维纳指数最高, 砖红壤最低。3 类土壤的理化因子与 AM 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均无显著相关。3 类土壤的根内菌丝侵染率与 pH 值均呈正 相关,与有机质、总氮及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任明兴  骆耀平 《茶叶》2005,31(1):28-31
VA菌根是一类重要的内生菌根,VA菌根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与茶树根系联合共生。本文综述了茶树VA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VA菌根真菌对茶树的侵染及影响因素及VA菌根对茶树的效应,并展望了VA菌根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诱导玉米根系形态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京华  刘青  李晓辉  曾任森  骆世明 《玉米科学》2013,21(3):131-135139
以高油115和正大619为实验材料,分别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对玉米根系形态和根系内源生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形成菌根后根系形态明显改变,根条数显著多于对照,并且接种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随菌根侵染率的上升而加大,差异极显著。生长60 d时,有菌根的玉米单株总根长度为788.61 cm,根系重量达8.26 g,均显著高于无菌根的对照。根系生长素含量随菌根侵染率上升而增加,并且显著高于不接种的对照。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可以促使玉米根内生长素含量上升,根条数增多,增加吸收面积,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广西百色市芒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对广西芒果主产区的芒果根际土壤及根系样本进行AM真菌分离,并比较不同施肥制度下芒果根际土壤的AM真菌种类和根系菌根侵染情况。采集5个主施有机肥的芒果园(OT)和5个主施化肥的芒果园(CT)根际土壤,采用湿筛倾析法分离土壤中的AM真菌孢子,通过富集和诱导培养纯化其中的AM真菌,进行分子和形态鉴定。采用墨水醋染色法对根系样本进行染色及内生真菌侵染率的测定。共分离出6种AM真菌,OT处理分离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sp.)1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sp.)1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 sp.)1种;CT处理分离出无梗囊霉属2种,近明球囊霉属1种。2种施肥制度分离出的AM真菌种类较少,且分离出的AM真菌种类均较常见,并无特有种。根系染色发现,OT处理菌丝分布较多,AM真菌结构丰富,可明显观察到丛枝和泡囊结构,还发现有少量的深色有隔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CT处理的菌丝相对较少,泡囊结构和丛枝也较少,DSE相对较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施肥类型、芒果品种和树龄对AM真菌的根外菌丝、泡囊结构以及孢子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用有机肥较化肥对AM真菌的根外菌丝和泡囊结构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本研究筛选所得菌种丰富了我国AM真菌菌种库,并为筛选果树高效AM真菌菌剂奠定物质基础,也为果园管理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野生兰属植物内生菌根真菌种类,以6种代表性兰属植物春剑、春兰、蕙兰、送春、建兰、莲瓣兰为材料,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其内生菌根中分离得到30个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观察,将30种内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4个种类。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围丛枝菌根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大豆根围丛枝菌根(arbuseular myeorrhiza,AM)真菌鉴定和分子检测,为大豆菌根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采集大豆根系和根围土壤,采用湿筛倾析法分离大豆根同土壤AM真菌孢子.依据AM真菌孢子形态特征及25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应用Nested-PCR技术检测根围土壤AM真菌侵染大豆根系情况.结果表明:大豆根围土壤中存在2种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并且两者均侵染大豆根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甘蔗根际土壤 AM 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016 年 4 月、8 月、10 月和 12 月在里建甘蔗试验基地,采集 4 个施肥水平(0%、25%、50%、100%)下的甘蔗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水平下 AM 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 个季节共检测到 10 属 AM 真菌,AM 真菌 Chaol、Shannon-Wiener 指数 Shannon-Wiener 和 Invsimpson index 指数从春季到冬季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夏季最低;4 个季节共检测出 281 个 AM 真菌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 OTUs 数目分别为160、68、103、198 个。4 个季节甘蔗根际土壤中球囊霉属(Glomus)占有绝对的优势,之后是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此外,也有少量的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不同季节 AM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但总体来说冬季和春季种群结构相似,夏季和秋季相似,而夏季和秋季的 AM 真菌种类比春季和冬季的 AM 真菌种类多。  相似文献   

10.
<正> 已经有人观察到自然条件下盐生植物有VA菌根(泡囊—丛枝状菌根)存在,但对于能浸染生长在盐渍环境中植物的VA菌根尚缺乏广泛的调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盐渍环境的系统调查寻求耐盐的VA菌根真菌,且筛选能改善蕃茄耐盐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茶树接种VA菌根(丛枝菌根)的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茶树叶片接种VA菌根50d后,其叶绿素含量都高于未接种的。在光合有效辐射0~1200μmol/m2·s,接种VA菌根的茶树,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均有提高;而水分利用率前期快速增加,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茶树叶片相对含水量先上升后下降,叶片的自然饱和亏逐渐降低。接种VA菌根后,随着侵染率的增加,茶树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越少,脯氨酸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VA菌根能够提高茶树保护酶的活性,在生长到90d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达到最高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再降低,但增加幅度均比较小;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一直高于未接种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包含了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HGMR基因全长序列,HGMR基因长2 420 bp,具有1 773 bp开放阅读框(163rd~1935th),编码590个氨基酸。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GMR蛋白分子量约63.5 kD,等电点为6.8,定位于线粒体膜或者内质网膜。研究还显示,HGMR在茶树叶片中表达强度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同时,HGMR对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胁迫均有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13.
VA菌根是植物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内生真菌,它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而且能提高植物的抗逆和抗病能力。本文主要对其在植物体中的作用作简要综述,并浅谈其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Actin基因全长序列,Actin基因长1β606βbp (GenBank, 登录号KJ946252),具有1β131βbp开放阅读框(1st~1β131st),编码377个氨基酸。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ctin蛋白分子量约30.69βkD,等电点为5.27,定位于细胞核等亚细胞区位。研究还显示,Actin在不同品种中表达无显著差异,对非生物性胁迫响应也较弱。  相似文献   

15.
拮抗菌XB16在香蕉体内的定殖及对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XB16(Bacillus subtilis)是分离自香蕉根部组织的芽孢杆菌,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有显著的拮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XB16在香蕉体内的定殖情况及对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浓度梯度诱导法,获得在含有300μg/mL利福平的NA培养基上稳定生长且对病原菌拮抗能力保持不变的XB16突变株。在温室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的接种方法,研究XB16在香蕉体内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采用伤根淋菌液法和灌根法接种,XB16均能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显示出该菌株在香蕉体内有较好的定殖能力。两种接种方法中,定殖菌数量在香蕉各组织中的消长动态均表现为先增长后缓慢下降;但是采用喷雾法接种XB16后在香蕉各组织中没有检测到标记菌,说明该接种方法不能使XB16在香蕉体内定殖。灌根法接种XB16后取香蕉假茎组织测定了香蕉体内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拮抗菌株处理后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均比接种病原菌和清水对照明显提高,PPO和POD酶活最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第5天和第7天。两种酶在接种后的第15天仍保持较高活性,推测诱导抗性是XB16菌株的防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重金属Pb在土壤-香蕉幼苗体系中的迁移分配规律。以沙质砖红壤为供试土壤,以香蕉幼苗为试验植物,采用实验室盆栽模拟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进入土壤后,从土壤向根系、茎、叶迁移,组织中Pb含量逐渐减少,表现为根系>茎>叶;不同Pb处理浓度对香蕉苗体内Pb富集效果有较大影响,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香蕉苗各部位富集系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在100 mg/kg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的香蕉苗各部位富集系数表现为根系>茎>叶。香蕉苗不同部位吸收累积重金属Pb大部分在根部,向茎和叶迁移的量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从根系分泌物角度阐释不同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的抗(耐)性机理,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对香蕉枯萎病抗(耐)性不同的3个香蕉品种‘GCTCV-119’、‘桂蕉9号’和‘桂蕉1号’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其根系分泌物对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其根系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抑制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而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促进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感病品种,有机酸含量则比感病品种高。3个香蕉品种中,共检测到13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仅在感病品种‘桂蕉1号’中检测到;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只在抗(耐)病品种‘GCTCV-119’和‘桂蕉9号’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18.
球囊霉属3种AM真菌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巴西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cv.Baxi)试管苗为材料,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Glomus 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G.aggregatum(Schenck&Smith)Koske和G.etunicatum Becker&Gerdemann对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banana)的影响。结果表明:巴西蕉植株的菌根侵染率为23.13%~44.72%,接种AM真菌促进了巴西蕉植株的营养生长,显著地增加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重,显著减少根际土壤周围镰刀菌数量,对植株的株高、叶片数和叶片长度略有提高;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从而减轻香蕉枯萎病的危害。单接种AM真菌显著促进巴西蕉植株地上和根部分P和K含量和吸收量;与单接种镰刀菌的植株相比,双接种混合AM真菌与镰刀菌处理能显著提高植株地上部分P的含量和吸收量及根系部分K的含量和吸收量。结果还表明,混合接种剂的生长防病效果好于单一接种剂。  相似文献   

19.
气质联用方法测定香蕉根系分泌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砂培试验,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香蕉根系分泌物,分别测定收集原液中可溶性总糖、蛋白质和总酚酸的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成份。结果表明,与对照(灭菌生物有机肥)比较,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和总酚酸的含量显著降低;在接种病原菌情况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仍能显著降低两种物质含量。不同处理的香蕉根系分泌物中都含有烃类、萜类、醇类、酸类、酯类和醛类化合物;3种处理检测到的根系分泌物种类分别为41、30和32种。  相似文献   

20.
以“巴西”香蕉为材料,在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16,19,22,25,28,31,34 ℃)及不同光照(1 000,1 500,3 000,5 000,8 000 lx)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香蕉分化芽的增殖和生根均有极显著影响;光照主要影响分化芽和生根苗的长势,而对香蕉分化芽的增殖和生根没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照的互作对香蕉分化芽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分化芽的长势和生根均有显著的影响。31 ℃时香 蕉分化芽的倍增率和生根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 3.07 和 0.98。增殖培养阶段香蕉分化芽的叶绿素含量低于生根培养阶段。当温度在 25~31 ℃之间、光照在 1 000~3 000 lx 之间时,叶绿素含量均相对较高。高、低温及强光照下叶绿素含量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