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花器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乃兴 《中国茶叶》1996,18(5):18-19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树酯酶同工酶受树龄、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性.花器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在植物分类学上常作为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花期(露白、欲开、开放)以及不同茶树品种花瓣、花药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探讨在鉴定茶树不同品种以及品种间亲缘关系中,以花器酯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明确诱变因子对茶树遗传物质及生理代谢的作用特点,探索准确快速的突变体鉴定技术,是茶树突变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酶学研究已表明,同工酶是遗传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同工酶技术为从分子水平鉴别许多从外部形态上难以鉴别的突变性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在茶树体内,酯酶同工酶是遗传性较为稳定的同工酶,本研究利用氮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研究诱变茶籽M_1代茶苗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茶树氮离子束诱变育种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同工酶研究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交叉领域中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国内外学者应用同工酶技术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生化成分变化、品种间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茶酯酶同工酶有较稳定的遗传传递规律,可为茶树种质资源分类和亲缘关系的推测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几年来,笔者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分离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方法的基础上,对茶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仅就分析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学文 《茶叶通讯》1990,(4):32-33,31
茶树遗传、进化及分类学研究,通常以形态学特征特性和数量性状为基础。尽管这些形态学特征特性都是其遗传本质的表现,但在遗传本质表现的过程中,环境因素却起了过大的作用。近年来,运用茶树多种同工酶谱带和生化指标为依据进行过一些研究,仍不能克服环境的影响。当前,DNA限制性内切酶应用于遗传、进化及分类学研究,在细菌、真菌及多种动植物中作了大量工作。因为这种研究是直接针对遗传物质DNA分子的,所以更为精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浙江12个茶树良种酯酶同工酶谱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工酶分析被认为是估计植物种内遗传变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利用同工酶分析种属间亲缘关系、起源和鉴定品种间差异取得了重大进展。谭淑宜等~([1])、KrouNagata 等~([2])和黄惠华等~([3])曾利用同工酶技术探讨茶树起源、亲缘关系以及生长发育特性。本文则通过对浙江推广的12个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资源与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  赵洋  杨阳 《茶叶通讯》2009,36(3):30-33
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茶树资源与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RAP])、AFLP、ISSR、EST—SSR等分子标记在茶树起源与传播、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遗传图谱构建、性状连锁标记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前言我国的西南部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地。山茶属种质资源丰富,目前已见报导的种就196个。研究该属植物种间的遗传变异,对于确定茶树在该属的进化地位、探讨茶树的起源以及寻找新的茶树育种材料等,都具有一定意义,而同工酶的研究,则为这方面的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以同工酶为遗传标记研究山茶属植物,尤其是研究茶、红山茶、白山茶三个山茶属植物种,在目前还比较少,因为山茶属的大  相似文献   

8.
成龄茶树及其无性苗的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六个无性系茶树品种(福鼎,槠叶齐,鳛水大树茶(2),政和大白,1—32号,慢奇兰)为材料,用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提取酶液,结合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成龄茶树及其无性苗之间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六个品种的成龄茶树及其无性苗之间的酯酶同工酶无差异,四个品种成龄树与其无性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母树的酶带数比其扦插苗要多。这些结果表明了茶树个体发育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表达,存在着“时间顺序性”,同时还体现了茶树不同发育时期某些生理生化代谢上的异同,对于材料的选择及早期鉴定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4 个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单株产量构成要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杂种优势的大小与亲本之间的酯酶同工酶的谱带差异程度和互补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双亲的酯酶谱带差异程度选配杂交组合;苗期的酯酶同工酶类型可作为预测不同组合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麦杂种优势与苗期酯酶同工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如根  黄志仁 《麦类作物》1999,19(6):35-37,41
本文通过对4个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单株产量构成要主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杂种优势的大小与亲本之间的酯酶同工酶的谱带差异程度和互补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双亲的酯酶谱带差异程序选与杂交组合;苗期的酯同工酶的类型可作为预测不同组合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同工酶技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品种资源鉴定和分类、杂交效果等报道较多。但是,有关茶树同工酶的分析技术、同工酶谱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深入较少,本文就这几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研究茶树的生殖特性与生殖能力,对指导茶树杂交育种、遗传选种、种子生产、种苗繁育以及研究茶树遗传规律、茶树分类等,均至为重要。为了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状况与规律,我们利用目前已拥有的450多种茶树品种群作为最广泛的研究材料,开展了一系  相似文献   

13.
花生荚果酯酶同工酶与品种产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花生高产品种和低产农家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生高产品种的荚果酯酶同工酶酶带多,带色深,带幅宽。荚果酯酶同工酶谱可作为高产花生选育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花生高产品种和低产农家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生高产品种的荚果酯酶同工酶酶带多,带色深,带幅宽,夹果酯酶同工酶谱可作为高产花生选育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研究7份柱花草种质的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酯酶同工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的位点和数目均存在差异;酯酶同工酶(EST)表型差异是7份柱花草种质在蛋白质分子水平识别的遗传标记;根据聚类图,将7份柱花草种质划分为4类:第1类材料热研13号柱花草、热研5号柱花草和Mineirao柱花草,第2类材料马弓形柱花草,第3类材料有钩柱花草和西卡柱花草,第4类材料灌木柱花草。  相似文献   

16.
不同倍性苎麻同工酶及光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思乡  鄢明芳 《中国麻作》1999,21(2):1-4,23
对不同倍性苎麻酯酶同工酶及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少,活性弱,倍性之间差异很小。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多,活性强,倍性之间差异大,其中Rf=0。027和Rf=0.082两条酶带为多倍体所特有,可作为其特征酶带。另外,还对不同倍性苎麻的光合作用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倍性之间净光合强度,蒸腾强度,气孔阻力,叶温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大豆脂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幼苗脂酶同工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作为大豆分类和进化等研究工作的指标。对栽培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的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研究相互映证,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资料,着重对茶树器官外表茸毛、花器雌雄两性结构,心皮数目、花型与花被数目等主要遗传性状的演化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三江”种群及其直接后裔——云南大叶栽培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原始特性与演化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系统分类与遗传选种等,提供理论侬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区地跨暖温带、亚热带和边缘热带,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8个产茶省(区)已收集入圃保存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单株、野生茶树、国外引入品种、近缘种等资源材料已达2800多份,为开展茶树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种质资源保存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使个体中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长期以来,国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编著的《中国古茶树》一书已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古茶树的专著。全书共介绍全国古茶树479份、古茶树居群95个,配有图片500多帧,并附有越南、老扭和缅甸的部分古茶树。书中还对茶树的起源、传播、分类、遗传多样性和古茶树的保护和利用作了阐述。具有资料性、学术性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